王东坡:大湖名城 绿色发展——合肥市环巢湖可持续发展实践
9月11日上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滨水城市高端学术交流上,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王东坡发表题为《大湖名城 绿色发展——合肥市环巢湖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演讲,阐述了合肥市滨水城市建设的发展,详细介绍了环巢湖的生态水域建设问题。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王东坡演讲
我来自安徽省合肥市,合肥是安徽的省会城市,今天我跟大家交流报告的题目是“大湖名城 绿色发展——合肥市环巢湖可持续发展实践”。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同时合肥也是一座历史非常悠久的城市,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在三国时期魏国、蜀国、吴国等几个国家战乱的时候,特别是在逍遥津,在合肥附近发生了大量的厮杀和战争。实际上合肥的历史更久远,合肥是一座与水结缘的城市,它襟江带淮,居皖之中,坐拥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境内拥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4条,大型天然湖泊4座,其中巢湖的水域面积达到了780平方公里。合肥因水而生,在安徽地域条件比较特殊,有皖南、皖中、皖北三个分区,主要的分界是长江和淮河,长江以南通常称为皖南,淮河以北通常称为皖北,淮河与长江之间,我们经常称为皖中。安徽有一个全中国比较典型的地理分界线、气候分界线,就是淮河,淮河南北的地理和气候特征差异比较大。
▲合肥境内水域分布示意图
合肥恰恰位于江淮之间。源于江淮分水岭、注入巢湖的南淝河孕育了合肥。合肥、合肥,实际上是两个淝水的交汇处。南淝河和东淝河相交,因此故曰合肥。合肥因水而兴,合肥古城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发展到现在合肥的古城墙已经保留的不多,但是它多年历史发展下来的护城河保留的非常完整,这是我们老城区的卫星地图。可以看到整个环城公园,也就是过去的护城河保留的非常完整。在1980年初期,全长8.7公里,面积137.6公里的环城河公园,被誉为“翡翠项链”,当时在全国、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名气。即使发展到今天,在合肥的老城区中,环城河、环城公园仍然是合肥市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主要场地。
▲合肥市老城区卫星地图
▲合肥市环城公园
同时合肥因水而兴,特别是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安徽省的行政区划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原有的地级巢湖市撤销,把县级巢湖市和县级的庐江县划并到原来的合肥市,构成了新的合肥市。整个地域面积达到了11000多平方公里,原有巢湖已经成为合肥的内湖,使得合肥发展到了新的历史节点,也就是现在提出来的滨湖城市,远期是滨湖望江的发展态势。巢湖的地质历史非常特殊。巢湖成湖一万年光阴,跨越四千年文明,从地位区位来说位于吴头楚尾,居皖之中。现今巢湖的湖岸线达到187公里,湖面面积约783平方公里,是中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流域面积是1.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1000万以上,环巢湖区域是2570平方公里,总人口是86万人。2002年巢湖被批准为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4年巢湖流域跻身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环巢湖获批创建首个国家级旅游休闲区。
▲新老合肥与巢湖的关系
本次报告主要分成三个方面:一是依据城湖共生的理念,形成完整的环湖规划体系;二是紧抓环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打造湖清岸美的美丽巢湖;三是坚持生态优先,勾画城湖共生的滨湖新区。
1、依据城湖共生的理念,形成完整的环湖规划体系。
2011年之前,巢湖还是几个地级市共有的巢湖,2006年之前老城区距离巢湖的湖岸线还有20公里,2006年开始合肥市提出了建设滨湖新区的规划。新的滨湖新区紧邻巢湖的北岸,2011年巢湖水域面积通过区划调整划归到合肥市区以后,合肥针对当时的新的地域情况、人文历史情况编制了新的规划——合肥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又编制了《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可以看到在这个规划中,它的名称中有几个关键词:城市的空间发展、环巢湖(巢湖流域水面)区域的生态保护、旅游发展。通过这几个关键词可以看到,第一个是新型的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发展,第二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狠抓生态保护,狠抓巢湖流域的生态治理,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巢湖的综合治理,实现旅游发展。在战略层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总体层面的规划:《合肥市域生态空间体系控制规划》、《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总体规划》,包括生态空间规划、水环境专项规划、交通专项规划、景观专项规划、文化旅游专项规划、历史人文专题研究、江淮建筑风貌研究、环巢湖生态修复治理研究、环巢湖综合交通体系研究等。再到下面进行落实的层面,包括乡镇层面和片区层面,在乡镇层面上由环湖12镇的乡镇总体规划,以及美丽乡村规划。片区层面由各个片区的控规、重点景区的修建性规划、地段的详细设计、历史街区的详细规划等等。环巢湖的规划体系达到了相对全面的阶段。
战略层面:合肥市编制了《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通过这次研究和规划,正式确立了合肥市的形象定位,也就是“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大湖名城”是指合肥已经发展到新的真正的滨湖城市,特别是巢湖能够入江达海。“创新高地”是指合肥市近十几年来非常突出的高科技、创新领域的迅猛发展,因此抓住这几个关键词提出了合肥市的形象定位,“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
在此基础上,提出城湖共生的理念。传统的发展路径上是城市发展、环境治理和保护,或者说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导致环境一定的污染,也就是过去的所谓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编制规划的过程中,提出来创新路径,也就是保护、修复、治理、发展,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强保护。我们强调巢湖保护、修复、治理、发展是合肥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合肥市生态城市建设是巢湖保护、修复、治理、发展的根本保证,两者不是矛盾的,而是互相依托、互相支撑的整体,缺一不可。以合肥经济圈为空间战略研究,提出以合肥为中心,与周边大中小城市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高度分工的经济结合体。一个核心就是合肥的主城区,以及其半径30公里左右的核心区域。三个中心则是距离合肥100多个公里距离的几个中心城市,也就是地级的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五带是联动区域的五大城镇发展轴:合肥淮南发展带、合肥滁州南京发展带、合六叶发展带、合肥桐城安庆发展带、合肥巢湖芜湖发展带。通过多个带链接形成多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圈空间结构图
空间格局:从“141”扩展到1331”。 多主题、多特色、多模式发展八大重点地区,构建“1331”市域空间格局。
“1”是优化提升主城区。
“3”特色发展巢湖城区、综合拓展庐江城区、优质建设长丰城区。
“3”合巢产业新城、庐南产业新城、空港产业新城。
“1”创新利用环巢湖地区。
▲“1331”空间格局
针对于环巢湖的利用是综合利用,包括环境保护、旅游发展、创新发展等等。
创新利用环巢湖地区是指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龙头,旅游发展为特色突出文化保护创新,注重城乡统筹发展,依托地理与人文格局,展现地域特色,策划大事件,并预留充足的弹性空间。
总体层面:在整体层面上,以城湖共生为核心理念,谋划巢湖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对策。要控源减排、保育修复、截污减负、调水引流。也就是说在污染防治、综合治理、绿色发展等方面形成城湖共生的理念。
▲识别巢湖流域具全局意义的生态区域
要建立兼顾生态安全需求、新型农业与城镇发展的生态管控格局。通过这个规划可以看到把巢湖流域综合生态建设控制起来,控制区内要保障生态安全的需求,保育区要满足新型农业发展的要求,协调区要支撑城镇发展的需求,在这个规划中,明确九大子流域的建设策略。所谓子流域就是流入到巢湖的一些河流,每一个河流有自己的子流域,每一个子流域,因为生态基础不同,地理环境格局也有所差别,因此要有不同的建设和发展策略。
▲建立兼顾生态安全、新型农业与城镇发展的生态管控格局
在市域生态空间体系控制层面,合肥市总体生态格局体现为一岭六脉,一岭是一个江淮分水岭,江淮分水岭在安徽特别是合肥市域非常特殊,在巢湖的北侧。六脉是环绕着合肥区域周边的六条山脉的自然林带,要进行保护。同时有五条干渠引入大别山优质水源,串联众多湖泊水库及水源涵养林带。最后是众多水系汇入巢湖,形成一个巢湖大湖泊生态湿地系统。
▲合肥市总体生态格局
在市域总体生态控制上,把整个市域范围内分为生态控制区、生态保育区与生态协调区,分别提出不同的保护和建设控制措施。比如说护山、净水、建通廊等等。生态控制区的管控要区分允许建设的项目、控制建设的项目,以及禁止建设的项目等等。在村庄建设中,要区分迁建型的农村居民点、保留型的农村居民点等,针对于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类型加以管控。在村庄建设指引中,也制定出相对较清晰的管控措施。生态协调区是要合理的划定城镇增长边界,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合肥市牵头组织了《环巢湖乡土景观导则》,进行了相应的规划管控。在环湖文化旅游规划层面,提出环巢湖传统文化的核心主线是华夏家园,因为巢居是在巢湖,巢湖的名字来源于此,提出来华夏巢居文明、江淮圩田文化、巢湖地域风土、中华大湖名城这几个层面华夏家园的概念。在此层面上,针对遗产文化的活化利用、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地域文化的挖掘与利用、农耕文化的延展与利用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管控。
专项层面:《环巢湖区域历史人文资源调查与规划融构》,对于环巢湖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构建出环巢湖历史文化遗产和区域的空间建设规划相结合的初步框架。合肥市又动员全省组织了环巢湖地区江淮建筑风貌设计大赛,这次大赛是我们学院作为协办单位进行组织,最终形成了江淮建筑风貌设计的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并且形成了导则。
乡镇层面:环巢湖周边共有12个各具特色的乡镇,每个乡镇都专门编制了新的总体规划。环巢湖的12镇基本上都是历史文化名镇,历史人文特色非常显著。
在确保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又编制了一系列的片区控规、重点景区的规划和地段的详细规划以及历史街区的详规等等。
▲环巢湖特色12镇
2、紧抓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打造湖清岸美的美丽巢湖
巢湖流域面积非常大,达到了13000多平方公里,不仅仅是合肥市还包括周边的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等等区域范围。整个流域的治理,也就是我们讲的污染治理与防控,一是从流域层面研究江湖、河湖关系演变,协调防洪、蓄水工程布局与水质改善、生态保护的要求;二是从时空尺度研究污染分布、结构特征及迁移变化,源头减排、过程净化、末端扩容等。三是从湖泊水文特性出发,研究水质与水量、水流、水位的内在联系和响应关系,优化闸坝调度,调节水文要素,发挥水文制定作用。目标是到2020年环湖主要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基本达标,湖区的蓝藻爆发得到有效的控制。
总体的策略:控制增量、削减存量、扩大容量。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西北,所谓西北也就是合肥的主城区方向。保护西南,西南片区是环境最好的区域,远接大别山,近端有多个河流,水质很好,直接汇入巢湖。防治东北,主要是过去的地级巢湖市,也就是目前的县级巢湖市,一个是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污染,第二个是巢湖矿区的污染。连通东南,东南下沿是长江,希望通过东南向多个山水的连接,与长江直接沟通,下一步要通过江水北送,也就是引江济淮工程,真正实现长江与淮河、巢湖的沟通与大流域调水,最终修复环湖。
分区策略:刚才提到了五个方面,总体进展来看,从2002年开始巢湖综合治理工程分期实施,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交叉进行,逐步深入,统筹推进。目前在国开行的支持下,整个综合治理在稳步推进。
今天论坛的主题之一就是湿地,对于合肥、对于巢湖来说,巢湖本身因为水域的流域面积很大,水域面积很大,同时水并不是很深,巢湖很大比例的水位深度都是在2—3米,只有很少的部分水深达到了5—7米。所以总体来看,它就是大水域,同时在周边结合岸线做了很多湿地。
▲河道护岸建设
总体来看,在流域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巢湖水污染不仅没有加重,而且明显好转。大家都知道,合肥是近十几年来全国发展速度最迅猛的城市,大概排在前几名,在整个合肥发展速度这么快的情况下,巢湖的污染防控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且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3、坚持生态优先,勾画城湖共成的滨湖新区
今天报告的几个方面与本次论坛的主题,包括跟衡水的地方特点紧密相关。
滨湖新区是从2006年开始建设,在主城区的东南部,南依巢湖,北靠南二环路,西接沪蓉高速公路,总面积196平方公里。2006年开始建设以来,经过十来年的发展,滨湖新区已经成为在建工程最多、人口集聚最快、现代服务业最高端、生态环境最优的城市新区。2009年批准滨湖新区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2013年5月,滨湖新区核心区被住建部与美国能源部联合组织评为第一批中美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城区。
▲滨湖新区区位图
规划建设的主要做法有几方面:
一是生态优先。在规划初期就提出来生态优先的概念。坚持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对境内的四条河流进行综合的生态景观的治理。全方位的污水管控,实现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同时通过总体规划图可以看到,结合原有的河流,在整个滨湖新区形成了多个绿化廊带。塘西河综合治理工程实现了河道治理、污染治理、水源补给、生态重建、监控调度等五个方面的重要任务。比如说再生水厂、雨水收集,就是近几年强调的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些要求。方兴湖湿地公园总面积达到了1200亩,同时进行全流域的智能化的在线监控。巢湖湿地试验段工程,总面积达到了80万平方米,通过湿地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一起构建湿地的生态系统,恢复湿地的功能、改善水质等等。
二是规划优先。在滨湖新区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全世界招标,编制了滨湖新区主轴城市设计,进行了主干道的城市设计,以及九条城市轴线的城市设计,形成了滨湖新区鲜明的城市个性。通过一系列城市设计明确区块的功能定位,进行城市天际线的控制,重点地块开发控制引导,对重点规划片区进行深入的设计。
三是社会事业优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现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的切身所需出发,高标准建设学校、医院、商场、公园等。
四是民生优先。始终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以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产业集聚区和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两个基地”为抓手。合肥要素大市场,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是安徽乃至中国东部最活跃的综合要素大市场,包括招投标、土地交易、出入境管理等等都集合在这里。
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欢迎大家多到安徽到合肥交流、指导。
王东坡: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绿色建筑。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论著3部,主持的5个工程设计项目获得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竞赛金奖。
编辑: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