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圈发展要防“大城市病”
昨日,“‘一带一路’与广州国际大都市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广东迎宾馆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等相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领导和专家参会,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背景下,加速推进广州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影响拓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广州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
本次研讨会由广州市社科院主办、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承办,研讨会分为三个专题板块:“一带一路”与国际大都市建设的理论创新、“一带一路”与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实践探索、“一带一路”与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广州样本。
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在致辞中指出,广州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排名和地位持续快速上升,在GaWC发布的2018世界城市名册,广州排名第27位,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新挑战,这个全面变革的过程对广州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应该以清醒的历史意识和开放的世界眼光,回顾过去寻找启示,面向未来改革创新。
张跃国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广州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广州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但要对广州发展阶段要有清醒的认识。当前广州内涵外延还没达到成熟程度,综合城市功能与世界发达城市还有很大差距。“广州发展过程中面临两大任务,既要补齐现代化城市发展中的短板,还要面向未来新的挑战,如全球化、技术变革和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的重构与发展。”他提出,广州要发挥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独特优势,加深同湾区城市的协同融合,在更高价值链条上进行分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迈向下一个四十年,广州需要更大程度上改革开放,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国际化、服务业扩大开放、市场准入放宽等方面做出更大改革。
广州国际大都市建设进入快车道
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共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郑必坚做了主旨演讲。他说,当前“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使广州的国际大都市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广州是“一带一路”的枢纽,广州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应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大都市,下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盘棋正是题中之义。“应重在实干,把各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在高起点上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升市场力和创新力,把广州建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大都市。”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史育龙认为,大都市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合作引擎,城市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广州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要突出五个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区位优势,传承发展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构建雄厚的城市产业基础,建立广泛的贸易联系并持续开拓海外市场,把握好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制度优势并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研究员肖金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南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辐射佛山、肇庆、清远、东莞等城市的广州都市圈。他对广州都市圈发展提出建议: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布局优化提高都市圈的辐射能力;防止“大城市病”,摒弃“单中心、摊大饼”,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与佛山、肇庆、东莞同城化发展;构建规模大、产业层次高、辐射力强的都市圈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民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从当初的“前店后厂”模式向“多轮驱动”发生重大转变。未来广州的发展要有国际区域视野,以全球城市为目标,强化国际职能,巩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位和增长极作用,加强服务“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设施建设。就内部来讲,要提升广州主城区能级,建设中央活动区,定义面向内外的多个专业化副中心。
编辑:杨赓
相关阅读
广州:更新成未来城市发展重要驱动力
广州改革开放40年,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GDP增长了500倍;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常住人口从282万增加到1450万已达临界点,且高度集中在6个老城区。发展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市区内留下了大量“三旧”地区,即旧厂、旧城和旧村,亟需进行城市更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