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从“碧溪之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精致城市”
改革开放40年,虞山更绿,尚湖更清,常熟更靓。
40年前,在长江南岸,常熟碧溪人民从这里启航,领风气之先,大胆走出了一条闻名全国的“碧溪之路”。
40年来,常熟踏着改革发展的浪潮,解放思想,开拓奋进,从“碧溪之路”开启农转工先河,到抓住浦东开发开放机遇实现“内转外”、再到助推民营经济腾飞实现“量转质”,常熟的综合实力始终位于全国县级市前列。
40年来,从千亿级服装城成长为千亿级汽车城,常熟绘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留下了无数奋斗者的创业故事,已然崛起为一座经济飞速发展的“开放之城”,一座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精致之城”。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立足历史文化厚重的这方江南水土,常熟带着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和低调做事的实干精神,不断书写梦想与现实交相辉映的时代新篇章。
从“乡镇企业”到“汽车之城”
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段极不平凡的思想解放史,就是一段砥砺奋进的创新创业史。
在苏州经济版图上,常熟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板块。
当年的“碧溪之路”,走的是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推动了常熟乃至整个江南地区走上了一条“农转工”的发展道路。此后,乡镇工业快速发展,常熟因此成为中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碧溪之路”不仅形成了“亦工亦农”的发展路径,更为常熟近四十年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碧溪之路”的源头便是解放思想,它突破了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变“搞农业”为“亦工亦农”,这一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发展方式的大转变,进而一路拼闯出一条全国闻名的“碧溪之路”。
多年来,沿着“碧溪之路”,常熟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砥砺前行,依托民营经济,汇聚科技资源,走出了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
“全力推进由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将科技作为引领发展的‘主引擎’。”谈起新时代的常熟如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常熟市委书记王飏十分明确地指出,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思路,常熟将围绕“产业结构优、创新活力足、企业竞争力强”做文章,推动存量优化、增量提升,在新一轮发展中以产业转型升级来培育新优势,打造产业新高地。
从传统的纺织服装到先进制造、高端装备,常熟的产业正朝着“轻重协调、由低转高”的方向加快调结构。既要做强“大块头”,还要培育“小巨人”,最大限度激发经济活力。
民营经济是常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转型升级的大支撑。近年来,常熟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开发,鼓励并购重组,优化金融服务,完善奖励扶持。目前,常熟已拥有行业细分领域全国“单打冠军”企业70家、产品90只,“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基地4个,其中30多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这些“小而高、小而强”的“单打冠军”,其销售收入占到常熟全市规上工业的四分之一强。
以先进制造为主、特色产业为主、骨干企业为主,常熟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做实做强主导产业。在定位“综合性现代化汽车城”后,常熟不断完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形成以整车制造业为核心、配套零部件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汽车服务业为保障的现代化汽车产业体系。
随着奇瑞捷豹路虎和观致两大整车项目的持续发力,一座最具活力的汽车城正在长江南岸崛起,40多家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千亿级的汽车主导产业正在这里强势崛起。2017年,区域整车销量突破10万辆,核心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348亿元,同比增长21%。预计到“十三五”末,常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将达3000亿元。
围绕汽车主导产业发展,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加速推动整车横向扩张、产业纵向延伸,实现汽车生产、销售、物流、金融、服务全产业链发展,全力打造中国最年轻活力汽车城。
从“马路市场”到“国际采购”
改革开放初期,常熟市琴南乡农民在长途汽车站边上摆地摊卖服装,自发形成了一个“马路市场”——常熟招商场。
此后,依托日益壮大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常熟招商场从一个“马路市场”成长为占地3.71平方公里的中国常熟服装城。市场聚集着3万多个商铺,10万多名工作人员,超过20亿元的日资金流量,是全国五大服装产业集群之一、全国规模最大的服装服饰专业流通市场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2017年,市场成交额达1400多亿元,日均现金流量超过20亿元,带动了当地纺织服装千亿级产业的崛起与兴盛,常熟也由此赢得了“服装之乡,衣被天下”的美誉。
一座服装城,催生了常熟千亿级的民营经济。
如今,常熟拥有服装服饰企业5000多家,产业特色鲜明,羽绒服和商务休闲男装两大板块尤为突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常熟的服装产业也在奋力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从2009年起,常熟每年出资百万元全球买创意: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一年一度,向全世界设计师征集服装设计作品。10年来,这一重量级的行业大赛,为常熟聚拢了大批优秀的休闲装设计人才,也将地方技术生产力和全球文化生产力有机结合,为当地服装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最新打造的服装产业转型示范区——“云裳小镇”,更是翻开了常熟服装产业发展的最新篇章。
如今,随着常熟服装城获批列为第三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以市场采购贸易为突破口,常熟服装城大力推进贸易政策体系、贸易促进体系和贸易便利体系“三大创新”,努力打造具有常熟优势、江苏特色的国际贸易创新高地和国际采购集聚平台。
利用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常熟服装城这个占地3.71平方公里的大市场,正在变成面向全球的贸易平台,迎合外贸小单和短单增多的趋势,实现了常熟服装从“卖全国”向“卖全球”提升。
从“退田还湖”到“精致城市”
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尚湖曾是阡陌纵横,被农田蚕食得“奄奄一息”。1985年,载入常熟生态史册的“退田还湖”壮举,恢复了一万九千亩尚湖昔日的秀美,开辟了尚湖的崭新天地。
从此,绿色生态,成为常熟发展的一贯追求。
常熟的城市格局,融山、水、城为一体,有着“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特质。从上世纪80年代起,常熟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每年都投入巨资,实施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保护示范工程。从尚湖的“退田还湖”到“虞山恢复满山碧绿”,再到“昆承湖生态修复”,形成了“国家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市级重要湿地(或湿地小镇)、湿地乡村(或湿地社区)”为架构的5级湿地保护体系,生态魅力不断得到彰显。2016年,国际湿地大会首次落户亚洲,会址就选常熟。今年10月25日,常熟还成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彰显常熟绿色发展定力的,不光有湿地,还有江滩。
铁黄沙,长江常熟段江边的一片绿洲,这里标注着新时代的常熟人追求绿色发展的坚定心志。
多年前,铁黄沙是常熟长江滩地上的一个沙洲,是长江江苏段仅有的4个具备建设深水港条件的区域之一。“十二五”时期,常熟曾大力整治铁黄沙,计划将其建成物流基地。
去年8月,《常熟市沿江生态经济圈概念规划》的出台,改变了铁黄沙成为一座物流岛的“命运”。常熟综合考虑生态管控及区域生态承载能力等要求,将铁黄沙作为整个沿江生态经济圈的核心区进行布局,提出把铁黄沙打造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长江生态岛,形成以铁黄沙、长江岸线和水域为主的生态经济圈,并将沿江生态经济圈打造为长江生态经济转型的典范区、江苏省生态保护的引领区、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常熟样本。
如果高颜值是地理禀赋,那么好气质便来自人文积淀。
近年来,常熟举办“江南文化节”“沙家浜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塑造现代江南文化名城的精致城市品格。依托出色的山水文化资源优势,常熟成为长三角首屈一指的休闲旅游名城。这里,不仅生态宜居,而且百姓充满幸福感。
从一个服装城,到“催生千亿级民营经济”;从昔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到民众无障碍自主创业;从推动公共服务向下延伸,到城乡共享发展成果,常熟演绎了一曲城市发展与百姓幸福同步迈进的优美旋律。
国家沿江高速和沿海高速交叉于常熟,随着沪通铁路的规划建设,即将进入高铁时代的常熟,将真正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届时,常熟的城市魅力更加值得期待。
“在更高层次上丰富和提升精致城市内涵,实现城市生态、城市业态、城市形态、城市神态的和谐统一,让常熟成为一座有温度、有质感的文明之城。”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全新起点上,常熟正朝着更高远的目标奋进!
编辑:杨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