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金鱼巷“微改造”:留住纯正“闽南味”

2018-12-04 09:10:38    作者:苏文     来源:中国城市报     浏览次数:

  金鱼巷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府文庙广场附近,与中山路交接。该巷改造是今年福建省为民办实事的25条老旧街区之一,也是泉州市14个城镇老旧街巷(坊)整治修复项目之一。

  作为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典范,精雕细琢的金鱼巷显示出浓浓的古韵。

  细“微”改造定基调

  在整条小巷的改造过程中始终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原则,在改造工艺、材料和施工全过程中,体现一个“微”。不仅体现出以人为本,留住乡愁和记忆的理念,更体现出了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初衷。

  金鱼巷所在街区改造负责人、鲤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志煌介绍,既然把金鱼巷作为老旧街区改造示范点,那就要拿出可学习、可复制的示范样子来。

  “在整个改造过程中,坚持‘三不一微、一低’原则,即‘不大拆、大建、不封路,微干扰,低冲击’。在改造过程中,以方便百姓为出发点,哪怕是施工地的反复回填,都不搞封路,确保整个改造在和谐有序中进行。”黄志煌说。

  工艺浓缩闽南味

  踩着古老的石板路,邂逅来自清朝的“胭脂砖”,在斗拱叠接而成的古厝里,寻找记忆乡愁……

  金鱼巷微改造汇聚大泉州古建筑工匠,四处搜集原材料,浓缩十几种闽南古建筑传统工艺。“有些工艺虽然并不复杂,但比较花时间,要精雕细琢、慢工出细活。”闽南建筑工匠许锦溪说,一条小巷同时蕴含这么多闽南古建筑传统工艺,用在沿街的墙面、屋檐上,无不彰显着古香古色的闽南味。

  十万“胭脂砖”,砌成“泉州红”,俨然一部“微”闽南历史。

  据介绍,胭脂砖是泉州地区传统建筑常见的红砖,其历史悠久,大约在明清时期作为民用建筑材料得以推广。胭脂砖的广泛使用,促成了泉州地区“一片红”的特殊景象。此次金鱼巷微改造项目,共收集了约10万块胭脂砖,年代集中在清代、民国时期。胭脂砖砌成砖柱,加上封珀砖的铺陈,层层叠叠的干砌砖工艺十分精美。

  在木作上,雕梁画栋、镌花刻鸟,户对、斗拱、额枋等富有闽南特色的古建筑木雕,也唤醒了不少人对闽南古厝的记忆。

  石雕印刻小巷文化

  老石板刻金鱼,诉说小巷文化。金鱼巷新铺的石板路,每一脚下去,都可能来自不同的门庭宅第。当时为了寻找这些老石板,古建专家每两三天就要出一次远门买石头,近到晋江、惠安、南安,远到漳州、莆田。这些老石板因为走的人多了,磨出了石头的包浆,更有年代感。

  据统计,整个小巷老石板加起来有1700多平方米。而在老石板上面,请惠安的石匠雕刻出金鱼和金鱼袋的图案。这是通过石雕工艺,以点墨方式,诉说金鱼巷的沧桑历史和文化积淀。

  在下一步工作中,金鱼巷将开展一些如古城匠艺市集暨非遗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让游客和市民体验到木偶头、竹编、锡雕、彩扎、花灯、金苍绣等泉州非遗项目的表演,让游客和市民在这样一场岁月交错的市集中,近距离地体验泉州非遗项目的匠心之旅。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