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

2019-03-07 09:28:41    作者:吴碧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浏览次数: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村镇建设的基本方略,它的实施将对城乡地域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历来与国家民族发展息息相通,研究西部地区村镇格局多维演进规律、内外驱动机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村城镇化助力乡村振兴

  当前,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没有完成,还将有上亿人口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就业,而农村城镇新格局是实现由农村向城市建设转移的中介和桥梁。这在城乡分异较大的西部地区,尤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农村城镇化要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统筹起来,更好发挥其对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地域的城镇化过程,是乡村生产力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收入水平和结构、人口素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与城市工业文明逐渐接轨的过程,是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并走向融合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一是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实力。大量农业剩余人口离土不离乡,就地转变为城镇人口,通过规模效益促使经济集聚和社会分工,提升农村生产效率,提高农民就业和收入水平。二是有利于保护农耕文化。农村城镇化不但为农民带来物质的丰裕,也为农民带来城市文明的精神享受,更有利于加大文化建设工作,保护、传承及创新农村民俗文化,讲好乡村故事。三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乡镇建设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产要素城乡间有效流通和合理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四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农村中心乡镇(县城)是各种信息、商品、医疗卫生的中心,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向该区域倾斜,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知识素养和职业技能,满足农村城镇化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单一“生活功能”转向

  “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复合

  中国农村有57万多个行政村、360多万个自然村,村庄数量多且规模小,尤其是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自然村庄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对不适宜居住的村庄应实行移民搬迁,合并小村庄、建设乡村小镇是未来方向。率先推进村镇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村庄整合与发展,是切合西北地区农村实际、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城镇化不是对自然村落的简单合并,更不是搞大拆大建,而是逐步由单一的“生活功能”转向“生产、生活、生态”的多功能复合。一是更加重视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实际需要。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处,在拆迁安置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考虑农民主体生产生活实际,将农民的居住需求、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和自然及人文景观有机结合,保持乡村的宜居环境。二是更加重视产城互动规律。产业发展是实现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大量待业人员集聚于城镇,容易引发社会问题。三是更加重视民族习俗及特色乡村文化发展。在城镇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短板。很多乡镇政府加大了文化建设工作,但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优秀文化作品相对欠缺。四是更加重视城乡新型关系构建。优化村镇空间结构,转变农村生产要素组织方式,破解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经济失衡等问题势在必行。五是更加重视乡村内生动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非农领域,农村有文化、懂技术、懂经营人才不足,缺乏人力资源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在新型村镇建设过程中,要着重培育乡村内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遵循地方实际 选择适宜路径

  西部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有效把握在要素整合、外部环境变迁及社会需求驱动下,乡村地域功能、经济形态、空间格局和社会组织结构的演化和变异,构建村镇新格局,塑造村镇发展新主体、新动力。因地制宜采取小集中、大均衡模式,顺应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客观现实,也是解决以空心化、空壳化、灰色化等为表征的“乡村病”的有效路径。对于一些不具备条件、人口流失的空心村,应退宅还田还林,优化生态治理,完善和支撑乡村文明和稳定发展。

  在环境和资源双重硬性约束下,西部地区亟须优化乡村发展环境,推动城乡要素融合,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脱贫攻坚,加强村镇基层治理。一是着力优化农村发展软硬环境,新兴产业发展要取得新突破。要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及西部新一轮大开发历史机遇,强化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承接东中部地区及国际产业转移,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乡村发展。二是着力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建设要取得新突破。西部地区大地景观出色,蓝天白云雪山草原戈壁,生物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绿色发展大有可为。西部是人类祖先发祥地,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西部更是少数民族集聚区,文化差异较大,又各具独特优美文化,必须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城镇历史建筑、民族文化风格等历史风貌,积极提升城镇功能。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民族风情小镇的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小镇或田园综合体。三是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脱贫攻坚要取得新突破。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不断增强城镇对乡村的带动作用和乡村对城镇的促进作用。将2020年后西部地区相对贫困的城乡统筹转向前瞻性谋划,加快城乡扶贫标准建设,以及全方位健全和完善社保体系。需要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下大力实现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四是着力发展健康教育事业,农民素质提高取得新突破。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加强对东中部人才的引进步伐,补齐城乡基础教育及医疗卫生短板。做好农民职业教育,完善农村人才市场,积极拓宽人才市场服务功能领域。另外,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促进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治理有效”新目标。

编辑:杨赓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