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草原上的“家”——内蒙古地区乡建实践的思考

2019-04-15 16:22:55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3月24日上午,第九届园冶高峰论坛“国际建筑师论坛”在上海外高桥喜来登酒店召开。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马明作了题为《草原上的“家”——内蒙古地区乡建实践的思考》的演讲,他介绍了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分享了2008年到2018年十年间对内蒙古人居环境的研究及在内蒙古地区的乡建实践。他提出,草原居民对家的概念不是房子,而是家园的概念,因此他们在对蒙古包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时,努力做到去尊重草原生活、传统文化和人。

马明:草原上的“家”——内蒙古地区乡建实践的思考

▲马明院长在国际建筑师论坛发表演讲

  会议间隙,马明还接受了中国新闻网、城市导报、中国风景园林网等媒体专访。采访中他提出,在激变的新时代下,优秀的建筑师首先应当关心所在地区生活的人民,考虑属于这个地区的人文风情,既要有符合时代发展的变化,又要对怎么变、什么不能变有自己的思考。他建议,青年建筑师要离开纸面,不仅读书更要读环境,要多加强实地考察,这样才能感受真实的社会,并且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将理念与实践融合在一起,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马明:草原上的家——内蒙古乡建实践思考

▲马明院长接受媒体采访

  提到内蒙古,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内蒙古的大草原,在所有的图片里或者大家心目中,都有一个美丽的大草原。大家很清楚成吉思汗,他是草原上的神。内蒙古各种各样的服饰,草原上的美食——烤全牛、烤全羊、奶茶等奶制品,草原上的摔跤、集市,内蒙古的文字、音乐、宗教信仰,还有大草原上各种各样的蒙古包,早期的蒙古包,还有现代最常见的蒙古包。

马明:草原上的“家”——内蒙古地区乡建实践的思考

  内蒙古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长1700公里,国土面积是中国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人口不到2500万。从东到西,地被类型由森林草原逐渐变为荒漠,生产方式由垂直放牧到水平放牧,到了新疆附近又变成垂直放牧。

  从2008年到2018年,十年里我们团队走过内蒙古的很多乡村。图中的这些点都是我们走过的地方。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内蒙古做了十个全覆盖,做了大量的村庄建设工作,各种各样的军营式村子,有传统的,也有新建的。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要求对各个村庄的各项内容都进行整治。

马明:草原上的“家”——内蒙古地区乡建实践的思考

  实际上,内蒙古是一个文化、自然资源非常匮乏的地区,我们一直在思考云南、贵州等地的规划方法、工作手法,是不是适合内蒙古。这里没有优美的山川,图片上非常漂亮的草原也只是摄影师眼中的草原,而在普通老百姓眼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对整个内蒙古地区的民宅、民村进行分析,其实它们的形式非常简单,基本上跟普通的四合院或者普通的住宅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内容。

  我们团队对内蒙古的村庄进行了分析和设计,这个设计一定是现代的。我们是设计师,也有自己的梦想,但是在整个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所以我们只对建筑的局部进行了修改,比如贴一些砖,做一个围墙,做一些简单的修缮,以及街道路面的整治,这里不需要建筑创作。因为这样的建筑改造或者规划的工作量非常大,在非常短的时间去完成,肯定做不出可以载入史册的改造,我们实实在在要做的都是普通老百姓需要的,所以很简单。而对设计师来说最大的困惑,就是我们去做什么?

马明:草原上的“家”——内蒙古地区乡建实践的思考

  我们在桑根达来镇做过一个项目,是一个学生的家。在谷歌地图上,可以看到三栋房子,这三户人家就是内蒙古自然村里的一个小组。从房子到周边的铁路和城市快速路有三公里的距离,这三公里范围之内全部是沙漠和荒地。“正蓝旗桑根达来镇乌苏查干苏木额尔敦达来嘎查新艾利浩特娜仁高娃家”是这户人家的地理位置的全称,当然这个名字只到了镇,如果加上盟和自治区的名字,这个名字会更长。

马明:草原上的“家”——内蒙古地区乡建实践的思考

  我们对这个区域进行了测绘分析,绘制现场所有的测绘图。这个项目非常典型,类似的建筑、环境在内蒙古非常多,而且这里的交通条件非常便利。在2018年10月份的时候,因为大雪,我们去另外一个地方需要三个小时的车程才能进到一户人家,后来广播通知大雪导致路封了。草原广播(的天气、交通信息),也是建筑师要考虑的。

  2017年的时候,这个地方修了一条水泥路,从公路通向附近住户,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户住宅的砖房翻新。牧民居住的三栋砖房沿西南东北方向斜线错开布局,各家的水井与饮水槽位于居住建筑南向,各家的牛羊圈位于居住建筑西侧,各家的草料堆放处位于居住建筑北侧。这样的建筑格局很典型,对建筑师来说没有任何特色。

马明:草原上的“家”——内蒙古地区乡建实践的思考

  现在我们常说乡镇保护,开发旅游,那应该怎么保护,怎么开发旅游?这个项目就反映了内蒙古真实的情况。具有厨房、卧室、小客厅的建筑,在草原上占了绝大多数,也有牧民生活在蒙古包里面,蒙古包从原来的居住场所,到现在可能会变成储藏或者接待客人的场所。到了夏天,人们还是很愿意住在蒙古包里面的。

  蒙古包围护结构采用两层毛毡,只在东面开了一扇门,顶部为“套脑”。蒙古包空间相对较小,采暖燃料是草原上特有的牛羊粪等。它的采光主要源自顶部直径1.2米的采光口,由于蒙古包面积较小,室内采光比较均匀。在蒙古包里,家具的分区有明确的要求,什么样的身份在什么地方,都有非常严格的礼仪制度。

  我们在交流时,比较愿意用现代传统民居来代替房子。关于这个改建项目,我们做了很多方案,在交流之后形成了很简单的一个方案。这个方案没有什么特点,就是把蒙古包的一半加在了砖房的一侧,在里面增加了一些火炕、火墙的技术措施。方案刚出的时候,我们认为很好,但是在和住户沟通的时候,他要求把这半个蒙古包放在房子左侧,如果放在西北侧,内蒙古的大风会对室内温度有影响。蒙古包这个形式对内蒙古人来说就是心目中的神。按照这个确定方案,他们就开始搭建。所有的工人都不是专业工人,都是自己家的亲戚,建筑师团队需要跟没有任何建造经验的人沟通。

马明:草原上的“家”——内蒙古地区乡建实践的思考

  近一年来我们对整个地区进行探索,这个探索很符合论坛的主题——激变,也提供了很多新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

马明:草原上的“家”——内蒙古地区乡建实践的思考

  回到主题,我们想一下,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家可能会想,家是80平米、120平米、200平米的房子,而对草原的人说,家是什么?天、地、草、畜、人,他们对家这个概念的理解不是房子,而是家园。在草原上,家是一个大概念。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想,我们应该怎么做。尊重自然、尊重草原、尊重牲畜、尊重生活、尊重文化、尊重人类,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口号,做起来很困难,但是这是我们一直坚守的。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的事物,草原人也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他们也希望有好的东西,但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地域环境下,我们能做什么?能给什么?对我们来说,当艺术品放在草原上的时候,那只能是一件艺术品,它离生活太远了。

  我们的老师,清华大学毕业,师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肖铿先生,原包头钢铁学院(现内蒙古科技大学)副院长、院长。他在文革时支援边疆建设,1986年创办了建筑学专业。同样,我的父辈也是因为支援边疆建设来到内蒙古,我们也留在了内蒙古。我们在西部地区坚持办学30多年,学院的发展历程很艰难。但我们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们学院所有老师的科研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就是在内蒙古做内蒙古人居环境的研究,无论是设计、规划、风景,还是技术、历史,都紧紧围绕着内蒙古。我们凭着坚韧与梦想,扎根在西部建筑教育的第一线。

马明:草原上的“家”——内蒙古地区乡建实践的思考

  马明,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注册建筑师,硕士生导师,全国建筑学专业优秀指导教师。主要从事绿色建筑理论与设计、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以及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曾获得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编辑:崔京荣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最美公园”评选范围包括23个区(市)县已建成开放的1514个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还有郊野公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