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标进化论(多图)
北京地标萌芽:元朝来的胡同
早在两千多年前,北京城还默默无闻地伫立于这世间。彼时,他只是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
在交替了辽陪都、金上都的称呼后,在1271年的某月某日,元世祖忽必烈研究着地图,忽然之间,目光如炬,拍着大腿敲定了北京这块风水宝地,决定定都于此,起名“元大都”,从此,北京久坐上了“帝都”这把交椅。
作为草原来从不搞城市规划的游牧民族,面对中原平地一时之间竟然无从下手,这筑城的大任就落在了中原人刘秉忠身上,他根据自己毕生所学,继承发展了唐宋的城市规划布局——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这也基本奠定了北京城的布局安排。
元代城市布局图
规整的布局,别具特色的院落,房前屋后儿童可嬉戏追逐,左邻居右舍妇女可闲话八卦,蒙古人为这个起名,这种特色小巷子就有了自己的专属名称——“胡同”(胡同在蒙语中就是小巷子的意思)。
特色的胡同由特色的四合院组成,它起初是元世祖分配给大臣的住所,后来渐渐演变成了人民的居所,有钱的人住三四五六进院,没钱的住一二进院,放在现在就是有钱的住双层、多层或者群体别墅、大平层,没钱的住loft,单元楼,合租、蜗居、露宿、流浪……
四合院虽说年代久远,但其功能完备,除了居所之前还包括厕所, 景观,凉亭,院内大门重重叠叠将各个空间隔开,再通过连廊贯通,连廊就是黛玉妹妹经常看书的地方。
一般还得有垂花门作为院落修饰,它将前后院进行隔档,我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指的是垂花门,没有垂花门的会用月亮门进行前后院分隔。
所以说四合院是一座适用性兼艺术性为一体的你无法拥有的建筑。
四合院中央常一般为了体现品味与情趣高雅,都会摆放很大的鱼缸,清澈的缸里游几条小鱼,开几朵荷花,不仅起到观赏作用,还能当做日常储水工具,随时防火。不得不赞叹古人真是机智!
现在就不一样了,外置鱼缸的主要作用变成了许愿,鲤鱼也成了好运锦鲤。
细数我国的四合院已经有两千多年,现存的北京四合院多为明清四合院。从整体来看,四合院方方正正,房屋有秩序,前后院虽有门相隔,但是又通过连廊、门相互联系,建筑空间内外、封敞、人工因素与自然相互转化。这虚实之间,不仅体现了事物的对立面,这对立中又有统一,无优劣之分,正是体现了儒家的协和圆通思想。
北京地标发展:宫殿建筑的兴起
与初来乍到的元朝人不同,明朝人主要走的是迷信兼奢侈路线,本定都于南京的明朝在明成祖朱棣上位后,有一天夜观天象,不知为何,丝毫不畏惧南北水土不服,千里迢迢的从南京迁都到了北京,一来就开始搞基建。
有元朝城规奠定基础,明都城建造起来就容易许多了,据说主持设计者姓荆名祥,但是史料上并未明确记载。
明朝最具代表的建筑就是人人知晓的皇家宫殿——紫禁城,它是皇权的最高象征,更集中了当时最先进的建造技术及建材。
紫禁城的修建具体耗费金额已没明确记载,但其工期时长十五年,整个宫殿建造过程中没有用一颗钉子,大殿内的柱子全是极其珍贵的金丝楠木,殿内耗费石头数万吨,最大的一块就是大殿前的九龙浮雕,重达300多吨。城内共建900多间房屋,屋内以传统工艺绘制藻井,陈设大量字画文物以及瓷器,其奢靡程度可见一斑,让人不禁咂舌。
除明世祖之外,明朝各个皇帝兢兢业业,秉承先代遗志,一直在修长城,不知不觉之间竟创造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一直广为流传,这个长城主要说的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明长城。
长城之后,明朝人运用了大量美学,物流学,数学、炼钢学等丰富的科学知识 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祭祀建筑群 ——天坛。
这个回音壁妙哉!妙哉!应用了物理上的声学传播原理,实现声音反射传播。
北京地标过渡:皇家园林建筑兴起
辉煌的大明在一代又一代皇帝的手里没落之后,北京又迎来了它的第三个帝都时代——清朝。
在经历了长久战争的清朝政府穷困潦倒,无力修建新的宫殿,紫禁城各方面建设地都不错,就接着用紫禁城办公了。随着清朝在休养生息之后经济富裕起来,清朝的各任皇帝开始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
不同于之前两个朝代,清朝的皇帝个个都是园林爱好者。
马背上发展起来的满族人崇尚自然,酷爱骑射,经过一番考察发现皇宫里没有发展空间,只能开始另谋他处,经历了选址,测量,设计,挖坑,建房等一系列繁杂的流程,圆明园跟颐和园就这么被建成了。
一代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圆明园素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它有足足五个足球场大,内部修建了大量的人工河道,大量的喷泉设计,集中外园林特色,有西方巴洛克风格雕塑,也有传统十二生肖头像(很遗憾,现在都还没找全),有寺庙楼阁也有江南园林的景胜,有象征人间烟火热闹的“买卖街”,也有数不尽的文物典藏。它浓缩了国内外园林景观的精华,吸收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其以宏大的底蕴规模、精湛的营造技艺闻名于世。
虽然圆明园被毁于一旦,但是从其残骸,我们依旧能看出它的美。
随着社会发展历史进步,清朝末年,为了紧跟时代步伐,一批接受先进教育的文人进行了维新变法,成立北京大学,而清政府也成立了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 现在作为国内的殿堂级学府,清华北大也成为很多游客打卡的地点。
北京地标鼎盛时期:现代建筑修建
泱泱历史,浩浩荡荡,1949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成了北京的新标识。
随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科技成了第一生产力,传统的建筑占地面积大,居住人数少,西方建筑学知识渐渐传入国内,北京这座古城迎来了自己的现代化建筑, 从北京拥有了国内第一条地铁(地铁一号线), 出现了国家大剧院、香山饭店、红砖美术馆、798艺术中心、三里屯以及即将竣工的中国尊等一些新时代的建筑, 这也让北京的地标更加丰富起来。
与传统精雕细琢的古建不同,现代建筑有种钢筋水泥的冰冷。
过大的体量,超高的层数,现代化的设备,奇怪的造型,以及简单的立面,这些东西看起来就像是庞然怪物,在打破人们对传统建筑的审美后也渐渐被接受。
其中以有大裤衩之称的中央电视台大楼为例。从设计的最初到完工,大裤衩争议不断, 有人夸赞设计的新颖,也有人吐槽其样式奇怪辣眼睛,所以才有了“大裤衩”这个不雅的称呼。
就其造型来看,大跨度的出挑,岌岌可危的造型以及高难度的施工, 它不仅挑战了力学原理和消防安全底线,还带来了超高的工程造价。
除此之外,它在心理上也给人不安,在大裤衩建成之初,地面的广场很少有人玩耍,即便站在广场上,也时时担心头上的大楼会不会坠下来砸中自己,而这也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冒险之地。不过“大裤衩”已经通过了安全、消防、抗震等各项测试和验收,最高可抗8.49级地震。
如今,大裤衩已经屹立多年,人们也逐渐接受了它。提起北京,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大裤衩,提起大裤衩,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北京。
高层写字楼一座又一座拔地而起,同时,一批小体量建筑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们虽然不能完全代表北京,但是也成为北京的网红打卡地。
大小咖啡
纽带小院
这些建筑多为小体量旧屋改造,设计师在经过精心的设计后,将现代设计与传统建筑相融合,通过对空间及流线的设计让小面积的房子功能更全面,使用率更高,给人一种遗世独立的精妙之感。
喧闹的城市,偏安一隅的安静,慢节奏的精致生活成了大多数人的向往。
虽然北京的地标虽然不断增多,但是彼此却无法取代。想来,最近建的中国尊很快又会成为新的北京地标。
从地标发展的过程看,从传统古建,再到超高层办公建筑以及新兴的改造建筑,其型体开始有大到小的演化,从历史的独一无二,再到形体的第一无二,从对公共建筑的关注再到个人生存空间的在意,从对大师设计的跟风到小空间改造,最终开始探寻建筑本真的实用性,空间设计的灵活性。地标成了一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
北京地标萌芽从当初的故宫再到大裤衩,以及现在的内盒院,传统的建筑模式在形成随后又被打破然后到现在的回归,建筑始终在不断更改它的定位。
实用性?猎奇性?经济性?
地标反映的不仅是社会的变化,也是人对生活本真的追求。地标在标识着北京,也正在被北京改变。
编辑:崔京荣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最美公园”评选范围包括23个区(市)县已建成开放的1514个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还有郊野公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