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建筑师眼中的贝聿铭

2019-05-22 09:59:34    作者:薛星星 王洪春 吴婕 梁文雪     来源:新京报     浏览次数:

5位建筑师眼中的贝聿铭

贝聿铭在卢浮宫金字塔前。图片来自卢浮宫博物馆微博

  美国时间周四(5月16日)凌晨两点,“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贝聿铭在医院去世,享年102岁。他的弟子林兵告诉新京报记者,“他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去世的,走得很安详。”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被媒体称为“可能是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他对故乡的记忆是鸡头米、腌笃鲜、红烧肉、也是狮子林、西花桥巷、还有八岁时从祖父那儿得到的教诲——“全力以赴”。

  17岁,贝聿铭前往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38岁时,他建立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此后一生,他将自己设计的建筑留在了4个大洲、10个国家的土地。

5位建筑师眼中的贝聿铭

贝聿铭小时候在狮子林。

  1979年,由贝聿铭设计的美国肯尼迪图书馆,耗时15年最终建成。这座黑白分明、由纯粹几何形态构成的现代建筑轰动了美国建筑界,开启了"贝聿铭年"。

  同年,在远离故国40多年后,贝聿铭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他向挚友陈从周分享从地形、建筑位置、庭园设想到树木保存的方方面面。竣工之时,有记者问陈从周:“对于香山饭店,你从建筑角度来说有什么看法?”陈从周回答:“雅洁明静,得清新之致。”

  贝聿铭向世人展现他的建筑观:“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仅仅是空间中被欣赏的物体而已,如果将建筑简化到如此就太肤浅了。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

  但他也曾遭受质疑。1983年,法国卢浮宫翻修扩建,贝聿铭设计的新建金字塔形入口,遭到90%的法国人反对,连法国文化部长都公开批评,卢浮宫前的这座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

  五年后,玻璃金字塔落成,贝聿铭被授予法国荣誉骑士勋章。他却只是回应:“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那对于他是一段艰难的岁月,”他的儿子贝礼中在后来向媒体回忆当时的情形,说:“可是,他非常自信,他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理解各种不同的争议。争议对他而言不是压力,而是说服他人的挑战,他有很强的说服他人的能力。”

  贝聿铭在建筑上的这一行事原则,在后来回到卢浮宫的一场讲座,充分展现。“建筑师要坚持自己,如果成功了,很好,如果不成功,就再试一次。”

  2002年,85岁高龄之时,贝聿铭回到故乡,“给自己一个了解老家的机会”,他设计建成自称“最疼爱的小女儿”——苏州博物馆,建造的四年间,他一共回到苏州五次。直到百岁之际,他还常常会问自己的弟子林兵:苏州怎么样?想再尝一尝儿时鸡头米的味道。

5位建筑师眼中的贝聿铭

2006年10月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参加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现实生活中,贝聿铭有四名子女。他曾公开对媒体表示,他不希望儿子走自己的老路。他告诉儿子们,建筑师是一种老年人的职业,只有到了四五十岁,才能取得成绩。但在他的影响下,三个儿子还是选择继承父亲的职业。

  贝礼中对媒体说起,在父亲那里学到的东西比在学校里学到的任何东西都有用。“它让我知道,要设计好的建筑,不仅仅需要创意,还要有训练、要遵守规则,那是在学校学不到的。”

  尽管作为公众视野中的一代大师,但跟随贝聿铭几十年的助手依然说:“贝聿铭交游甚广,但他把自己的私人生活包裹得严严实实,能透过层层围墙、重重密室真正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即使是我,也不得不承认,我对贝聿铭一无所知,虽然我与他相识已有30多年。”

  《贝聿铭谈贝聿铭》的作者盖软·冯·波姆在深入访谈他五年后感慨,“宇宙和贝聿铭之间有个共同点:我们对二者皆了解甚微。”

  这位建筑大师只把自己的一切展现在建筑中。我们采访了几位建筑师,他们向剥洋葱讲述了贝聿铭的建筑和他的不同侧面。

  “喜欢吃红烧肉,想回国吃好吃的”

  林兵,贝聿铭弟子,1998年至2010年在贝聿铭所创办的美国贝氏建筑事务所任职

  我是(北京时间)今天早上知道贝先生去世的,他的儿子也给我打了电话。我得知,先生是在美国时间周四(5月16日)凌晨两点,在家人的陪伴下去世。最后是在医院,年纪大了,各方面功能可能衰竭,但走得很安详,没什么痛苦。

  我最后一次见到贝先生是在今年3月底,我去家里看他。他状态很好,讲话兴致很足。我和他待了一个多小时,一起吃了午餐,聊了会儿天。

5位建筑师眼中的贝聿铭

晚年贝聿铭。

  他关心吃的,一直很怀念中国菜,特别是比较讲究的中国菜。在美国很难吃到非常入口的,所以他经常跟我说想到香港、苏州去吃好吃的东西。

  他很喜欢粤菜,也很喜欢苏帮菜,特别喜欢红烧肉。以前有机会到苏州的时候,他还喜欢吃苏州的鸡头米,这当然在美国吃不到,也就是想想。

  那天拜访,他请了中国厨师为他做菜。有红烧肉,还有江浙一带的腌笃鲜——笋、百叶和鲜肉,他吃得津津有味。我们还喝了点啤酒。他喜欢喝红酒,如果吃西餐就喝红酒,吃中餐喝点黄酒,吃日料喝点清酒。他饭量一直不大,吃得不多,但对于一个100多岁的人来说,已经足够大了。

  我们什么都聊,唯一不聊的可能就是工作。

  以前,我是他的助手,几年前我去见他,他也会问问我们在做什么东西。有时候,我们也会聊起此前做的一些项目,比如说苏州博物馆。后来,更多聊的是其他方面而不是工作。他会跟我聊聊自己小时候中国的事情,比如苏州、他的老家等等。

  贝先生最后一次回国,应该是2012年来香港。那时候他在日本美秀美术馆边上做了一个小殿堂,应该说是他最后的作品。

  最后一次来大陆是在2006年来苏州,当时做苏州博物馆。从2002年到2006年,苏州博物馆建造期间,他一共来了五次苏州。我当时代表贝氏事务所及贝聿铭先生担任苏州博物馆项目驻现场代表。

  贝先生建造苏州博物馆并没有简单地想到建筑本身。他考虑的是建筑跟周边环境的融合,跟苏州历史的融合。同时,他也会想到未来的营运等问题。业主想不到的事情,他都想到了。

5位建筑师眼中的贝聿铭

苏州博物馆。李俊锋摄

  就建筑而言,他从来没有单单为做建筑而做建筑,相反他是把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我觉得他的作品能够成为经典,跟这方面也有直接的关系。

  他一直说,他做的一切,希望大家在建筑当中去感受。我记得苏州博物馆完成后,我回美国,他问我大家喜欢吗?我告诉他,苏博开幕的第二天,有一位老人去,说觉得很舒服。贝先生说,这个感觉是最好的褒奖。

  其实在2006年离开中国的前一天,贝先生曾提出想在下午4点前去苏州博物馆,一个人走走看看。因为他很希望看到自己的作品和观众的关系,观众走在博物馆里,他也想在旁边观察一下。同时,他也希望自己最后能再看苏州博物馆一眼。

  那天下午他去了,但不是一个人,有记者、领导什么的,很难有机会自己单独一个人。这也是我比较遗憾的事。

  2006年,先生离开苏州的时候,已经90多岁了,年纪大了,很少有机会再回来了。他一直说想回中国再看看,最近一次看到我还在说这个事。他说,我已经退休了、不工作了,没有必要再待在美国,我要回中国去,想在那里吃好的。

  “先生推崇的是‘苏而新’的设计思路”

  邵甬,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

  我的导师阮仪三和贝先生打过交道,他说贝先生非常优雅谦逊,而且很博学。

  从他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能看出他谦逊的特点,不张扬,创造性地将苏州民居的特点融入苏博的设计,用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取代大屋顶,白墙黑瓦的搭配也充分表现了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风情。

  贝先生推崇的是“苏而新”的设计思路,就是建筑要有苏州当地特色,同时又有现代化创新,这一理念阮先生也推崇备至。

  贝先生不管参与哪个城市的建筑设计,都会很用心地学习当地文化,比如卢浮宫项目。这也能体现他的博学和谦逊。阮先生认为中国的建筑设计师该多向贝先生学习。

  “他是我们这一代建筑师的启蒙者”

  叶依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作为一个建筑师,尤其我们这一代,从七十年代末到八九十年代这20年间,不可能没有受到贝聿铭的影响。他对于我们来讲,就是一个启蒙者的角色,我们对建筑的所有理解都能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印证。

  我们上学时受到的教育都是在学他,他的设计、理念。他的很多经典作品,上学时都要自己画草图、透视图等,一个个去学、去画。他对于我们这一代的意义非同寻常,他不仅是一位建筑大师,同时又是一个华人,又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这和其他所有的在世的、去世的大师都不一样。

  贝聿铭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现代主义风格,特别理性,但是作品里永远又都有着中国式的文化基因存在,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是贝聿铭的作品”,这是他的独特性,我们作为中国的建筑师,又特别能理解,特别被打动。

  可能有人说,他在美国、西方的很多作品外表上看不出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比如他的成名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仅仅从外观上看是一个非常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强调几何化的形体,十分简练。但是当你进入到美术馆的室内,尤其是进入到中庭部分,就能感受到和其他西方的美术馆、博物馆都不一样。

  西方式的美术馆室内空间相对来说是一种静态,但是贝聿铭的作品会有一种东方园林的感觉。在这个空间里随着位置的变化,他的空间感、光线、视觉效果,包括你看到的景观都会变化,有一种强烈的东方式的理念在。

  更具体的手法,比如开窗的方式,也有中国传统景窗的意象。从窗外看,它一定有一个对景,不管是一棵树还是一块石头,都有这种感觉,这已经是深入骨髓了。

  甚至包括卢浮宫,虽然外表就是一个简洁的金字塔,但是如果你走到室内,包括我刚才说的变化感,中国传统园林式的院落感都有。

5位建筑师眼中的贝聿铭

1989年3月3日,法国巴黎,建筑大师贝聿铭在他设计建造的卢浮宫金字塔前留影。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这和他同代的西方现代主义大师都不一样,和其他人对比,他都多那么一种中国东方式的文化底蕴在,所以他的房子永远看着都不枯燥,总有内涵,这些都是他自己独有的特点。

  当时他在做西单的中国银行总部时,我们组织过去参观。还未完工,他们的驻场设计师带我们前前后后看了一遍,给我们讲贝老设计的细节,他是怎么考虑的,具体又是怎么控制的。

  这和我们常规地去看已经建设完成的房子是不一样的。当时听驻场设计师讲,地面的石材分割与墙面的分割有些因为施工原因,构造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果是国内的设计师,可能就这么着了,但是他不行,得返工,重新弄。还有中庭里的一些石头,也都是他自己跑到南方亲自挑的。

  还有东南角的半圆形玻璃穹顶,实际的设计方案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当时都已经建好了,贝老下工地过去看,觉得不满意,又都砸掉了重新建了一个新的。他对于项目的苛刻以及精益求精,实在是令人敬佩。

  “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看到香山饭店的震撼力”

  刘淼,北京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第七设计院院长

  我和贝聿铭的二儿子贝建中接触过几次,他和父亲的样貌很像,已经70多岁了。贝老逝世的消息出来后,我给他发了一条微信,劝他节哀。

  在我看来,贝聿铭很好地诠释了现代主义。很多人给贝聿铭贴标签,说他是后现代主义,他不认同,就说自己是现代主义。但是他又不是做得很呆板、非常枯燥无味的现代主义,他把中国的文化,包括自己对场所环境特殊的理解,非常极致地与现代主义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无与伦比,到达了一个高峰。

  他在国内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是仅有的几个,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西单及香港的中银大厦,都反映出他试图把中国文化与现代主义结合在一起。但是他在美国、在巴黎不是,他是在用一种东方人的智慧(但是手法并不是东方的)去化解这种现代性。

  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和贝老的接触不多,更多还是去阅读他的作品。我现在还深深地记得90年代读书时,第一次看到香山饭店的那种震撼力,记忆犹新。

5位建筑师眼中的贝聿铭

进入冬季,香山饭店内的一处冰瀑景观,成为饭店的美景。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那时中国刚刚打开国门,建筑风格完全不是这样的。那时候国家还沉浸在计划经济下,建筑物都是标准图,千篇一律的,即便也有一些新的建筑出现,但也都是舶来品,加很多玻璃幕墙,感受不到共鸣。

  但是你看香山饭店,能够深深地体会到里面的诗情画意,他对情感、对环境诗一样的解读,这种解读又与现代主义的建筑结合在一起,然后又融合在香山的环境里,这种震撼是之前完全没有感受到的。

  他的创作期时间很长,很年轻就有作品,一直到八九十岁还有作品出现。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会伴随着当时的环境、材料更新、社会进步,不断地运用新的技术。

  比如他在盛年时,在美国做了很多混凝土做建筑,到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时,又开始用石材、玻璃幕墙,再发展到了巴黎的卢浮宫,里面都是很精细的幕墙的处理,当时所能应用的材料,他都能驾驭得了。

  并非他自己变了,他变不了。可能我们去阅读他的时候觉得很不一样,但是他对建筑的理解对环境是一样的,他不过是自己不断地在批判自己、升华自己,他对一个事物的价值观,应该给一个地方带来什么样的好建筑,这些本身的东西永远不会改变。

  贝先生讨论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王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1983年,贝聿铭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

  贝先生有完全不同的两个侧面,一方面他完全受的是西方英美系统现代建筑教育,所以他有非常西方化的建筑设计表达;另一方面,主要是在他晚年,年轻时候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变得明显,而且回中国做建筑,所以80年代以后的作品越来越多考虑和中国园林、院落的关系。

  我们都得到了普利兹克建筑奖,首先肯定是因为建筑有纯粹的艺术质量,更重要的,超越中西方文化区别、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建筑语言如何建立联系,这是我和贝先生共同的讨论。

  贝先生在卢浮宫建筑中敢用金字塔的形象,在现代建筑中是不可能用的,要引起轩然大波的,因为历史形式回来了,但是他用得非常成功,最后大家都认同了,这是他西方的一面。

  另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是中国文化和现代建筑融合,80年代他设计建筑的香山饭店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建筑和中国传统结合的第一个,而且是划时代的突破。他把中国现代建筑和和院落、园林结合得非常有创造性。

  他骨子里受非常优雅的中国文化影响,即使在西方做的建筑都非常优雅,比如美国国家博物馆华盛顿东馆,这是很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滋养。

  他身上有种中国传统的贵族气,不是简单的文人气,那种气质在现代中国非常少见了。他的建筑形式优雅,材料处理细腻大方,光线处理微妙,既优雅又准确,好的建筑就是这种非常高度的中和。

  作为华人,在西方世界从事建筑设计,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坚持下来了,这也是很不容易的。

  但我最佩服他的一点,中国的建筑师都该向他学习的一点,是人该有自己的追求。贝先生当年毕业后是从事商业地产的规划和设计,但后来他自立门户,转向小型建筑物的设计,这和大房子的设计是完全不同的,他相当于放弃了以前所拥有的一切,从头再来,这非常让人敬佩。

编辑:崔京荣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最美公园”评选范围包括23个区(市)县已建成开放的1514个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还有郊野公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