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园林丨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改造设计
大梅沙河景观改造项目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梅沙片区,项目设计范围从东部华侨城停车场至内环路箱涵,设计范围内河流长约490米,设计面积16960平方米。该项目是深圳市盐田区在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河湖海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意识,推进实施“城市双修”项目,落实“一河一景”的规划要求背景下启动的重点改造项目。
2018年12月,文科园林中标这个项目后,即组建了以景观十四所和生态所为主的多专业融合的项目设计团队,并于当月进行了现场调研工作。调研发现,不到500米长的河道却被7条跨河道路和高速路桥截断、覆盖,两岸空间被城市用地挤占,功能性的防洪改造使得河道硬化、生态受损。在随后的现场研讨会上,设计团队认为应该梳理复杂的场地现状和城市功能需求,并尝试寻求尊重现实与空间修复的平衡共生。
大梅沙片区是深圳东部“黄金海岸”的重要组成部分,年游客量超过1000万人次,片区交通承载力供需矛盾突出。在目前盐田区旅游交通疏导和慢行交通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大梅沙河道将成为连接大梅沙交通集散中心与大梅沙景区的主要慢行交通廊道。因此,大梅沙河景观改造必须兼顾非节假日时的“城市休闲水岸”与节假日时的“过境交通廊道”的双重功能定位。
经过多次头脑风暴,设计团队对场地分析和空间评估做了充分考虑,最终确定将公园分为A、B、C、D四段进行规划设计,并尊重其防洪和生态基底,在河道现有的防洪标准基础上进行海绵城市系统改造,营造富有季候和汛期变化的自然式乡土植物群落。设计提出水利生态整治、慢行体验提升、空间文化塑造三重生态景观提升策略,确定以“重建城市与河流的关系,从城市的动脉到城市的静脉”为设计思路,重塑大梅沙河,将其融入周边生态环境,展现“极致空间,唯美滨水”的生态画面。
项目整体规划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生态修复为基础,高度融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②设置立体自行车道,联通上下游旅游度假区;
③弥合河岸空间,创建河上客厅,营造积极的河上交流空间;
④在桥下设计文体剧场,充分利用有限空间;
⑤打造亲水空间,提供多元化亲水体验,使艺术空间与河流水体自然渗透、连接、融合。
1
海绵城市系统和滨水生态系统设计
在尊重现有岸线和防洪标准的前提下,对整个河道进行海绵城市改造,设置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生态毛石河床、生物滞留带、生态树池、立体交通雨水花园,同时改造现有河岸绿化带,营造富于季候和干湿变化的乡土植物群落,使之与周边生态环境自然融合,同时净化地面雨水径流,缓解城市排水管网压力。
2
河上客厅设计
基于现状上游硬化河渠空间狭窄、亲水性差的现状,将两岸局部岸线向河道中心延伸,在河道上空触碰衔接。岸线之间保留缝隙但可通行停留,形成如同亲吻般的人行桥体造型,将跨河人行桥与交流空间融为一体,弥合了河岸空间,使狭窄的河岸空间在保障人行道、自行车道、绿化带舒适宽度的同时,又向河道本身借得宝贵的活动空间,营造出积极的河上交流环境。
3
立体自行车栈道设计
现有滨河绿道亲水性差,跨越路口过多过密。设计师将自行车道局部架空,减少跨越路口,使得节假日过境游客得以快速通行,同时将架空的自行车栈道底部空间还给了行人和植物,又将功能性道路转变为空间层次丰富的亲水空间,增加了休闲场所。
4
滨水公共艺术集群设计
现状慢行道为并行的绿道、人行道,空间狭窄且亲水性差。设计将自行车道架空后,增设了体验丰富、流线蜿蜒的亲水步行路径,并依托步行路径设置涂鸦运动场、水上剧场、秋千桥、跳房子汀步、亲水阶梯等不同的亲水体验方式,将步行道路转变为滨水公共艺术集群。
为突出非节假日时“城市休闲水岸”的定位,项目团队结合现有的地形和空间特点,进行了合理的分区和布置,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四大功能区域,分别是水源生态恢复区、桥下文体剧场、河畔静谧花园以及河畔艺术活动区。完美的分区设置不仅为周边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场所,也为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水源生态恢复区
利用现状拦水坝,设置生态涵养池,对上游水体进行初步生态净化,并设置生态展廊和栈桥观景台,对上游生态恢复和涵养进行科普解说。
桥底文体空间
桥底空间安全管理标准较高,不适宜进行过度的景观改造。设计因地制宜,在桥底设置微型滑板场,并在岸边形成出挑的河上剧场,兼顾了运动和不定期的文艺活动功能。利用高架桥护坡设置阶梯看台,在有限空间内保障了自行车通行、运动、文艺活动、休憩观赏等多重功能需求。
季候性静养花园
河道下游坡度平缓,存在季节性洪水淹没风险。设计采用毛石石笼、耐候钢板等耐水材料,低洪阻、耐浸泡,可经受洪水的季候淹没,并通过密集的植物屏障隔绝道路噪音和视线,营造出静谧、安全的滨水静养花园。
河畔艺术活动区
设计依托蜿蜒的石滩小径和公共艺术集群,设置了秋千桥、跳房子汀步、亲水阶梯等丰富的亲水体验方式,将下游开阔平缓的河岸打造为河岸艺术活动区,为周边居民提供休憩和活动空间。
大梅沙河景观改造工程项目设计,是基于详尽的规划背景分析和现状调研将景观和生态专业等多专业进行高度融合的成果。在“城市生活水岸”和“过境交通廊道”的双重功能定位下,设计团队提出了融合水利生态整治、慢行体验提升、空间文化塑造等三重生态景观提升策略;在两岸空间狭窄、空间单一消极、跨河桥梁过多、慢性体验差的现状下,展示了极致空间潜力,也塑造出唯美滨水的生态和谐画面;同时,设计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公共生活与现状的矛盾,并重新建立起大梅沙河与周边城市区域、景点的良好关系。
编辑:王月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最美公园”评选范围包括23个区(市)县已建成开放的1514个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还有郊野公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