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城市:文化营城 创意筑梦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将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新的特点,而我国经济发展也正面临“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的转变,进而带来消费的不断转型升级,消费空间正日益从满足人的“物的消费”转化为以提升人的精神消费层次为目标的“时间消费”,这将进一步改变甚至颠覆传统消费空间的表现形态和文化内涵。“文化动能”将成为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而城市则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消费空间;“文化动能”将以城市为载体,用文化引领转变城市的发展逻辑,用群众满意度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标准和指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城市”,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场景空间。
如何定义“文化城市”?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文化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文化城市”并不单纯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城市,而是指以城市文化为核心手段组织城市经济活动、社会网络与空间形态,支持城市文化多样性需求,并通过文化手段降低趋利心理(城市增长机器本质)。简单而言即是“以文化城”,用文化提升城市居民素质、用文化促进城市发展。
“文化城市”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文化城市”是文旅融合新空间。随着文旅深度融合,更多城市注重挖掘和运用城市特征,并加强城市标志性和独特性建设,而文化正是城市旅游业的特色来源和内涵源头。城市发展中文化作用日益彰显,城市文旅融合的相互促进为“文化城市”建设提供了发展契机,开辟了发展空间。
其次,“文化城市”是“一带一路”新方向。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的缩影,每一座城市都承载着文化交流责任,通过发掘自身特色文化,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要想更好地开展对外交流,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创新必不可少,在对外文化交流的同时,文化价值日益凸显,文化在不断推动城市发展更新。
再次,“文化城市”是经济发展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优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日趋活跃,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更多城市通过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城市发展路径,文化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指南针。
最后,“文化城市”是“美好生活”新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多方面、多层级的,精神文化需要是人的需求的最高层级。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即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城市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切实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必须通过生产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解决当前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文化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
“文化城市”着眼新时代城市发展核心关键:
连人脉——重拾文化乡愁。“文化城市”的核心与根本是关心人,城市建设成功与否,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进行衡量,“文化城市”是否能让人满意,关键在于是否让人有文化归属感。“文化城市”更大价值在于更好地关照人的心灵、彰显人本关怀,指引更多个体的身心行为,满足其审美文化需求;“文化城市”必须以城市人民的共同文化期待作为连接城市居民间的感知枢纽,不断促进其对在地城市的文化归属与认同。
续文脉——传承民族记忆。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共同记忆,“文化城市”的构建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美国国际法学者爱迪·B·维丝曾经提出代际公平的理论,对于前代人留下的东西,应该使当代人都有权来了解和受益,也应该继续保存,使下一代人也能接触到隔代传承下来的东西。同样,不同时代的人都应该公平地享有上一代人曾经拥有过的文化和记忆。建设“文化城市”不仅仅是文化空间、城市风貌的构造,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城市要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延续代际公平,通过共同记忆的传承,增进民族凝聚力。
筑地脉——打造城市名片。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地标”则是这个灵魂的外化物和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城市个性、气质和风貌的体现,是一座城市文化品位和精神的象征;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地标”,那么它在人的记忆中也是模糊的。“文化城市”应该依据自身文化定位、人文历史底蕴,充分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更多具有“颜值担当”兼具“内涵气质”、体现市民文化认同的文化地标,打造专属城市名片,让城市价值深入人心,增强城市文化凝聚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
通经脉——营造国家地理。“文化城市”的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还要与相邻城市彼此互动,形成联动全国的“文化网络”,推动“文化城市”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精神互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文旅融合再造区域文化经济繁荣发展,通过文化产业营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感知,让更多的本土精神凝聚在地,形成具有一定国家地理标识性经济特质,促进在地经济腾飞,实现在地更新升级、推动在地消费升级,高附加值提升在地文化供给。
如何打造“文化城市”?
“文化城市”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通过“文化树人”,提升城市文化素质;通过“产业养人”,让文化产业为人民美好生活服务;支持“非遗匠人”,弘扬工匠精神,维护和传承文化多样性;通过“故事感人”,增加居民对在地城市文化认同感;通过“创意圈人”,以创新文化吸引留住人才;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打造“生态醉人”的宜居城市;坚持“诚信待人”,打造诚实守信的城市精神;引入科技“智慧助人”,打造智能便民的智慧城市;坚持“服务留人”,让城市公共服务尽善尽美;坚守“体验宜人”,真正践行“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发展理念。
“文化城市”并非天然,它离不开政府、社会与市民的携手同心、共同营造。“文化城市”营造应该围绕着“品牌识别力、文创衍生力、文化想象力、产业驱动力、故事传播力、场景吸引力和遗产创造力”等七个层面建设有效展开,同时这七个方面也是“文化城市”的重要特质。
在城市营造过程中,第一是打造品牌识别力。要因地制宜挖掘在地文化,打造城市独有的文化品牌,增强城市的品牌识别性。第二是发展文创衍生力。要与时俱进地广泛开展创意生产,推动城市与文化更新。第三是培养文化想象力。要利用跨界思维,让文化动能辐射和推动城市相关产业。第四是发挥产业驱动力。要重视和发挥文化产业的驱动力,推动城市文化消费与产业结构升级。第五是构建故事传播力。要大力传播城市故事,分享城市文化精神,形成城市居民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第六是营造场景吸引力。要重视城市舒适度建设,营造富于吸引力的文化场景,彰显城市文化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第七是激活遗产创造力。在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过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文化遗产成为“文化城市”的时尚表达。
如何促进新时代首都文化城市建设?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中心一直是北京作为首都的重要功能。作为新时代“全国文化中心”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首都北京“文化城市”建设责无旁贷。在朝着“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阔步迈进的伟大征程中,北京要写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之城的大文章,需要注意几个着力点:
一是文化文博复兴国家文明。文博事业在国家文化发展中发挥着教化影响国民、传播国家文化认同感、打造国家精神地标、彰显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不仅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还要与当代社会发展相协调,同时需要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普及,让公众都积极参与进去。新时代的首都文化文博文创,则是凝聚文化意蕴、构筑时代美学、提升生活品质的新时代“精品好物”。应充分发挥其滋养教化作用,体现价值追求,展现精神气质,坚定文化信念,浸润人们心田,潜移默化激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追逐梦想的蓬勃激情,更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新时代文化文博文创将成为人民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首都“文化城市”建设中承载复兴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二是文化创新驱动城市更新。文化创新实质是内容创新,是对创意资源的创造性开发,文化创新可以进一步驱动城市更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重塑城市经济形象。
三是文化艺术营造场所精神。文化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场所精神和公共精神的重要体现;城市可以通过在公共空间引入艺术参与,打造具有活力的文化体验空间,让人们对城市空间产生独特记忆。在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中还需要注重复合多样功能呈现,从而满足社群的多样文化需求,打造亲民的文化交流空间,让城市文化交流更具活力。
那么,如何利用好首都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趋势,赋能城市更新,促进新时代首都文化城市的建设?我们有如下创意营造思考建议:
文化营城。“文化营城”即通过重塑城市审美、再造空间认知,凝聚共生力量助力于城市建设。首都文化营城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塑造好“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永定门—钟鼓楼中轴线”——“三带一线”文化发展经纬线,根据文化发展经纬线规划城市文化发展计划。其次,因地制宜,明确首都文化特征,进行具有针对性和特色性的文化建设,营造在地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最后,加强便民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传播首都文化,增强文化中心服务力和传播力。
创意筑城。梳理城市历史文脉,建设城市文化肌理。只有让文化创意融入到城市生活的每一部分,用文化创意为城市赋能,激发文化产业的活力,促进文化消费升级,才能建成真正的文化城市。首先,北京既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承办城市,又将是2022年冬奥会承办城市,因此必须抓住“双奥城市”推动城市更新的历史机遇,有序设计、规划、开展冰雪文化产业、规划赛事场馆的文化空间设计;其次,北京作为国际性都市,是国际性节展和赛会的重要承办地,应该利用重要活动机遇,讲好中国故事,承载起文化创新的国家使命。再次,要创新文化消费,用创意产出文化消费的新爆点和新需求,引领“美好生活”文化消费的时代方向。
设计倾城。北京是联合国评定的设计之都,设计应该融入其城市文化生活的每一部分,成为助力文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工具。首先,提升城市审美,用设计改造老旧社区,尤其是棚户区,让美好生活融入百姓生活日常;其次,邀请本土或国际设计师介入街道设计,改变千城一面的街道格局、店铺招牌等,彰显出城市个性之美;再次,引入设计赋能城市街道空间,打造吸引人的文化交流空间,营造城市创意氛围。
空间塑城。“空间塑城”要从三个尺度入手:在微观尺度上,要注重文化空间氛围营造,为文化交流提供和谐气氛,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和文化活动;在中观尺度上,要注重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尽可能减少公共文化服务的区域不均和城乡不均问题,让每个居民都可以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在宏观尺度上,要注重战略文化空间分布,文化城市的建设要时刻关注世界文化空间格局变化,紧跟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重视我国文化地缘战略布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构筑全球性中华文化输出场域。通过以上三个尺度的综合考量和规划,首都城市空间规划会更加合理,能够为城市居民塑造以文化为中介的聚合空间、共享文化空间和营造所需的社交空间,使城市生活更美好。
首都文化城市建设要将文化和创意作为主基调,重视留存时光记忆,打造能够寄托心灵的精神田园,还要为居民营造可供交流的社交空间,提供城市居民更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审美体验,不断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底色,创意则是铺展美好城市蓝图的点睛之笔。在文化城市建设过程中,亦须“不忘初心”。建筑学家沙里宁曾经说道:“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要珍重文化根脉建设,让文化引领城市不断繁荣发展。
(作者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刘晓茜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最美公园”评选范围包括23个区(市)县已建成开放的1514个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还有郊野公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