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对谈:推动长三角空间布局一体化
嘉宾: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权 衡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浙江省长三角一体化
发展咨询委专家 陈 雯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查志强
主持人:浙江日报记者 周宇晗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地区在区域共建、产业分工、城乡融合、协同创新等领域的具体目标。空间布局一体化是引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本期我们特邀3位专家学者,一起来谈谈如何在空间布局上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思想先导 机制引领
主持人:空间布局的一体化水平,关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性、可持续性和效率。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在空间布局一体化方面进展如何?
权衡:近年来,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有关的各类规划相继出台。《规划纲要》提出要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强化创新驱动,抓好统筹协调、细化落实等。长三角各地也纷纷紧抓机遇、共谋发展,制定出台各类城市群规划、产业链发展规划等,为细化落实长三角空间布局一体化指明了方向。
查志强:长三角三省一市具有较为完整的城市体系和密集的城市分布,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促进产业协同和合作机制建设的同时,也须高度关注空间结构优化。经过多年实践,长三角地区在空间布局一体化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成效显著。长三角区域合作已进入多形式、宽领域、深层次的实质性深化提升阶段,所设立的若干大平台与若干专题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其协调机制建设正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方向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在空间上已形成“中心城区—都市区—城市群”的多层次嵌套型结构,重要节点城市及其毗邻县市之间已在空间上呈现连片发展形态,形成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多个都市圈,且相互连接形成长三角的基本空间架构。
直面挑战 破解难题
主持人:空间布局一体化,涉及行政区划、产业布局、资源分配、交通建设、城乡融合等诸多方面,是一项长期的统筹工程。请谈谈当前推进长三角空间布局一体化面临着哪些困难与挑战?
权衡:一方面,要解决长三角各地在相互开放中如何协同编制规划问题。要加快长三角地区各类规划的统筹布局、有效对接,解决各自发展、碎片化发展导致的资源浪费、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实际上,这也是长期以来制约长三角深度一体化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提升集聚效率。长三角地区要顺应经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的总趋势,产业布局要从要素驱动加快转向创新驱动,从单一的经济增长导向转向高质量发展导向,从地区竞争性、排他性增长转向整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陈雯:首先是政策集中化的问题。长三角一体化不是政策制度的均等化,各地要摒弃“等靠要”心理,增强危机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积极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公共服务过度集中化的问题。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已经占据行政资源高地,拥有较多财力,但是中小城市可能就缺乏提升公共服务的空间和能力。长三角一体化要充分激发中小城市的活力,实现普惠共赢。在公共服务提升上,中央财政的纵向补贴和地区间横向补偿都很重要。例如,有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在生态方面贡献重大,而目前生态补偿机制尚缺。
再次是发展理念亟待扭转。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尤其要破除“一哄而上”的跟风行为。当下,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大热,但其实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具有发展先机和能力的。在内需型消费为主的背景下,大多数地方反而应该静下心来,做好衣食住行相关的产业。在具有生态优势的地区,要向生态和健康产业拓展,这也是落实“两山”理念的最好方式之一。
规划先行 统筹推进
主持人:长三角地区如何平衡好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统筹推进空间布局一体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陈雯:一是开发空间和保护空间的统筹方面。《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生态保护对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外部性行为,政府要明确划分出开发空间和保护空间,依法关停污染企业、控制污染物排放、守牢环境底线。长三角很多生态资源是跨行政区域的,一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是跨界的,更需要各地政府打破行政壁垒、进行统筹管制。近期设立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横跨沪苏浙,涵盖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就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二是创新产业发展方面。在空间规划中不可能对每一个产业做非常细致的设计,但可以根据地方的发展条件和承载能力确定大方向,发挥所长、共同发展。事实上,沪宁合杭甬这几个大城市串起来的这条线,是长三角的中心主轴,是激发科创力量的源泉。例如,上海和合肥已经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南京在集成电路和地球科学领域、杭州在数字经济领域、宁波在大型工业设计与应用领域都有较大的创新优势。而中小城市更多要做的是加快承接大城市的溢出效应,对大城市的创新成果进行应用性研发和生产,加快形成集聚效应和产业基地,完善长三角创新产业链。
权衡:形成统一有序、相互对接的规划体系,是引领空间布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充分发挥《规划纲要》对长三角各领域的指导作用,尽快推动各地区现有的交通规划、城乡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有效对接。
同时,要加快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着力解决长三角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和体系对接,通过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实现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与共有共享;通过加强各级政府之间的合作,推动社会保障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劳动就业保障等政策标准逐步统一。
查志强:一要发挥都市圈对城市群的支撑作用。在出台相关都市圈发展规划基础上,积极发挥各都市圈的优势特征,实施科学布局的差异化发展,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完善都市圈合作交流机制,以都市圈一体化带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
二要完善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省际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三要弱化行政壁垒对资源配置的阻碍。建立区域信息一体化平台,通过加强地区间的利益协调来弱化地方保护,如推动建立合作发展基金以及涉及重大议题的专项基金,加强财税制度创新并进行税收分成和财政转移支付,建立科学合理的跨省市投资、产业转移、园区共建、创新成果落地等项目收益分配机制等。
全面融入 做强特色
主持人:浙江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空间布局一体化发展?
查志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必将深刻影响浙江空间发展重心和空间要素配置方向,我们必须把握时机、抢占风口,借势借力推动浙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空间布局一体化发展。我省应充分借助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引领作用,利用上海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以区域共赢指引空间优化,强化陆海统筹、山海协作、跨湾联动,聚焦区域协同板块建设,加强空间轴线延伸、功能互联互通,全力打造长三角金南翼强劲增长极。
一要突出环杭州湾地区的核心引领地位,深入实施杭绍甬一体化、甬舟一体化、嘉湖一体化等战略。
二要突出四大都市区的重大平台地位,为实现全省高水平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源动力。强化浙江沿海区域在联结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廊带作用,提升浙中区域连接浙西南和浙东北的战略通道作用,推动以温州为核心的浙东南温台沿海城市群建设,强化以金义为核心的浙中城市群建设。
三要重点打造G60科创走廊、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等高能级科创载体,打造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要策源地、区域创新发展主引擎,使之成为浙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支撑。
四要发挥大花园重构全省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格局的作用,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生态环境协同共治的良好机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形成严格保护的生态红线区域,保障全域旅游与重点文旅发展带、绿色发展园区的发展空间。
陈雯:《规划纲要》强调要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浙江在数字技术、数字产业、数字政府建设等方面掌握先机,要紧紧抓住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和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提供浙江智慧。
浙江又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示范地,要统筹绿色浙江和美丽乡村等工作,以知识力量推动生态创新,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在长三角的空间分工中明确特色、突出重点、展现高质量发展风采。
浙江更是民营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大省,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对浙江乃至整个长三角都极其重要。要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防范重大风险,做大做强块状经济,同时积极寻求与其他两省一市的资源对接和项目合作,共同建设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产业集群。
编辑:liqing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最美公园”评选范围包括23个区(市)县已建成开放的1514个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还有郊野公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