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释放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推动力
编者按
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经济依旧表现出令人瞩目的韧性和底气。从数据来看,这片开放的热土创造出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4,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约占全国的1/3。数字背后,发生着怎样的奋进故事?长三角一体化还能带给世界怎样的惊喜?如何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推进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本版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解析。
本期嘉宾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曾凡银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 姚先国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 张学良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陈 柳
1.长三角地区有条件引领更高层次的开放
光明智库: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开放”一词频繁出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有什么独特作用?
张学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节点提出的关键举措,必将进一步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的空间格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贸总量在全国外贸总量中占比较高,一直处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接下来,要将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更好地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
曾凡银:这些年,长三角地区开放的窗口效应不断彰显。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两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等,充分凸显了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合作优势和独特作用。与此同时,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这些更高层次的开放举措正在长三角地区有条不紊地实施。
陈柳:长三角地区有条件引领中国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开放。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地。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开启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新篇章。中国加入WTO后,长三角地区主要的开放型经济指标长期位居全国前列。过去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直到现在仍然深远影响着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自贸区建设等更高水平开放的试点工作也在长三角地区开启。在不断开放的条件下,长三角地区内部正在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尤其是发展高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注意的是,芯片等高端领域实现追赶不能在封闭条件下进行,而是要在开放条件下利用高水平的国际化平台、人才平台,实现高端要素的有效整合。
2.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光明智库:“合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规划纲要》中的这句话透出了长三角地区吸引全球资源的底气。在您看来,当前长三角地区的营商环境有何亮点?未来如何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吸引跨国公司“来了就想留下”?
陈柳: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服务水平较高的地区,营商环境在全国形成了特色和示范。比如,浙江“最多跑一次”、上海“一网通办”、江苏“不见面审批”、安徽“一张网一扇门”等改革成为全国品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与此同时,中央对长三角地区深入探索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继续为全国提供经验寄予了更大期望。正如《规划纲要》指出的“合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强调合力,意味着目前长三角各地虽然在改善本地营商环境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但在通力协作方面做得仍然不够。通过合作提升营商环境水平,本质上就是要在长三角地区实现“标准统一”和“接口互通”。比如,在贸易便利化方面,长三角地区应提升通关一体化水平,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加大侵权违法行为联合惩治力度。建立外商投资企业跨区域投诉的通道,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在引进国际人才方面,长三角地区可以推动国际人才认定、服务监管部门信息互换互认,确保政策执行一致性,按照国际惯例共同提高对国际执业资质的认证水平。通过完善国际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海外人才,提升国际高端要素集聚能力。
姚先国:在长三角地区,优化营商环境正在破题,而且推进速度很快。比如G60科创走廊(上海松江区最先提出构建沿G60沪昆高速公路产城融合科创走廊的设想,后扩展到上海、杭州、嘉兴、苏州、合肥等9个城市)涉及的城市,投资人想在其中的任一城市投资开办企业,都可在当地“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办理,实现当地受理、异地审批、当地发证。此外,在吸引国际化人才方面也有创新举措,例如建立G60科创走廊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园,鼓励国际化人才进行创业孵化和项目研发。
曾凡银:长三角地区认真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三省一市各自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地方还存在权力放得不够、隐性审查和变相延长审批时间等现象。这正说明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因此,长三角地区必须对标国际最优营商环境,找出差距,及时补齐短板。具体来说,一是增强企业办事的便捷性,事前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线上线下进行整合,动态调整办事指南,让经营者一目了然,实行全方位的即时服务。二是加强“放管服”各项制度执行的督查、巡查与问责,保障惠企惠民措施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区域协同,共建区域要素市场,让经营者能够及时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必需的生产经营要素,保障持续经营。四是切实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积极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让经营者获得安心、增强信心、保持恒心,从而提高长三角经济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
3.企业组团出海,分享中国经验
光明智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重要一环,如何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推进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张学良:中国是一个改革的空间实验场,区域协调发展正在逐步形成,并通过多种类型的新型城市合作,带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正在不断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开拓经济发展新空间。
陈柳: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不仅要通过内部开放和协调来提高长三角的区域竞争力,而且要与其他国家战略相配合,体现长三角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带动作用。长三角地区本身就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点。长三角地区可以利用开发区建设的有益经验,打破传统产业转移的模式,协调企业组团到长江中上游和“一带一路”国家去,以办开发区的形式投资建设制造基地,本地企业则留在长三角地区发展,以发展总部经济为主。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实现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延伸了产业链条,有助于提升我国整体产业竞争力。
曾凡银:长三角地区如何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格局。长三角地区要不断提高站位,加强同其他国家战略的开放合作、配合协调、优势互补,形成各自区域的增长极,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发展,进而构筑起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点、轴、网络,增强服务国家大局的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4.迈向“世界级”,更要接地气
光明智库:《规划纲要》在对标国际方面有着深刻考量。长三角作为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从经济、文化、教育等角度看,今后应该如何打造,才能更具全球竞争力、更具中国特色?
陈柳: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等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特征来看,城市群的兴起是因为形成了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高地,部分城市群趋于衰落也是因为产业竞争力的衰退。长三角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要聚焦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
当前长三角地区仍然存在显著的产业同构现象,这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升。从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信息、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不约而同地选择在这些领域进行竞争,集中大量资源,采取各类优惠政策支持这些产业在本地发展。解决产业同构问题的一条重要路径是以市场化的方式大力推动兼并收购。只要逐步建立规则统一的制度体系,在统一大市场下存在兼并收购机制,突破人为的市场壁垒,就能将产能重复和过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差异化的产业定位会通过区域内充分的兼并、收购、合作而自动形成。
长三角城市群需要发挥上海服务功能和苏浙皖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合作,实现错位发展。上海要突出服务经济,主动逐步退出一般性的、劳动密集型的、能耗高的制造业。上海的科技平台、金融平台、人力资源平台应进一步向长三角地区开放,推动上海品牌和管理模式全面输出,为长三角地区嫁接和配置全球资源创造条件。
姚先国:除了产业协同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共治等民生领域也是一体化发展应关注的重点。比如,打破户籍限制,促进人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流动等。在医疗方面,以专科医疗联合体为抓手,加强医疗人才的柔性流动。在教育方面,成立“联盟”和“联合体”,促进教育信息相通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曾凡银:相较于世界其他五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在机构协调、规划统筹、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方面有很大发展潜能。在跨区域协调机制方面,可以通过相应的常设机构和从事专门事项的非常设机构等加以统筹协调。对于老百姓普遍关心的教育和医疗问题,可以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解决。通过智慧在线教育,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向薄弱地区和需要人群,增强其知识和技能。共建智慧医疗平台,实施电子病历系统和远程诊断与治疗,将优质医疗资源有效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区域甚至更广范围,将治病和治未病有机结合,为健康中国提供有益示范。还有生态环境在线监测、智慧交通、智慧养老的先行先试,都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编辑:刘晓茜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最美公园”评选范围包括23个区(市)县已建成开放的1514个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还有郊野公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