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正:基于生态适应性的传统村落宜居策略研究

2021-05-17 11:18:31         来源: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2021健康人居与未来城市国际论坛暨第十一届园冶高峰论坛于3月28日圆满落幕。在期间的特色城镇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上,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史文正发表题为《基于生态适应性的传统村落宜居策略研究》的演讲,以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的桃阳村、下赤峪村为例,阐述了在自然生存环境天然劣势的条件下,如何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立足生态本底,进行传统村落保护,构建多元生态宜居体系。

史文正:生态适应性传统村落宜居策略

史文正在特色城镇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上演讲


  研究背景

  1.生态文明战略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层面提出的重大发展要求,乡村凭借其丰富的生态资源是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成为关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优先发展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规划与目标。

  绿色生态资源是乡村的发展背景,更是城市的底色。目前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比较匮乏,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因此,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两山论”作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这对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从而为产业兴旺提供资源基础、通过合理开发生态资源为生活富裕提供资源保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提供资源和动力。

  2.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同经济建设与社会转型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提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传统村落是我国农业文明的根基,积淀着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反映着所在地区传统的空间形态和优美的建筑风貌。

  但是,在快速城镇化的浪潮下,受到生活方式变化、经济发展影响和居民价值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冲击,传统村落在外力、内因的双重扰动之下逐渐在发展变革中失去原本的面貌,许多地方的传统村落人口衰败,空村化严重,有些地方的传统村落保护方式简单粗暴,与保护冲突的同时也与发展冲突。

  3.以人为本,构建生态宜居型传统村落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历史机遇

  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传统村落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语境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产物的传统村落,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传统村落如何留住人、留住乡愁成为传承传统文化面临的当务之急。如何让村民也能够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进行历史文化保护,不仅仅是空间载体,同时还有社会载体。

  因此,以乡村振兴为发展契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应当紧抓机遇,构建以人为本,构建生态宜居型传统村落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历史机遇。

  4.小结

  我国的传统村落大多居于深山沟谷之中,人居环境欠佳导致的乡村空心化、老龄化、荒废化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次研究选取的榆社县,地处太行西麓,境内高山环绕、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特质为其当前传统村落的生存环境带来天然劣势。立足生态本底,构建多元生态宜居体系成为传统村落留住原住民、实现发展新跨越的的重要抓手。

  而研究目标则希望能够以乡村振兴为发展契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应当紧抓机遇,以人居环境改善为根本出发点,运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塑造宜居乡村,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共赢。

  研究内容

  本次策略研究主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人居环境改善为根本出发点,运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塑造宜居乡村,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共赢。实际上就是运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塑造宜居环境。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生态宜居与传统村落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生态适应性下传统村落与宜居建设的结构框架与构成要素研究、构建传统村落生态宜居指标体系、榆社县传统村落生态宜居现状研究及问题剖析、生态适应性下的榆社县传统村落宜居策略。

史文正:生态适应性传统村落宜居策略

技术路线

  在明确具体研究内容、制定技术路线的基础上,构建了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评判传统村落的质量环境和发展潜力。

史文正:生态适应性传统村落宜居策略

传统村落宜居性评价体系

  研究对象: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

  1.榆社县概况

  榆社县位于太行山西麓,浊漳北源两岸。位于省域“人”字干道上,县城位于县域中部。榆社县远古时期为炎帝邦邑,先秦时代是仁贤封地,后赵筑城,是后赵创立者石勒故里,隋始置县,元初迁址打下如今县城基础。

史文正:生态适应性传统村落宜居策略

榆社县区位

  2.榆社县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榆社县自古以来共设5条驿道:榆(社)太(谷)驿道、榆(社)辽(今左权县)驿道、榆(社)武(乡)驿道、榆(社)祁(县)驿道、榆(社)讲(堂)驿道。

  榆社县境内现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10处,现存中国传统村落两处分别为下赤峪村和桃阳村。两处传统村落均因商而兴,均位于榆祁古驿道上。

史文正:生态适应性传统村落宜居策略

榆社县两个传统村落的位置

  3.榆社县化石资源概况

  榆社县已发现哺乳动物化石300余种,主要分布于浊漳河两岸。榆社化石填补了500—200万年间的地质研究空白;具有“世界唯一性”、“不可代替性”,被誉为“化石之乡”和“世界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库”。

  榆社县的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于2014入选第七批国家地质公园。近三年年均游客接待量超过6万人。下赤峪村及桃阳村均毗邻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4.榆社县传统村落特征分析

  下赤峪村,位于榆社县位于河峪乡西南部,云竹湖畔。村落布局背山面水,建筑整体依山就势。古村内现存历史建筑多为清代道光年间修建,西土岗上的资福寺为元代始建。

  村中富户有四大家八小家之称。主要有刘氏和安氏两大氏族构成,安氏位于西侧,刘氏位于东侧。村落格局形成受族权影响较大。四大家分别是刘中青、刘中新、刘中汉、刘锁。除刘中青家楼房院被烧毁外,刘中汉家的东楼院、刘中新家的西楼院、刘锁家的当中院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整。

史文正:生态适应性传统村落宜居策略

下赤峪村鸟瞰

史文正:生态适应性传统村落宜居策略

下赤峪村传统院落分布

史文正:生态适应性传统村落宜居策略

下赤峪村传统村落特征

  桃阳村,村落背靠小庙岭山,面朝云竹河,坐北朝南。村东侧刘洼河蜿蜒而过,地处山下旱塬高地。

  桃阳村有规模宏大的明清楼院,现留存的主体楼院是李名扬及其后代和晋商李虎四兄弟的府邸宅院。李名场及其后代的楼院被称为"四珍堂",主要分布在村西头;李虎四兄弟的宅院被称为"一珍堂",主要集中在村东头。李氏古楼院从东到西共建有东、南、西、北楼及新楼院等十几座,被村人称为“李氏一条街”。

史文正:生态适应性传统村落宜居策略

桃阳村旧村格局分析

史文正:生态适应性传统村落宜居策略

桃阳村传统村落特征

  5.榆社县传统村落宜居要素分析——山水要素

  ● 科学的村落选址,典型的自然观

  下赤峪村选址背山面水,建筑利用自然地形依山而建,带状村落布局,传统格局清晰,是山西山地丘陵村落布局与选址的典型案例。

  桃阳村背靠小庙岭山,面向云竹河,坐北朝南,西高东低,地处山下旱塬高地,四周是耕地和山水冲刷形成的低洼河谷之地。“山原朝凤,襟高冈而带山河”。

  两村在选址上均体现了“藏风聚气”的传统理论,为中国古代典型的自然观。

史文正:生态适应性传统村落宜居策略

桃阳村鸟瞰

  ● 深厚的建筑文化底蕴,精美的建筑装饰

  下赤峪文化深厚,是当时晋商文化的典型代表。云竹湖湖边修葺的硬化路,曾经是明清时期晋商兴盛之时的古商道,是清代晋商文化的体现和载体。

  桃阳村留存的主体楼院是李氏名门望族。桃阳能出现大规模的楼院群,不只是清末与民国票号起家的气派,还有桃阳村这种耕读为本、学优则仕以光宗耀祖的村风有关系。

  两村古楼院建筑古朴典雅,雕饰精美,文化深厚。反映了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建筑美学的审美观。

  6.榆社县传统村落生态宜居建设策略

  ● 整体格局保护

  对村落整体格局,路网,族权影响下的建筑布局,周边山水环境进行保护。

  ● 历史建筑保护改造

  对村庄内部各类明清建筑群进行挂牌保护及保护性修缮,同时对其内部功能进行优化提升。

史文正:生态适应性传统村落宜居策略

历史建筑保护改造效果图

史文正:生态适应性传统村落宜居策略

  ● 人居环境有机更新

  提高村庄各类市政设施水平,保障各类生活设施完善。改善步行交通体验,营造舒适宜居的慢生活氛围。

史文正:生态适应性传统村落宜居策略

各类设施完善

  7.保护与发展存在的困境

  下赤峪获得住建与文物部门重视,2020年局部得到更新。但后续缺乏资金,难以持久。居民对现代生活追求与传统格局存在冲突。桃阳村缺乏强有力经济支持,传统院落受到破坏,保护举步维艰。

  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的发展,可能带来潜在机遇。但还需要进行文化与保护认知的推广,增强村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高物质遗产的自我更新。

  总结与反思

  1.空间环境:有本底、需提升

  传统村落普遍传统环境本底优良,但村庄内部缺乏特色、绿化不足,村庄界面较为零碎零碎,村庄用地节约集约程度低。乡村综合环境有待进一步重塑和提升。

  2.文化建设:有基础、需提档

  传统村落均有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如晋商文化、古驿道文化、耕读文化等),但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仍停留在文字的总结和宣传上,文化的挖掘利用和物化塑造展示仍需加强。

  3.公服配套:有建设、需人本

  传统村落村庄设施配套同质化建设,契合村情实际且面向保护开发的的、以人为本的应急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娱等设施仍需予以切实的关注和体现。

  4.乡建机制:有托底、需多元

  传统村落建设现阶段仍以政府主导为主,建设主体单一,政府社会多元共建机制仍需完善,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最终还是落实到机制创新上,要有效地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流入农村。

  5.产业发展:有基础、需提档

  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古建筑、古树、古磨碾、古碑刻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俗节庆等非遗,然而产业发展不应该仅仅将目光停留在遗产本体上,应从村域整体资源上对产业提档升级。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最美公园”评选范围包括23个区(市)县已建成开放的1514个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还有郊野公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