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二家 山东这个市提出2035年全面建成全域公园城市
12月21日,(山东省淄博)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汪德法对《淄博市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介绍和解读。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35年,我市全域公园城市全面建成。
淄博市是山东省内首提编制《规划》的市
2019年12月,淄博市委在深入分析研究我市城市空间格局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公园城市、主城提质增容、全域融合统筹、交通快速通达”的城市工作思路。2020年1月,市政府提出“高水平编制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的任务。
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生态文明的城市发展新模式,设计内容无国家规范与标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在参考先进城市经验做法基础上,向国内高水平设计团队咨询。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淄博市实际,就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的组织编制方式、编制内容、成果形式等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我市公园城市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引导内容及成果框架,明确了我市建设全域公园城市的目标、体系、任务和支撑项目,也为其他城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经验参考,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力。
国内全面建设公园城市的第二个城市
《规划》在成都公园城市“人、城、境、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提出了“人、境、业、城、制”五元素“五位一体”的新的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并贯穿整个《规划》编制过程。《规划》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彰显文化、全域统筹、因地制宜”的规划原则,结合我市组群式城市特点,提出了“锚固生态本底、提升生态承载力”、“明晰空间格局、防止城市黏连”等规划内容,对于淄博开辟城市转型升级新路径,开创城市建设发展新局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吸引力、承载力、辐射力和首位度具有重要意义。
编制工作过程中,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公众参与。落实政府在规划编制实施中的主体责任,发挥专家领衔作用,强化部门协同,推进公众参与,在规划编制全过程中,举全市之力,集各方智慧,听取企业家、市民等多方建议与想法,提高规划科学决策水平。同时持续推进宣传工作,通过网站专栏、公众号、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对公园城市的理念进行科普并及时发布规划编制工作进展。
《规划》于2020年7月完成招投标。2021年1月13日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规划》成果汇报。1月至3月开展了多渠道多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工作。6月至10月,完成了各区县、功能区、相关市直部门、公众、专家意见及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征求工作,进行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事项备案,取得了公平竞争审查复核意见及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意见。11月《规划》成果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和高度评价,于12月6日印发实施。
2025年全域公园城市取得明显成效
《规划》共包括3个层次,即“市域、中心城区、镇村”。其中,市域指淄博市行政范围;中心城区指包括张店区、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临淄区、文昌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和桓台县部分区域;镇村指除中心城区外,乡镇驻地行政区域范围。《规划》期限为2021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等规划原则,注重前瞻性、引导性及可操作性。结合我市实际需求,树立建设“山青水润,人美田沃,城强业丰,格局明晰,城园相融,和谐统一,公园城市”的总体目标。总体目标的实现共分“三步走”。规划到2025年,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园城市形态基本成熟,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全域公园城市理念深入人心。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自然化、原生态底色更加凸显。休闲、体育、文化、科普等各类公园要素进一步丰富,基本完成荒山绿化,实现荒山应绿尽绿。公园城市成为高质量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到2030年,全域公园城市基本建成,城市生态环境和城乡面貌实现根本性优化更新,人与城市、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公园城市标准体系成为全国标杆,组群式全域公园城市成为淄博名片。到2035年,全域公园城市全面建成,淄博成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典范。
一心两环三带四片区
《规划》结构包含公园城市市域规划结构及中心城区规划结构。市域规划结构为“一心、两环、三带、四片区”。“一心”指以张店区为核心的四位一体主城区;“两环”指中心城区内环生态绿地和外环生态绿地;“三带”指依托孝妇河、淄河、东猪龙河打造串联山、水、城的三条生态风光带;“四片区”指南山、北水、东齐、西商四个片区。中心城区规划结构为“两环、四楔”。“两环”指中心城区内环生态绿地和外环生态绿地;“四楔”指东南角山地型绿楔、东北角人文型绿楔、西南角山水型绿楔和西北角农耕型绿楔。
《规划》内容具体包括以下11个方面:1、锚固生态本底,提质生态空间,提升生态承载力。2、明晰空间格局,防止城市黏连。3、规划通风廊道,缓解大气污染。4、完善公园体系,丰富公园类别。5、构建高效便捷共享的绿色交通体系。6、注入文化新内涵,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7、实施社区空间提质,改善城市宜居环境。8、实施镇村空间提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9、引导绿色产业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10、建立近期建设项目库,明确近期建设重点。11、转变管控方式,保障公园城市建设运营与管理。
完善公园体系促进城市公园布局合理
梳理城市资源,构建完善的城市公园体系是我市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规划理念,规划构建“三大类、十中类、十七小类”的城市公园体系,促进城市公园布局合理化,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
第一大类是区域公园,包括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和区域游憩公园三类,主要目的是加强城市生态保育,保护生物多样性。
其中自然保护区1处,为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合理分区,实行差别化管控。原则上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内限制人为活动;自然公园,包括潭溪山、文昌湖自然公园等共8处。建设自然公园要确保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提升公共服务功能,采用人地和谐的生态产业模式并支持传统文化发展;区域游憩公园,包括东山、孝妇河、齐故城区域游憩公园等36处。公园建设以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旅游休闲为主导,兼具创意体验、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等功能。
第二大类是城镇公园,包括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和游园四类,主要目的是丰富市民游憩空间,满足生态产品供给。
综合公园是指内容丰富,适合开展各类户外活动,具有完善的游憩和配套管理服务设施的城市空间,规划共58处;专类公园包括黑铁山、凤凰山等山地公园和新区水系公园、淄博动植物园、晏婴公园等专类公园并增加雕塑公园、体育公园、儿童公园、纪念性公园等,规划共158处;社区公园和游园的建设规模依照社区规模和人口数量而定,宜大于1公顷,服务半径300-500米。
第三大类是乡村公园,包括农业公园、郊野公园和乡村社区游园三类,主要目的是增加乡村游憩空间,推进农业景观化。
其中农业公园共80处,包括传统农耕型、特色种植型、水乡度假型等六类农业公园。规划采用规模化综合开发模式开展建设,通过引入旅游、科教等多种形式助力农业生产,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郊野公园,包括黄河滩地、姚家峪、沂源牛郎织女景区郊野公园等12处。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原则开展郊野公园建设,以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旅游休闲为主导功能,兼具创意体验、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等功能;利用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公园绿地开展乡村社区游园建设,内部配备完善的游憩和服务设施,在功能布局上考虑乡村不同年龄人群的生活需求。
通过构建完善的城市公园体系,整合城市现有资源,让城市各类公共空间分布更合理,最终建成公园布局系统化、合理化的公园城市。
编辑:liqing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最美公园”评选范围包括23个区(市)县已建成开放的1514个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还有郊野公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