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家陈志华逝世 西方园林史造诣深厚
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月20日晚1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陈志华教授1929年9月2日生于浙江鄞县,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年转入建筑系,195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教研组最早的教师之一,是新中国进行系统的外国建筑史研究和教学的先驱。陈志华先生开展的融合建筑学和社会学方法的乡土建筑研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乡土建筑学科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陈志华先生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介绍到中国文物保护行业,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教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物保护理论的建设,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陈志华先生思想敏锐,他对于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批评为中国建筑评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志华教授著作丰富,学术成果卓著,学术覆盖面涵盖了外国建筑史、中外古典园林研究、中国乡土建筑研究、建筑理论与建筑评论、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研究等多个领域。陈志华教授的学术成果具有逻辑严密、文采飞扬、批判犀利和忧国忧民的特点。他将建筑史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史观相结合的史学思考,在1962年出版的教科书《外国建筑史》得到充分的表达,该书也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的外国建筑史通史著作。陈志华先生于1989年成立和领导的乡土建筑研究团队,以全新的整体研究范式完成了《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中国乡土建筑初探》等一系列专著,并提出了整体保护乡土聚落的理念。在园林研究领域,陈志华教授通过文献考证完成的《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等论文是国内西方园林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同时他也是将历史园林研究范畴扩展至乡土景观的创始者。陈志华教授以批判性的学术精神为我国的建筑评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倡创新,主张社会关怀和人性化,写作时间长达32年的《北窗杂记》是刊载于中国建筑媒体上内容最为丰富的专栏之一。商务印书馆已将陈志华教授的主要学术著作、译著,及发表在不同刊物上的论文、评论,以《陈志华文集》的名称结集出版。
编辑:liqing
相关阅读
千年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
在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方面,北京探索生态系统与文化遗产互促保护模式,打造以考古为特色、学者与公众共同参与的历史文化场所,既对遗址实施更为有效的整体保护,又为观众提供具有文化主题、生态良好的特色景观空间【详细】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如何进一步发展建设?
2021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为我国首批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之一。在新的起点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详细】
江苏园博园创建为南京城市治理标准化示范单元
以创建示范品牌和落实长效治理为出发点,结合 " 城市更新行动 " 和 " 美丽宜居城市建设 " 各项要求,推进示范单元创建标准由 " 整洁、完好、有序 " 达标级,向 " 精致、文明、规范 " 精品级提升【详细】
武汉这样创建“湿地花城”
去年以来,武汉大力推进“湿地花城”建设,通过修复湿地生态、建设湿地公园、打造花卉片区等工作,绘就“江风湖韵、山清水秀、树茂花繁、人在园中”的山水园林新画卷,让市民享受到更多湿地生态福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