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宝藏岩:另类眷村,转型国际艺术村
远眺城市景观
台湾有很多为军人及其眷属所兴建的眷村,近年来做了很多保存与活化。位于台湾台北市临虎空山北麓的宝藏岩,又称为宝藏岩聚落。曾作为国民党老兵扎营的非典型眷村,独特的历史经验造就了城市的边缘聚落。
沿山而建的宝藏岩
1.建立背景
在长达70多年的非正式营造过程中,这个由荣民、城乡移民与都市原住民等社会弱势族群形成的聚落,不仅依山体自力造屋,还在拆与留的修正与介入中,得到重新认可。
2.改造措施
(1)艺术驻村
宝藏岩因违章建筑而来的“当代遗产”,除了奇观式的取景,在建筑空间上并无过多可谈之处。房屋建造年代从1960年代至1980年代,材料历经木头、空心砖、水泥钢筋和铁皮,总体而言简陋低廉,更多的是修补的痕迹。无论“边际之岛”还是“化外之地”,都让宝藏岩的身份尴尬迷茫。
台北市政规划过程中,曾有过拆迁建造城市公园的设想。所幸计划辗转至1999年时,学界与市民力量涌现,时任台北文化局局长的龙应台不但做出了保存的承诺,还提出了“贫穷艺术村”的概念。
“台北国际艺术村”导览地图
草间弥生作品
宝藏岩的“贫穷”,起初指刚起步的艺术家与正在凋零的社区,政府提供的资助有限。驻村的艺术家大部分都没有光环的笼罩,反而催生出更多具有功能性的体验空间。
从村口即可领取宝藏岩的导览手册,沿路的导览标识完善,“家庭电影院”、“脚踏车书店”、“宝村柑仔店”……更触手可及与可用的创作浸染在街角,甚至有众多工作室敞开着大门,标好价格的小作品旁有自助的投币箱。这种信任感让人将宝藏岩始终看作一个友好的社区,而非售卖门票的观光景区。
脚踏车书店
(2)微型群聚
2017年的“白昼之夜”以不眠的艺术派对为开端,植根于“都市创新”及“公共空间设计”两大核心概念,为市民提供亲近艺术及城市的场域。通过艺术力量去串联起发声的社区,试图找回与城市的亲密关系。日常川流不息的车道,与定时封闭的场所,都会在那一天夜晚打开另一种使用向度。城市的某些区域在夜晚会变得不安全,而白昼之夜是希望把城市还给人们。
“从零开始”主题展
宝藏岩作为其中一个响应地,在当天分别开展了“微型群聚串联活动”与“岁月违章——宝藏岩历史重述展”并延长开放时间至深夜。“微型群聚”意味着在宝藏岩里开门营业并“常驻”一年以上,这样的单位,已接近30个。当晚的宝藏岩在山底的空地草坪举办拉美风情嘉年华,山间的工作室则悉数开放,人们在走家串户的同时,可以上前倾谈。
展演空间和工作坊
打开“宝藏岩国际艺术村”的网站,可以看到已经持续了接近十届的艺术家驻村招募计划,同时还有宝藏岩灯光节、艺术家联展与出版物合集在持续更新。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驻村者十分隐秘,运营方提供的是独处零碎的角落,不是一切都被利用殆尽。居民的房门口明确标记“不要打扰”,艺术家要成为微型聚落的一份子,而非占用空间交出暂时的答卷。“共识”应该是所有创作的前提,这里不是被消解的对象,也不是被围观的奇景。
工作室
3.经验总结
宝藏岩既有着历史遗留的自治经验,也有着备受现代化挤压的悲情气质。独特的历史经验造就了城市的边缘聚落,在台北的闹市区里,通过地方政府和社区的合作,台湾将眷村一一保存下来,重点保存纹理、格局和生活形态,引入年轻艺术家创作,变成观光旅游的地方,还培育眷村菜的制作。
而在对空间场所更新的过程中,以“微型群落”自称的诸多艺术团体,激活了拐角上山的聚落,凝聚社区之力,而非单纯借景创作。
“历史建筑”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搜狐焦点、环球网
编辑:王玥莹
相关阅读
北京国际光影艺术季15大景观亮相
入夜后,玉渊潭公园的樱珞花谷变身成“奇光”星球,开启第三届北京国际光影艺术季,创造一个崭新的数字镜像艺术家园。今后的超长展示期中,这里将是市民夜间文化消费好去处【详细】
江苏首个知识产权主题公园开放
江苏首个知识产权主题公园在南京市峨嵋公园内建成并免费开放。在这里,市民不仅可以散步玩耍,还能学到很多知识产权知识。记者了解到,该公园占地8公顷,由知识产权科普步道、知识产权宣教广场【详细】
发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农村“空心化”导致乡村文化主体缺失【详细】
我国新增国家公园本科专业今年招生
教育部公布21种本科新增专业,其中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今年起开始招生。此专业融技术与管理于一体,着力培养在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研发及管理等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