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系统——城市的毛细血管如何设计?
城市慢行系统像城市的毛细血管一样充斥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无论是商务区、商业街、还是居住社区,城市慢行系统往往处于优先地位,是展现城市魅力、都市活力的焦点。具有文化情趣,色彩多变,充满亲切感人性化的慢行空间已经成为反映城市文化的窗口。
城市慢行系统融合了交通、商业、休闲、社会、交往等多种活动于一体,构成了城市最主要的交通空间,也是一个生态与景观空间。城市慢行系统经历了从最初的传统慢行时代到汽车盛行的机动化时代,再经历了人本主义思想和环保意识的洗礼,到城市现代慢行主义的重新回归,城市的慢行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慢行系统作为城市绿色交通体系构建中的主导方式,是实现城市绿色交通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发展慢行交通系统,构建面向慢行友好的综合交通体系也是城市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城市特色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人居环境塑造和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载体。
在城市慢行系统的构建中,需要遵循系统性、连续行、安全性和特色化的原则,满足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架构和空间环境塑造要求,与城市交通系统发展功能要求,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彰显、城市发展特色和个性相协调。
精彩案例:
上海青浦环城水系公园一、二期景观设计
项目地点:上海青浦
设计机构: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
上海青浦环城水系公园是依托环青浦城区的淀浦河、油墩港、上达河、西大盈港等4大骨干河道而建的城市滨水绿地改造项目,河道总长约21公里,公园设计总面积148.5公顷。
公园用景观道路系统建立了一个完整贯通的沿河滨水慢行系统,在两岸各设置了一条连续、贯通4米宽的主道路(长约28.6千米),兼具跑步和骑行功能,一条2米的步行道(长约39.2千米),增设了33座人行、车行桥梁,完善了道路与周边社区及城市道路的贯通和联系,加强社区之间、社区与城市的联系。
设计团队谨慎地对待场地中城市留存的宝贵历史遗迹,在低干扰的原则下,提供多样的方式和场地让人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到历史的魅力。通过重要历史节点的设计重新唤起城市记忆,历史的记忆通过规划获得新生。
超长、跨越众多社区的公园,提供了密集的场地和设施,完善了城市的服务功能。公园就将广泛的社区外延与对话作为目标,其核心是建立一个适合所有年龄阶段使用者的共享空间,同时在自然资源丰富的河岸环境中平衡地建立被动式的休闲娱乐场地。营造了众多充满活力的休憩空间、驿站、廊架、码头、游戏区、球场、慢行系统、多用途的草坪以及组团景观绿化和生态湿地。
设计初保留了场地中的大量乔木并着重保留了20年树龄以上的柳树和香樟,并以此为核心塑造了植物生境,不仅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系统,还降低了工程投资的风险,保护了场地生态环境的健康,延续并加强了场地的风貌特色。
甘坑客家小镇南门周边交通及慢行系统改造工程
项目地点:广东深圳
设计机构: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龙岗甘坑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客家围村,甘李路作为进入甘坑客家小镇南门的城市主街道,承担了60%公共出行的人流量。
以广场南城门为界,内巷曲折深巷,青砖黛瓦,走进其中,如同踏入了一幅淡彩的水墨画中;外街空间丰富,现代简洁,其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人们一探究竟,城内外以一个故事表达了两种情境,神合而形异。南门广场作为进入小镇的集散入口,其对原有的街巷空间进行复刻并解构,形成一处现代的文化互动空间;同时与古镇大门时空碰撞,与墙后的沉浸式古城形成对比。
客家建筑屋面的元素给予空间充分的想象力,奔跑的孩童,如飞驰穿梭在层峦叠级的屋顶,一声呼哨,唤回一群归巢的白鹭。屋脊、檐角、青砖、瓦片,通过重构,融入到艺术地形、广场坐凳设计中,点滴细节皆是客家文化的缩影。
水景、古树、广场即承担了集散的功能,又是凝聚活力的核心场所。艺术地形水景如静景,似女子坐卧窗台,雨打屋檐;中心喷泉水景如动景,似人们偶谈,惊起白鹭。
生态农耕、和谐共存,传承文脉、遇见未来,时光浮影在景墙中开启一条贯穿着传统聚落人文与历史脉络的探访路径,吸引你俯身一探究竟。
飞鸟造型的廊架提供了开放多元的休憩场地,也使得整个空间更加灵动。消极的边坡简单复绿作为飞鸟廊的背景,营造白鹭归来甘坑葱茏,四山环绕活水长流的画境。
建成后的甘李路缔造了从甘坑地铁站至甘坑客家小镇的游览序列,传承了客家历史文脉。提供给人们使用便利的同时,也需要居民、游客、政府的共同维护,同时可以通过举办展览、节日庆典、学校研习活动,增强文化认同感。
古街新貌,历史碰撞现代,过去连接未来。设计希望通过新街道与新古镇的对话,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从而真正实现客家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松山湖中心区通湖礼廊(示范段)改造提升
项目地点:广东东莞
设计机构:东大设计
项目位于中心公园至管委会滨湖广场,全长约1.1km。项目整体可以分为南北两段,改造前,南段为松山湖管委会的一条机动车通道,并不对公众开放;车道两侧场地被停车占据,空间消极缺乏活力。北段生态基底良好,但植物生长杂乱,空间密闭,道路陈旧且人车混行,体验感较差。
通湖礼廊作为松山湖中心城区通向湖区重要的礼宾轴线,是松山湖科学城打造新一代城市中心的“样板间”;项目建立起“城”与“湖”的联系,并通过功能场所营造,重新定义了水岸公共生活;围绕“城市庆典+文化展示+科技互动”的主题,营造具有松山湖科学城独特气质的景观轴线。
重新梳理片区交通,取消道路行车功能,保留现状长势良好的香樟,重新整合道路及绿化关系,形成以步行活动为主的滨湖轴线公园。打通中轴视线通廊,形成富有仪式感的礼宾轴线。打破原有单调孤立的空间边界,让中轴与西侧办公楼之前的庭院空间以及东侧香樟树下丰富多变的休闲空间互相渗透交织。东侧林下空间设置可参与静水面,增添活力和乐趣。梳理湖滨草坪及亲水平台两侧现状植被,打开市民观湖界面,形成丰富多彩的湖滨休闲活动空间。
中轴东侧以趣味休闲为主。梳理边坡绿化,形成疏林草地的大空间背景。结合现状香樟设置树池及坐凳,林下可静坐,可悠闲通行其中,浅水面可玩可赏,空间丰富而生动。
中轴西侧希望营造更为安静的空间,提供管委会办公人群及市民静坐/交流场地。现状原有的樟树则为场地提供了天然的庇荫条件。
拓宽现状人行道增设跑步道,提升城市慢行系统,倡导健康生活理念。保留现状大树,梳理下层植物,形成疏朗通透的林下空间。水塘区域清理杂乱水生植物,打开滨湖视线,增强亲水性。整体营造空间疏密有致,体验丰富多元的城市活力绿带。
巴塞罗那和蒙卡达之间的人行步道景观设计
项目地点:西班牙巴塞罗那
设计机构:BATLLE I ROIG ARQUITECTURA
该项目的设计目标在于改善 Vallbona 和 Can Sant Joan 区之间的步行可达性,通过对现有道路的路线和坡度进行微调,解决了相邻社区之间缺乏连接的问题。项目促进了慢行交通和生物友好型城市的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健康、低碳和可达的生活空间。人们沿着平缓的175 米长新步道走进重新绿化的山林,俯瞰贝索斯河的壮丽景色。
借助标准化模块和有限的材料选择,设计师把复杂的项目简单化,从而更多地关注场地特色和每一个观景点的设置,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现有植被和地形。 Primer de Maig 广场旁的空地上种满了果树,未来这里将成为“昆虫旅馆”在城市中的安置点。
在如今提倡“门到门”的城市出行理念下,这条新的步道须成为两个城市之间更安全、健康和舒适的交通联系。它不只是休闲步道,更是都市间的纽带,和人们享受自然的地方。
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东大设计、BATLLE I ROIGARQUITECTURA
编辑:liqing
相关阅读
第十四届园冶杯环境艺术奖评审结果公示
第十四届园冶杯专业奖竞赛活动自启动以来,按照规定程序和评选标准,经过项目申报、资格审查、初审和复审等严格的流程,现将园冶杯环境艺术奖评审结果在风景园林网、园冶杯官方网站上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如有意见【详细】
建好用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意义重大
努力把公园建成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长廊、凝聚中国力量的【详细】
“动起来”成休闲新选择 体育旅游又添新亮点
岁末,体育旅游又添新亮点。12月8日,2023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以下简称“两个博览会”)在江苏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本年度两个博览会旨在通过“展、会、赛、奖、演”相结合的模式【详细】
全国首个闽南文化文商旅综合体在厦门启动
全国首个以闽南文化为基础的文商旅综合体“屿见时光”项目,昨日在东渡邮轮中心片区正式启动,并全面展开招商工作。该项目总投资约23亿元,占地面积约21.6万平方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