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滨水空间成为“活力磁场”

2024-06-11 08:47:02    作者:马浩然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次数:

让城市滨水空间成为“活力磁场”

上海市杨浦滨江“雨水花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供图

  水孕育了生命,创造了文明,滋养了生活,也促进了城市的诞生、延续和发展。“逐水而居”的理念如同基因一般根植于城市文化中。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空间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保护文化遗产、展示城市风貌、开展公共活动等一系列复合功能。伴随城市更新与转型发展,以及人民对高品质公共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加,滨水空间焕发新光彩。如今,一批设计师以大胆多元的实践赋予滨水空间新的生命力,使其成为城市中颇具吸引力的“活力磁场”。

  顺应自然法则,以设计彰显鸢飞鱼跃的生态之美。许多设计师着力发挥滨水空间在水源涵养、雨洪调节、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在海南省三亚市,三亚河、临春河贯城而过,设计团队仔细分析这两条潮汐河独有的水文生态特征与红树林特殊的生长环境,模拟自然状态修复曾经遭到破坏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为鸟类、鱼类、哺乳类、两栖类等各类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让“白鹭成群、红树繁盛”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精心设计的木栈道与亲水平台被小心翼翼地轻置于红树林间,使人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到不同于椰风海浪的别样风情,体验到红树林的美丽与神奇。在重庆市巴南区长江南段,设计团队充分尊重沿岸巨大高差所形成的消落带景观,识别出“草海”“石滩”“冲沟入江口”这三类最有特色的生态场景,并据此设计了三种不同材质的低干扰、耐冲击路径,充分展现“荒野”之美、自然之力,为市民提供了一片进行自然教育与自然体验的美好空间。绿色,是城市滨水空间的底色。对水的生态规律的研究,是城市滨水空间更新设计的基础。以生态文明理念为遵循,有助于在城市中更好地挖掘、展现自然的生机与浪漫。

  传承文化记忆,以设计展开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话。滨水空间见证了城市发展历程,也镌刻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印记。挖掘提炼历史文化信息并使其与日常生活相融,是滨水空间更新的精神内核。杨浦滨江,位于上海市黄浦江岸线东端。设计师在滨水空间更新中保留了码头、厂房、仓库等大量工业遗存,并通过艺术化手法赋予其新功能,使厚重的历史感与时尚的艺术氛围融合。比如,建筑师将纱厂旧址改造为“雨水花园”,采用小尺度的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嵌入露台、凉亭、展示廊等。园中栏杆、座椅、屋顶等则采用铁锈色的钢结构,使工业文脉与山水自然和谐共生。在北京市永定河畔,宏伟的首钢工业遗址与激情的冬奥会碰撞出绚烂火花。设计团队将以火车、站台、隧道等元素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与冬奥文化相融,强化了场所的记忆感、归属感与认同感,也创造出一种戏剧性的古今时空对话之感。借助设计的力量,滨水空间正在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品格的新载体,让人们在流淌的江水中感悟古韵新风。

  营造丰富场景,以设计传递空间流转的艺术魅力。城市滨水空间往往是城市天际线、建筑风貌等集中展示的区域,是呈现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的重要窗口。当下,不少设计师灵活运用艺术和设计手法巧妙化解水岸高差,将原本单一的工程岸坡形式转变为层次丰富的立体空间,打造可全感官体验的交互场景,塑造城市精致靓丽的景观风貌。在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闻涛路,原本普通的水泥堤坝化身滨江休闲观光带。五种深浅不一的蓝色混凝土交错铺地,营造出江潮奔涌之感。江边还分布有多个或新建或改造的驿站,比如屋檐似纸鸢展翅的“风鸢驿”、拥有“长卷式”观江视野的“长亭驿”等,皆以简约而富有创意的现代设计成为滨江岸线上的独特风景。艺术与设计的介入,不仅让城市空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和利用,更让人们“心中的山水”与“自然的山水”相联相融。

  激发城市活力,以设计营造共享、包容、关怀的美好生活。滨水空间是承载日常公共活动的活力带,也是塑造城市文化“颜值”的保障线。随着时代发展,滨水空间不断适应人们的新生活方式,调整自身功能与定位。以广东省深圳市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为例,园中不仅有湿地、喷泉、观演广场等,还有科技展厅,人们可以在散步、嬉戏之余学习知识、了解科技。在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的更新带动了周边城市空间的复兴。设计团队营造出一种接近自然的“野”感,野趣之间处处是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席地而坐、唱歌跳舞、露营野餐的空间。这些空间不仅吸引了市民,也受到手艺人、街头艺术家等群体的青睐。利用沿岸空间改造而成的咖啡馆、小酒馆、餐厅,则成为潮流青年的“打卡地”。伴随城市滨水空间更新,许多河流已不单纯是河流,更是一个片区,代表着一种新的治理理念和模式。

  期待更多设计师为城市滨水空间更新贡献智慧,使之成为人文荟萃、生态友好、活力无限、开放共享的高品质空间,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北京:八里桥完成修缮复现漕运车辙映月长桥

北京:八里桥完成修缮复现漕运车辙映月长桥

永通桥又名八里桥,始建于1446年,其形制为石砌三孔拱桥,中间桥拱奇高,有8.5米,两个次孔仅高3.5米,漕船从最高拱穿行时不必免帆,因此有“八里桥不落桅”的说法。到了近现代,为便于机动车通行,交通部门对桥两端进行了垫高处理以降低桥面坡度【详细】

古建缘何能吸引年轻人关注?

古建缘何能吸引年轻人关注?

毫无疑问,古建筑有震撼人心的美。建筑本质上是【详细】

国外如何加强非遗保护传承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国外如何加强非遗保护传承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印度尼西亚、意大利、埃及等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推动数字化转型【详细】

上海探索“古典园林+”创新非遗保护模式

上海探索“古典园林+”创新非遗保护模式

一场江南丝竹与戏曲相结合的沉浸式赏析音乐会5日精彩上演。音乐会以上海古猗园内假山和建筑为舞台背景,将江南丝竹的雅韵与古典园林的雅致景色巧妙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