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广州经验 谋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2024-07-31 09:04:48         来源:南方都市报     浏览次数:

城市更新广州经验 谋划创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专家在大会现场探讨各地城市更新的案例和特点。

城市更新广州经验 谋划创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第八届城市更新大会嘉宾走进广州永庆坊调研,这里是广州城市更新微改造的典型案例。

城市更新广州经验 谋划创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由五仙门发电厂旧址活化而来的广州华侨博物馆。南都资料图

  以保护为首,下足“绣花功夫”,促进“渐进式有机更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蓝图式规划”转向“空间治理型规划”

  从“关注物质空间”向“关注社会经济”再向“作为公共政策”转变,推动政府职能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型

  “有效市场”需与“有为政府”结合,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城市转向具有美好人居环境品质、健康运营状况的“增存并举”发展模式

  广州城中村改造逐步走向“依法征收 净地出让”的新模式,强化政府主导,减少市场主体对前期工作的干扰,充分落实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意图

  7月27日-28日,第八届城市更新大会在广州举行,旨在总结我国十多年来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建立起促进各方主体良性互动的机制,让城市更新的效益惠及更广泛的群体,凝聚社会共识。这是城市更新大会继第三届之后再度落地广州,借鉴广州城市更新经验所形成的《中国城市更新广州共识》倡议书也于会上正式发布。

  这些年,广州的城市更新走在全国前列:“三旧改造”是实施“城市更新”的最初形式,2009年-2014年,广州作为全国最早的“三旧改造”试点,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2015年-2018年,广州在全国率先成立城市更新局,创新性提出“微改造”更新方式,启动了多个微改造工程;2019年至今,广州又逐步构建完善更新政策体系及规划管控传导机制,谋划老旧社区成片连片更新改造提升……

  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大会推动“广州经验”形成“广州共识”,希望为全国各地城市更新事业提供指引与参考路径。

  A

  顺应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前不久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过去强调“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的新要求。城市更新如何肩负更高的使命,谋划创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空间,这成了本次大会的中心话题。

  如何理解“城市更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住建部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建国在会上提出了城市更新的四种类型:一是城市成长发展到接近成熟期时,环境物理载体的自然老化、性能退化和机能衰退引发的城市更新;二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因科技发展、人口聚集、功能改变、产业多样化、布局结构调整等引发的城市改造;三是涉及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建筑环境性能等多重问题的城市更新;四是城市发展的特殊需求场景、城市重大事件决策引发的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与城市建设相伴相生,是一个持续演变的漫长过程。从上述第三种类型开始,城市更新似乎愈发复杂化,更需要洞察和把握好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涉及多重尺度的城市更新,非常需要凝聚社会各方共识,建立交流—互动—协同机制,明晰更新诉求,并把握好时间策略。”王建国说。

  在广泛听取城市更新领域的研究者、管理者、从业者及市民代表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本届城市更新大会形成、通过并发布了《中国城市更新广州共识》倡议书(以下简称《广州共识》),以期为各方今后的城市更新事业提供指引和参考路径。

  南都记者注意到,这份涵盖8条倡议、全文仅500余字的《广州共识》,以具有借鉴作用的城市更新理论,诠释了城市更新的现实意义和专业规范。城市更新工作在系统研究、整体谋划、有序实施的基础上,要加强规划战略引领,做好守正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共识》倡议,要处理好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下足“绣花功夫”,促进渐进式有机更新。城市更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蓝图式规划”转向“空间治理型规划”,并从“关注物质空间”向“关注社会经济”再向“作为公共政策”转变,推动政府职能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型。此外,积极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市转向具有美好人居环境品质、健康运营状况的“增存并举”发展模式。

  无论是始终以保护为首,促进“渐进式有机更新”,还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推动城市更新“增存并举”发展,都顺应着城市更新的可持续需求,也体现在广州的诸多实践探索之中。

  B

  让建筑“新生于旧、旧生于新”

  我国的城市发展已从“建设”时期进入“治理”阶段,城市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以存量资源推进城市更新,成为新时代城市空间治理的一个重点。大会首日,演讲专家普遍认为,在“存量更新”时代,必须正确处理好更新与保护的“矛盾”,这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也因此,《广州共识》倡议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下足“绣花功夫”促进渐进式有机更新。

  “每一个城市都是‘存量城市’,永远需要处理好‘新’与‘旧’关联交互的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兴钢指出,“新”即增建新建筑,“旧”即保护旧建筑。二者之间的关联交互概括为“新生于旧、旧生于新”,即新建筑因旧建筑获得发展根基,而旧建筑也因新建筑焕发生机。

  “对于旧建筑来说,我认为未必得是历史建筑、文物建筑才值得保存和利用,凡是旧建筑或说旧物,都必有其价值。”李兴钢提出,旧建筑主要具有物质层面的遗物价值和精神层面的基因价值,要做好不同价值的判断,在城市更新中“拆旧立新”就必须谨言慎行。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常青看来,这就是当下城市更新的复杂与困难之处。“在留改拆的基础上,把不同时期迭代的建筑‘拼’在一起,让它们能够融合共生,这是一个时代命题。”对此,李兴钢提到了两个重要路径:一种是基于遗物价值的“新旧叠合”设计策略,用于解决既有建筑与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另一种基于基因价值的“新旧因借”设计策略,用于解决历史遗存传续中新建筑的定位和协调问题,这就像是在两个旧建筑之间建了一个新建筑,通过合理定位与身边的旧建筑相协调,使旧建筑的基因价值得到延续。

  作为超大型城市,广州的存量资源丰富,实施城市更新潜力巨大。在城市更新实践中,广州对于新与旧、破与立、拆与留的考量贯穿始终。

  2001年,王建国参与了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竞赛,夺得第一名。那时,王建国团队就坚决保留下了传统中轴线上沿江而立的五仙门发电厂旧址——这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已有上百年历史,广东第一条13.2千伏输电线路就是由此送出。

  王建国记得,那时候按照上位规划,五仙门发电厂要被拆除,将建起三栋超高层建筑。“我当时在《老广州》画册上看到了一张发电厂黑白的历史照片,认为它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绝不能被拆掉。”于是,王建国向广州市政府建议保留五仙门发电厂,官方又去和收购该地块的开发商谈判。几经波折,这片区域得以保留。

  2021年7月,由五仙门发电厂旧址活化而来的广州华侨博物馆建成试运行,成为全国首家利用百年文物建筑建设的华侨专题博物馆。该旧址也先后入选广州市第一批工业遗产、广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C

  协同推进空间治理与社会治理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要义。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广州共识》因此倡议,城市更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建设美好人居环境为目标,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更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自2018年起,广州制定了“大师做+专职做+街坊做”的全民设计行动框架,关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口袋公园、公厕、垃圾收集点、人行桥、变电站等小设施、微空间,开展“社区事·专职做”“社区事·大师做”“社区事·街坊做”三个设计行动,卓有成效。大会首日颁发了《城市更新优秀案例(第一批)》名单,共15个优秀案例,其中有4个来自广州,《致广大而尽精微——广州“身边项目·全民设计”城市更新实践》名列其中。

  “广州重视‘大师小筑’工作,选取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和设施,邀请国内外的院士、大师进行设计,在细微之处提升城市的品质。”王建国说。

  几年前,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广州市供电局共同举办了变电站景观及功能设计国际竞赛。在一众候选项目中,王建国很快相中了五仙门变电站。“变电站是一种邻避设施,大家都需要,但都不想靠近。我们希望有机会扭转这样的负面印象,推动城市不断发展。”

  五仙门站可眺望珠江景,王建国带领团队利用这一优势,将发电站沿街部分设计出骑楼的概念,并加装玻璃窗,让路人可观察到内部变电站的工作状况,而空中则设计了观景的公共空间,供市民在此交流互动、喝茶赏珠江。“封闭的部分仍在发电工作,而开放的部分让公众可达,向市民科普供电知识,这会比课本更有效。”王建国说,变电站与周边高架桥形成了一个视野上的缓冲,这样的细微之处在城市更新中也尤为重要。

  随着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需求日益明显,城市更新不仅要让城市环境、功能优化升级,更要从“蓝图式规划”转向“空间治理型规划”,坚持空间治理和社会治理协同推进。

  在广州,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对城中村的改造。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堪强介绍,广州目前现有272条城中村、数量多、改造范围大、涉及人口多,现状建设量也大。城中村为广州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大量外来企业与人口提供了低成本的生产生活空间,但也在人居环境品质、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治理等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来解决。

  D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

  正如《广州共识》所倡议的,城市更新要从“关注物质空间”向“关注社会经济”再向“作为公共政策”转变,推动政府职能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型。不仅如此,要积极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市转向具有美好人居环境品质、健康运营状况的“增存并举”发展模式。

  如何担当好“有为政府”的角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空间特征。以前的城市改造往往只看到土地价值、区域发展问题,很少看到当中的资源禀赋。”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俭提出,如今政府要以“底线保障、正向引领”为城市更新的导向,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做好“补短板”,加强供给能力、筑牢发展后盾,同时“锻长板”,形成优质的城市资产,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才是良性的“增存并举”发展模式。

  数据显示,广州现状建设用地面积1917平方公里,国土空间开发强度约为25.5%。如今,广州已纳入国家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在率先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上走在前列、当好示范,正在积极探索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广州路径。

  在规划引领的基础上,广州也从产业配置、补齐短板、简化流程、提高编审效率、传承文脉、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等方面完善政策配套。例如位于广州白云区的黄边村,通过落实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广州设计之都,创造了十多万个就业岗位。

  “有为政府”又该如何与“有效市场”相结合?以土地开发为例,广州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一级土地市场的统筹管理,加快形成“政府掌舵、企业划桨”的土地储备合作模式。过去,琶洲西区通过政府收储与国企自留改造结合,成片连片导入创新型企业,保障重点功能区产业集聚。如今,《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明确了“依法征收、净地出让”的新模式,新项目将按此模式推进。这强化了政府主导,减少市场主体对前期工作的干扰。

  面对企业的成长需求,广州还提出了“产业保障房”的概念。通过统筹产业过渡机制,建立城中村产业空间中转台账,形成“大企业供地、中企业供楼,小企业供房”的供应机制。“小企业没有能力拿地,我们的土地既要针对能够‘打粮食’的大企业,也要给中小微企业提供成长的空间,让大、中、小企业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办法。”邓堪强说。

  声音

  每一个城市都是“存量城市”,永远需要处理好“新”与“旧”关联交互的关系。“新”即增建新建筑,“旧”即保护旧建筑。二者之间的关联交互概括为“新生于旧、旧生于新”,即新建筑因旧建筑获得发展根基,而旧建筑也因新建筑焕发生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兴钢  

  如今政府要以“底线保障、正向引领”为城市更新的导向,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做好“补短板”,加强供给能力、筑牢发展后盾,同时“锻长板”,形成优质的城市资产,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才是良性的“增存并举”发展模式。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俭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成都推出100个年度文旅消费新场景

成都推出100个年度文旅消费新场景

2024“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发布活动举行,推出100个年度文旅消费新场景,涵盖吃、住、游、购、赏,“点燃”暑期消费热情。同时,“微观街头”成都Citywalk2024夏季线路——少城烟火线也同步推出【详细】

皇家园林遇上江南园林 海派与苏派盆景齐聚京城

皇家园林遇上江南园林 海派与苏派盆景齐聚京城

2024年景山·景园北京市第十四届盆景展正在举办。当天,来自上海植物园和苏州拙政园的南方盆景佳作暨海派·苏派盆景联展亮相,为北京的市民游客带来高品质艺术享受【详细】

古蔺国际建筑设计竞赛现场踏勘及交流答疑会

古蔺国际建筑设计竞赛现场踏勘及交流答疑会

2024年7月24日,由古蔺县人民政府、园冶杯城市设计中心主办,古蔺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承办的古蔺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举行了现场踏勘及交流答疑会活动【详细】

城市更新进行时!看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华丽转变

城市更新进行时!看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华丽转变

位于浦东的世博文化公园定位为生态自然永续、文化融合创新、市民欢聚共享的大公园,是上海完善生态系统、提升空间品质、延续世博精神、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重大举措之一。今年,公园将实现全园开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