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深圳”出台新规为千园正名
日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印发《深圳市公园命名规则》,为全市公园命名确立“一园一名、名实相符、简洁明了、规范有序”规则。从“千园之城”到“山海连城·公园深圳”,每个公园的名字将力求更生动映照其特色魅力和文化内涵,便于市民游客记忆与探寻。
据悉,该规则适用于全市公园的命名和更名,包括郊野公园、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等。公园名称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专名在前,通名在后。
通名按以下方式确定:郊野公园采用“郊野公园”;综合公园采用“公园”;专类公园应当结合公园特色确定,包括“体育公园”“动物园”“植物园”“人文遗址公园”“儿童公园/儿童乐园”“沙滩公园”“纪念公园”“游乐公园”“雕塑公园”等;社区公园优先采用“社区公园”,或可采用“园”“口袋公园”“街心公园”等。
专名命名,应当反映所在地及自然地理实体特征,与公园所承担的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休闲游憩、健身娱乐、传承文化、保护资源、科普教育和应急避难等功能相适应;尊重市民情感,体现地理、历史人文特征和时代特征,对位于历史风貌区、特色文化街区、具有历史文化习俗片区等范围内的公园宜优先派生利用老地名。专名命名不得使用外国人名、地名,不得使用企业、单位、商业设施名称或国内外驰名商标名称,不得未经审批随意使用人名等。
对于类似福田区笔架山公园和大鹏新区葵涌坝光大笔架山,荔香公园、荔枝公园、荔林公园和香荔花园等让市民游客迷糊的重名、近名,该规则也作出了要求。如同一公园存在多个名称的,应确定唯一的公园名称。公园名称同音或者近音的、与主地名不一致的派生公园名称、容易引起歧义的公园名称、同类型的公园专名重名等公园名称,可以更名。
根据《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深圳将以生态空间格局为基础,强化“山、海、城”交织共融特色,构建“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创新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到2035年将建成各类公园1500个以上,实现居民5分钟可达绿色开敞空间。截至2024年12月底,深圳全市公园总数达1320个,从郊野公园到森林公园,从城市公园再到社区公园,绿色公共空间越来越多,千园之城已迈向全域公园城市。
编辑:liqing
相关阅读
浙江杭州发布园林绿化行业信用指数
园林绿化行业信用指数由行业信用环境、行业守信意愿、行业营商环境、行业景气度、行业信用风险等5个一级指标综合构成,是一项宏观、综合反映行业发展趋势及现状的指标,拟每年发布一次【详细】
北京:环球周边将再添两大主题公园
湾里项目年内迎客,顶点公园、海昌海洋公园明年后年相继亮相……元宵节刚过,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区各重点项目就迎来全面复工复产,一个个好消息接连传来,时尚、好玩、高品质的文旅项目将依次建成开放,让市民游客对这片北京文旅新热土充满了期待【详细】
哈尔滨以微改造精提升手法打造城市环境
近年来,哈尔滨市以提高人居环境品质为抓手,在城市环境治理多个领域同频发力,微改造、精提升,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市民和游客频频点赞【详细】
传统文化赋能城市更新 展现新时代风采
这个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中国年,各地经过修缮改造的历史文化空间、丰富多元的文化消费体验,让历史文化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的新图景,在新时代的神州大地徐徐绘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