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理论分析与城市实践研讨会在成都举办

2025-02-24 09:04:35         来源:四川新闻网     浏览次数:554

  2月23日,记者从成都市社科联(院)获悉,一场汇聚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庆社会科学院及多所高校专家学者的盛会——公园城市理论分析与城市实践研讨会,日前在成都举行。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探讨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共同擘画城市发展的新蓝图。

公园城市理论分析与城市实践研讨会在成都举办

研讨会现场 图片来自成都市社科联(院)

  成都市社科联(院)党组书记邵波指出,近年来,成都市在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探索和标准体系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转型,还凝聚了多方智慧,为公园城市建设的深化与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他看来,公园城市建设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民生工程,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市民的幸福感。成都市社科院将继续为相关研究提供支持,助力公园城市建设的深化与推广。

  在主题发言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公园城市建设的核心议题展开了精彩纷呈的论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廖祖君以“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思考”为题,深入剖析了成都在城乡融合与公园城市建设中的实践经验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空间融合、要素融合和治理融合三大发展方向,为公园城市的乡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彭劲松则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公园城市建设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机遇与挑战。成都市社科院同城化所所长明亮从新质生产力的角度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议题。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院长赖斌分析了生态价值转化的瓶颈问题,强调了全域视角和科学研究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开放讨论环节由《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常务副主任刘呈庆主持,《阅江学刊》沈丹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唐普和《国土自然科技管理》主编张荣光分享了各自期刊在推动公园城市理论研究方面的经验。成都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史仕新从研究的角度也分享了对公园城市理论发展的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在总结发言时指出,公园城市建设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他强调,当前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将成都等城市的实践经验提炼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并区分公园城市与其他城市发展方式的特征。为此,他呼吁学界继续深化研究,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次研讨会不仅为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区域协同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公园城市建设将继续以生态为基、以民生为本,推动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创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22个超大特大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获批

22个超大特大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获批

超大特大城市到底有哪些?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有22个超大特大城市。其中,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7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苏州15座城市【详细】

自然保护区,如何实现高水平保护?

自然保护区,如何实现高水平保护?

目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云南现有2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如何实现高水平保护,如何找到更好的绿色发展路径【详细】

北京:今年计划新增绿道1000公里

北京:今年计划新增绿道1000公里

过去十年,围绕中心城区、重点城镇和主要河流,北京建成了城市绿道1515公里、滨水绿道300公里,实现了200余处公园、景区及多姿多彩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详细】

苏州园林,何以展现生态意境?

苏州园林,何以展现生态意境?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巧妙地将生态景观与人文艺术融为一体。打造具有自净能力的生态系统、注重园林生态留白、将园林融入人们日常生活……苏州园林的营造设计和日常维护都体现着生态智慧,古老的苏州园林正欣欣向荣,迸发着蓬勃的朝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