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胜 → 遗产要闻 |
|
中法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即将召开
日期:2008-04-18 来源:中国世界遗产网 作者: 我要评论()
“二十一世纪展望,人与世界——中法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于2008年4月11日—13日在乌镇西栅举行,此次会议作为中法两国之间的一次文化盛会,将围绕中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展开。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等60多位中法国家领导人、学者、企业家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二十一世纪展望,人与世界——中法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是法国维克多•谢阁兰(Victor Segalen)文化基金会的创始会议,每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谢阁兰基金会等主办方负责在中法之间轮流召开。谢阁兰文化基金会由法中协会前任总干事Laure Mellerio女士于2007年创办,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任谢阁兰基金会主席。今年,中法双方将就《文化与人文主义》、《民族个性与全球化》、《遗产保护》、《社会与环境责任》等议题以圆桌会议形式在乌镇进行研讨,论坛的召开将进一步促进中法间的文化交流,加深双方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此次论坛地点之所以放在乌镇西栅,这与乌镇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不无相关: 乌镇是一个具有1300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魅力名镇之一,从公元872年建镇以来,乌镇镇名未变,镇址未变,水系未变,生活方式未变,传统建筑历经百年风雨,依旧保存完好。千百年来,当地居民依水而居,临河建屋,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历史景观。千年的历史遗存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乌镇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2001年,乌镇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3年获联合国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1999年,乌镇开始全方位的古镇保护与开发,乌镇的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从一开始就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几年来在“保护第一,修旧如故,以存取精”的保护理念指导下,乌镇的保护开发工作卓有成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乌镇在保护与开发中,注重把外部环境的治理与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善,作为保护与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保护措施使得古镇的原始风貌得到了完整的重现,历史和现代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人和自然、环境、城镇保护得到和谐的发展。而且管线地埋、改厕工程、河道清淤、修旧如故、控制过度商业化及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挖掘等,均是全国古镇保护中首创或成功运作的范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主任明嘉杨女士在考察后认为:“乌镇在发展中国家中成功走出了一条能从当地经济社会条件出发,依靠市场运作的机制,达到保护历史与开发当地旅游和谐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独有的‘乌镇模式’,值得向全国推荐,可以与世界交流。” 2001年,乌镇东栅景区正式开放,东栅景区正式开放七年多来,已有1350多万名游客光临乌镇,领略这个中国最后枕水人家的神秘风采,并已连续六年成为浙江省接待外宾最多的单个景点。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黄菊、李鹏、乔石、李瑞环、吴仪、钱琪琛、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来乌镇考察;更有五百余批省、市政府代表团、专家组、同行考察团来乌镇参观交流。乌镇在展示中国古老文化的非凡魅力和东方生活的传统精髓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使。 2003年,乌镇又开始着手实施西栅街区的保护工作,西栅是乌镇历史上最繁华的街区,也是紧邻京杭大运河的重要区域。西栅的保护除了注重历史建筑的修复与维护,更进一步的考虑了古镇发展与人类生活进步如何和谐统一,如何实现“古镇历史街区的再利用”。经过四年的精心保护与修复,2007年,西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西栅的保护在强调保护对象的遗产价值的同时,更重视其本身实用的功能;在重视历史村镇的旅游价值的同时,又不忽视社区生活设施的同步发展。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传承与利用,充分考虑了古镇保护和当地居民生活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使古镇成为了一个生活着的社区。乌镇西栅的保护理念也得到国内古镇保护权威专家的肯定,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评价说:“乌镇西栅为全国的古镇保护树立了榜样,将成为中国古镇保护进程中值得推广的典型。 从2001年正式开放的东栅景区到2007年开放的西栅景区,从“修旧如故,以存取精”到“实现历史街区的再利用”,乌镇实现了保护面积的不断增加,保护深度的不断延伸,更在历史街区的再利用上,在国内率先跨出了第一步。在乌镇西栅,古朴的老屋内配备着空调、直饮水、卫星电视、免费宽带……这些在现代生活所必不可缺的元素在这里一个都不少,在这个古老的小镇人们感受不到与现代生活的隔阂,古镇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观光博物馆”,而是一个功能完备、现代与古朴完美结合的生活社区。 作为此次中法文化遗产会议中国主办方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表示:“当初为选会址曾考察过许多地方,之所以选择乌镇举办这个国际性的大型研讨会,主要是基于乌镇杰出的文化遗产保护成就,乌镇不仅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更可贵的是能够着眼未来,将历史街区功能的重新焕发作了独特而又创新的实践,这与研讨会的主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十分契合;而且乌镇西栅又拥有一流的商务会议设施和高规格的度假酒店,也十分符合国际型会议的硬件要求和接待水准”。 中法文化遗产论坛在乌镇的举行,是对乌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肯定,也是一次向国际展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一次机会,中法文化工作者4月在乌镇相聚,将共同谱写一曲中外文化交流的和谐乐章。 乌镇香市 论坛举行期间适逢乌镇传统民俗节庆活动——“香市”(4月3日—20日),“香市”历来是江南特有的民间盛会,也是乌镇民俗节庆的一大品牌,茅盾先生在1933年所写的散文《香市》中说道“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 作为江南一带地方特有民间民俗活动的香市,一般在历年清明至谷雨时分举行,是江南百姓为祈蚕桑丰收,汇集烧香祈福,当地百姓、商贾广为参与,各路戏班、杂耍齐来助兴的一个民间民俗的狂欢节。 据历史记载,在清朝,杭嘉湖地区十分盛行“香市”,而这一民间风俗中又要数乌镇名气最大。乾隆《乌镇镇志》中专门有记载:“清明前二日为寒食,檐前插杨柳,男女亦各戴之……是夜育蚕家设祭禳白虎……翌日为二明日,村男女争赴普静寺祈蚕,及谷雨收蚕子,乃罢”, 在这段期间,“乌镇水陆齐欢,观者如蚁,场面蔚为壮观,声浪荡可达三里之外”。乌镇的香市之所以比其它地方热闹,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乌镇历史上地理位置特殊,是二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地,方圆二十里内并无其它集镇;同时,也是浙北水运的枢纽,苏杭水路的中点,周围的农民都在这里进行农副产品与日用品的交易。江浙一带多以蚕桑为生,清明到谷雨这一段时间为农闲时节,于是每逢此时,周边百姓云集于此,娱乐交易,热闹非凡。后因商业活动的加入,固定的“香市”就约定俗成了。 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香市逐渐衰落,渐渐被人们淡忘,乌镇旅游开发之后,着力恢复民俗和传统,自2001年正式恢复此项古老传统,让世人重温水乡狂欢节的盛况,一直到现在,年年不变。 今年是乌镇第8届香市,从4月3日开始至20日,历时17天。期间有祭蚕娘、元帅会、踏白船、莲花漂流等15个传统民间活动项目,集游览性、观赏性、参与性于一体,让游客在感受秀丽的水乡风情的同时,欣赏到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