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胜 → 名胜动态 |
|
冯村:一个正在湮没的乡村文化古迹宝库
日期:2008-08-07 来源:《蓝天园林》 作者:唐世林 唐建军 我要评论()
位于旧徽州绩溪岭北浩寨中部的冯村,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历865年),是徽州绩溪岭北最早建立的村落之一。建国后,隶属几经变更,现属于长安镇。站在冯村村口,西向径直望去,不远便是黄山72峰之一的大会山;东边出村稍南近千米处,就是省道217线;南走32公里,经雄路左弯,乃是绩溪县府;北行15公里,过版书右斜,则是旌德县城。冯村三面环山,东南开阔。山青水秀,民风古朴,田地千亩,物产丰盈。村落形似银瓶,接近东西走向,沿槐溪筑舍,石板路贯通全村,通村河碧水映蓝天。村头水口狮象把门,村尾水口龟蛇锁关。冯村曾分大街小街、前街后街共计25条主要街巷,东延北去,直与白沙街相连接,兴盛时期,冯村多祠、数厅、千灶、万丁,号称“十里冯村铺”,盛名徽州府内。 冯村名贤辈出,文化底蕴深厚,仅明清时期就曾出进士14人、仕宦23人。明清时代,冯村在京为官人数之多,一度闻名京城。冯村先人注重农工商学,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虽经战乱沧桑,冯村古风依旧,文化古迹极多。 一、村头水口 冯村的村头水口,两山对峙,左象山、右狮形,名曰“狮象把门”;村尾水口,龟蛇相望,左蛇形,右龟墩,名曰“龟蛇锁关”。冯村村头、村尾水口左右风水景观对称,天人合一,风水环境极为优美,是彰显徽州人讲究水口隐蔽之风水理念的最好证例,已经被载入国内多部有关风水论著中(如高友谦著《中国风水文化》,团结出版社,2004)。 在风水思想的影响下,冯村先人因地制宜,辟其墙围于安仁桥之上,象征“天门”;筑其台榭于里仁桥之下,象征“地户”。名曰:“天门开,地户闭”。传说,天门开、地户闭为冯村一祠六厅的关键之防。 冯村村头水口坝,坝长82米,宽11.50米,高2米。传说,村头水口坝全是用人工堆筑起来的。 在水口坝中段,有平排6株间距有序、极为古老的红叶枫树,树高10米之上,树围3~4米不等。虽然高矮粗细参差,个个都枝挺叶茂,风景十分好看。 村头水口坝外有一眼水塘,水面面积400多平方米。塘内之鱼只供观赏,不可垂钓。水塘前是一片百亩田川,土质肥沃,阳光充足,水利配套,稻麦皆丰。 水口坝左侧,有一个四柱三门五楼的石牌坊——大夫坊。大夫坊的三门,曾是全村人出入的主要通道。在大夫坊旁,有一个砖木结构、白墙黛瓦、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只有一门进出的村口亭。该亭的构建艺术是整个岭北各村所有村口亭构建艺术最好者之一。在村口亭背后,有一株高10米之上,围约3米的槐树,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全树呈现出一种令人驻足观赏的美景。 水口坝左头,有2株高约6米,围约1米,主干已秃,但仍坚挺活着的杉树。在杉树旁,有平排4个砖木结构,白墙黛瓦、内供土地神位的土地庙。 村头水口坝的最左侧,有一座低山,山名“书馆园”。传说,书馆园是冯村“云庄书院”的配套设施——“藏书馆”的所在地。 在水口坝右侧,有一株高12米之上,围5.50米左右的檫树,主干坚挺,枝形如伞,树荫覆盖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是整个岭北范围内所有檫树中围径最粗的一根。过往行人望之,都称它为“檫树王”。在大檫树下,有一座砖木结构、白墙黛瓦,内供土地神位的土地庙。 在水口坝右头,有一座花岗岩结构的石拱桥,名“云庄桥”。云庄桥的桥孔是全村之水的流出处。 在水口坝的最右侧,有一座低山,山名“狮子峰”。狮子峰上有一座建于宋嘉祐元年的“云庄书院”。该书院的创建时间仅次于本县宅坦村的“桂枝书院”,是全县第二所最早建立的书院。这所书院在宋、明、清三个朝代为冯村乃至全县培养了许多国家栋梁人才。 二、祠堂、府第和牌坊 冯村是一个沿槐溪筑建的村落,曾经有不小的规模,只是因为战乱、瘟疫和历史沧桑,现已大大缩小,残垣废砾和零落的文化古物依稀地印出当年的繁华。 古冯村的名胜古迹遍及全村的各条街巷。 在北侧水街一线,建有一座占地面积2036平方米,砖木结构、白墙黛瓦、雕梁画栋、鳌鱼翘角、气势恢弘的冯氏宗祠,和冯氏宗祠发脉的老尚厅、新尚厅、前厅、后厅、东家厅、刺史第,及新尚厅派支的承德堂,后厅派支的纶公堂,以及葛氏支祠(葛家老屋)等9座支祠(又称老屋、厅屋)。此外,冯村还有八份厅、接官厅。到新中国成立时,冯村的规模已经不算大,却有如此众多的宗祠、支祠,证明冯村曾经有千灶万丁、繁荣兴旺、人文景观极多的史实。 在冯村村街的中心地段,曾有明、清年代皇上旌封赐建的大夫第、大树第、州牧第、协政第、旌政等、登科第、仪宾第、刺史第、五马第、州司马第等10座府第,这些府第足已显现冯村曾经的辉煌。 从下冯村至冯村村中,曾建有明、清年代皇上恩荣赐建的登庸坊、贞烈坊、百岁坊、大夫(掇科)坊、进士第、尚义坊等6个石牌坊,及1个楠木木牌坊,1个砖牌坊。这些牌坊同样彰显冯村曾经的光耀。 三、九槐十三桥 冯村的通村河,发源于七坎八叶,河长830多米,河溪均宽4.15米,河岸均高3.20米,河水清澈,常年不干。河的两侧,用花岗岩块石砌成,整齐、牢固、美观。用块石砌成的河岸,98%至今仍然完好。河岸之牢固,证明冯村先人办事一丝不苟。 在通村河上,建有造型各异、各具特色、横跨南北两岸、方便往来的石桥,它们由下而上,依次为云庄桥、龙门桥、里仁桥、万年桥、荷花桥、益三桥、永瑞桥、独秀桥、安仁桥、崇义桥、并秀桥、绿荷桥、北山桥等十三座名桥。此外,还有一座因后建(建于清末)而未列在冯村十三桥名单之内的“尚德桥”坐落在安仁桥与崇义桥的中间地段。在冯村通往七坎山村的途中,还有一座坐落在塘坑大柏亭门前,造型小巧玲珑、常不被村人注意但构筑非常考究、一孔通水的石拱桥。传说,每座桥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些桥的设计与施工,可以窥见冯村先人重视村落建设之一斑。 通村河北侧沿河一线,在万年台、东家厅、协政第、新尚厅、大树第、大夫第、安仁桥、尚德桥、大路转弯等各条巷口各栽植一株槐树,合计九株古老槐树。这些槐树,虽然树龄和高矮不一,但都枝繁叶茂,叶绿季节满树风景。冯村因“九槐十三桥”而声名远扬。 四、民居老屋和公共建筑 冯村兴盛时期曾是千灶万丁,当时的民居数量现已无法考证。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冯村还有砖木结构、白墙黛瓦、两楼三开间、有天井明堂、颇具徽州聚落水街景致的明、清年代徽派建筑的民居58幢。这些民居有的分上下堂,有的分前后进,有的为四部、六部、八部通转。这些老民居,历经数百年沧桑,依然风韵依旧,冬暖夏凉。 在万年桥上首,曾有一个年代久远、造型别具一格,全县也不多见的槐溪楼,村人叫它“路楼下”,因为构建艺术独特,曾是冯村街中最靓丽的一景。 在万年桥下首、里仁桥左侧,有一个明成化年间建造、清代光绪年间重建的戏台——“万年台”。因为它的构建艺术与众不同,又传说建台当年全村产男孩10人,加之又坐落在村街街心之处,所以格外引人注目。 在村头水口进村约100米处的北侧街中,有一个砖木结构,白墙黛瓦的“下马亭”。在亭的额枋上横着楷书“百官至此”四字,在“百官至此”四字左右两旁竖着楷书“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八字。在亭的通门下安有六棱门坎石一块,因此更加引人关注。尤其12个字的警语,证明冯村曾经受到的厚重皇恩。 在下马亭之上4米处,有一个由石头和青砖砌成的不夜灯塔。从每天天黑起至第二天天明,塔内点着一盏青油(乌桕籽榨出的油)灯照亮街面,便于行人夜间过往,长年不断。传说,建此不夜灯塔,是行善人家积德之举。 在北侧水街的中心地段,到处可见古(骨)董文物。突出的有六棱石柱(村人又叫它“系马桩”)8根;古石椅(村人又叫它为“美人靠”)2只;上马石(村人又叫它为“小石椅”)4只;石凳2只;石水池(村人又叫它为“马食槽”)2个;旗杆石7对,其中祠坦上6对,州司马第门前1对。 此外,还有散落在民间收藏的骨董,如明代的楠木半月型圆桌、石碾子、石碗等。在冯姓一村民家里,曾有祖上传下来的一方乾隆皇帝御用过的、重约4~5公斤的大砚台,但物主长期未加重视,东抛西放,还用它压过猪食缸里的野菜,文革时期,被物主以五元钱的价钱卖给了一个串门收购文物的小贩。等到冯姓卖主知道此砚的珍贵之后,小贩已经将其几经转手,下落不明,无法追回。 五、庙宇、路亭、土地庙 冯村从村头至村尾,有明、清年代建造或几经修建的砖木结构、白墙黛瓦、内供神位的文昌阁、观音阁、清隐寺、社屋(又叫“厚儒社”)、五猖庙5座庙宇。 在村中和村的四周,符合天人合一理念的景观景点就有40多处。其中天然性的景观有5处:望君山、巽峰尖、五龙洞、金鸡石等。沧海桑田,现已经面目全非,有的只剩下模糊的遗址。人造景点36处,包括亭洞、路亭、村口亭、土地庙以及“七星赶月”。36处景点中,有一个叫“七坎岭洞”的亭洞,是用花岗岩块石砌成的石拱亭,位于七坎岭头。亭洞形似一座拱桥,绩溪岭北至旌德西乡的主要古栈道就从此亭洞中通过。站在这个石拱亭顶上,可望见绩溪岭北三大名洞:蚂蚁山洞、边山岭洞、七坎岭洞排成一线,此种景观,举世难得、世上难见。另外,还有两座用花岗岩石头砌成的石亭,包括坐落在地名“石子尖”的上石亭,和坐落在地名“官择塘”之里半山腰间的下石亭。路亭5个,砖木结构、白墙黛瓦、只砌两向或三向墙,亭内靠山一向的墙上安有土地神位,包括饭罗岱亭、降头亭、大柏亭、北山亭、乐凤亭。另外的景观包括村头水口坝外的村口亭、云庄小学的花园亭。此外,还有坐落在冯村街石板路小岭头、择地上、村头水口坝左头(平排4个)、水口坝右侧大檫树下、云庄桥至饭罗岱途中的小岭上、冯华清户水碓大门前的小山苞上、具地坞小石桥边、八树塘右边路后、崇义桥南侧半岭上、新变岭小岭上、狗屎坦街口、冯村上村两路交叉路口路外、蛇形街口、社屋半岭上、大柏亭外路口等18个砖木结构、白墙黛瓦、内供土地神位的土地庙。还有被称作“七星赶月”的著名景观,说的是在村水口坝外有七口池塘(冯村先人形容池塘为“星”),加上狮子峰上云庄书院大门门罩上悬挂着一只大壁灯(老辈人称灯为“月”),并称“七星赶月”。 这些庙宇、路亭、土地庙、池塘、壁灯,与村中的风景景观相映生辉,使整个村落的环境景观更加美丽、更加令人喜爱。 六、拯救湮没的文化 沿着古老的水街,文物景观或遗迹主要有:古水口、古石板路、古村河、古宗祠、古支祠、古府第、古牌坊、古石桥、古庙宇、古戏台、古路楼、古槐树、古下马亭、古门坎石、古灯塔,以及各种各样的古(骨)董,让一个“古”字的特色妙趣天成,人在街上,移步换景,真乃集建筑、雕刻、绘画之大成。正因之,冯村曾饮誉整个徽州,闻名于东南数省。 对冯村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邑人进士张楷题诗:“一村山水秀,此景出天然。雅趣从今日,淳风自古先。礼义崇前哲,诗书启后贤。山林青不改,溪涧水依然。门第高今古,仓箱富后先。” 由于冯村古风遗韵内容极为丰富,历史文化价值弥足珍贵,在有关人士的呼吁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下,经过有关部门组织的文管专家的评审,冯村于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11月,时任国家古建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的郑孝燮先生到冯村考察后评价道:“冯村风水环境优美,有很多的典型传统的徽派建筑,不可多得,极需保护”。并题诗:“云横苍岭抱冯村,曲岸水街白屋群,秀色天成凝固乐,画游烟雨亦销魂”。 随后不久,杭州徽州学研究会会员周素子先生到冯村考察后也有评论:“清溪、古桥、老树、古建筑互为相景,村头南侧狮形山、村头北侧象形山、村外平畴数里,以及村后耸峙的蛇山与龟墩,然后七坎八叶之水流来,汇于山下,由西而东,缓流过村。这样完善的古村落,不仅在绩溪属上乘,即使在全徽州也极难得。”并题诗:“槐水河边府第绕,间来客踏十三桥,狮头象鼻佳风水,道有幽家伴寂寥。”“狮峰象麓列东西,源远流长夹小溪,有耕有织讴饱暖,冯村历史皆桃源”。 然而,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千年古村冯村在岁月的磨蚀中终究逐渐显露苍老迹象,就象一位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步伐蹒跚。那些建于冯村最兴盛年代(明代中叶,1445~1610)的通村河、石板路、冯氏宗祠、支祠、府第、牌坊、石桥、庙宇、沿街的石雕华表、饮马石糟、美人靠,历经数百年时光磨蚀及战火的蹂躏,辉煌虽处处隐约可见,然终究风光不再,或湮为瓦砾,或残垣断壁,或半爿仅存,或巍厦将倾,或修葺费用无着,或被村民拆毁或拆建,就像绝大多数历史文化遗存所面临的现状一样,即使很多人意识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性、迫切性,但具体操作却面临种种困难。 清隐寺、云庄书院、云庄书院藏书馆,已毁于明末清初。贞烈坊、尚义坊、八份厅、接官厅、天门地户、下马亭,已毁于清末时期。建国时仍保存的比较完整的58幢民居基本上是明末和清代建筑。建国以后的几次“运动”,再一次给冯村的文物造成了致命性的破坏。大炼钢铁,砍光了村前村后的风水林。承德堂、纶公堂,土改时分给了村民,葛家老屋、登庸坊、百岁坊、不夜灯塔、花园亭,毁于建国初期,冯氏宗祠、老尚厅、新尚厅、前厅、后厅、东家厅、木牌楼、砖牌坊、万年台、文昌阁、社屋、五猖庙、村口厅、水口坝、石头亭、路亭、土地庙和协政第毁于“文革”期间,通村石板路、州司马第(最后拥有的户主冯应元)和冯百川、冯华清、冯嗣隆等村民拥有的明、清年代典型建筑的古民居,则是改革开放后被拆除后在原地址建起现代楼房。此外,还有冯兆范、冯永林、冯庭彬、冯景朋、冯桂生、冯永贵、冯春六、冯百生、冯桂全、冯炳太、冯文其、冯三奎、冯志太、冯清和、冯百发、冯百熙、冯有德、冯寿勤、冯惠初、冯正海等20多幢清代古民居,从20世纪六十年代起至今先后被村民人为拆除或拆建。 近几年,随着当地对旅游业的重视,绩溪县内的龙川景区(包括胡锦涛总书记祖籍宗祠胡氏宗祠、胡锦涛总书记祖辈故居、胡宗宪尚书府、胡宗宪牌坊等)的开发,胡适故居的修缮与开放、龙溪景区(山中溶洞)、湖村景区(砖雕门楼门罩)、障山大峡谷(山涧和巨石悬崖)、小九华(佛教圣地)、胡雪岩纪念馆、三雕博物馆等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特别是计划修建的从龙川景区龙溪景区到石家棋盘村胡适故居,通过劈山开路至旌德江村景区,形成了一条黄金旅游线,冯村离龙溪景区、石家棋盘村景区距离都在30~40公里以内,其遗存的古迹和文物,仍然吸引着那些对徽州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旅游爱好者前来探秘、怀旧、考古、采风、休闲。然而,由于历史文化遗迹毁损严重,若要恢复到建国时的情形,估摸需要资金1100~1200万元。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此文,向全世界有眼光、有魄力、有实力的投资者发出呼吁,投资维护、修复冯村这些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景观,为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