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碧水映古城——如皋生态市建设纪实(图)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园林城市城市风采国家园林城市(城区)  rss订阅
      高级搜索 
蓝天碧水映古城——如皋生态市建设纪实(图)
日期:2008-08-21     来源:人民网     作者:   我要评论()



 

    时下,无论是漫步于碧波荡漾、风景如画的如城内外城河边,还是徜徉在清澈见底、鹅鸭戏水的乡村河道旁,人们常常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赞叹雉水古城蓝天碧水、清风宜人。

  这是如皋市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和老百姓幸福指数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如皋市在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积极开展各种环保创建活动,以此推进全市环保工作不断跃上新的台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2年如皋市开始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考核验收。2004年,如皋市又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2006年,如皋市的环保模范城市顺利通过了国家技术评估。在此基础上,2006年下半年,如皋市又不失时机地正式启动了生态市建设,确定了通过3至4年的努力,建成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全市上下整体联动,奋力拼搏,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斐然。

  统一思想 强化领导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把生态建设列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统揽全市经济社会的主线来抓。

  强化领导。将生态市建设列入市 “六城同创”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设生态市创建办公室和相应的工作班子。各镇、各责任部门也都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组和工作组,全市形成了上下对应,职责分明、政令畅通、相互协调的生态市建设组织网络。

  出台文件。2007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建设生态如皋的决定》,对生态市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重点工程、时间要求、考核方法等进行了全面部署。与此同时,市人大还专门作出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市的决议》,将生态市建设列入了法制化轨道。

  全员发动。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各个层次的动员大会,号召全市上下以生态市建设为统领,强势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将某项创建工作提高到统领整个城乡环境建设的高度,这在如皋市城市创建历史上还是首次。此外,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新农村建设推进大会等综合性会议中,如皋市均将生态市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强调和部署。在全市上下迅速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真正把生态市建设纳入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编制规划。2006年下半年,委托苏州科技学院编制《如皋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规划》经过多个轮回的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于2007年5月顺利通过了由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7月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的专题审议,9月正式颁布实施。

  落实责任。对照生态市建设标准和《如皋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如皋市对每项建设指标、重点工程按责任部门和时间结点进行了细化分解,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以“六城同创”指挥部的名义于同时下发到各责任单位和部门,做到任务明确,要求明确,责任明确。

  突出重点 攻坚克难

  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彻底整治内外城河。在如皋城内有两条环绕城区的古城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内外城河污染严重。2002年,市政府痛下决心,将彻底整治内外城河列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一号工程”。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市政府筹集2亿元资金,经过近两年的奋战,完成了河道疏浚、驳坡、河水置换系统建设、雨水污水管道埋设等主体工程,并投入资金进行河坡绿化、景点小品等配套工程的建设。同时,实施“退城进区”,将所有水污染型企业全部搬出了城区。将城河建成AAA级城河风光带景区,并荣获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大力整治骨干河道。如皋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了“三清一绿”、“六清六建”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截至2007年底,全市境内2100多条各级河道得到整治,总长度达2300多公里,总动土3000多万方。今年一季度又疏浚河道1092条,同时还清理了大量恶性水生植物,农村水体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强势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日处理2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在如皋主城区建成投运,实现了如皋历史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零的突破;2004年,如皋经济开发区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工程又正式启动,2006年正式投入营运;2005年,如皋港区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又正式启动,目前也已建成投产。目前全市已形成日处理6万吨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与此同时,污水截流管网建设工程同步推进,总长度48公里的污水截流干管已经建成,主城区污水截流管网覆盖率达80%以上,2006、2007年,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超过80%。着力提高工业废水处理能力。通过严格执行“三同时”和限期治理制度,全面加强新老污染源废水治理力度。目前,全市工业废水处理装置89台(套),日处理能力已达到8.2万吨,基本实现了治理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提速。

  启动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工程。为适应污染减排和环境优美乡镇创建要求,结合如皋市实际情况,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2007年,市政府提出了“通过2-3年努力,实现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工作目标。各镇积极响应市政府号召,行动迅速,措施得力,攻坚克难。目前,全市20个镇的污水处理厂均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其中,桃园镇已建成投产;林梓镇已完成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如城、袁桥镇已进入设备安装;磨头、搬经、下原、高明、丁堰镇已开始土建施工;柴湾、白蒲、郭园已进入建设场地清理阶段;吴窑、雪岸、九华、石庄、江安、常青、东陈镇已明确了拟建地点和建设规模。2008年是如皋市确定的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年,目前尚未开工的镇年内将全部开工建设。原定2009年年底实现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的目标有望得到实现。

  实施引江区域供水工程。为切实保证广大市民饮用水安全,2004年,如皋市正式启动了区域供水工程。该工程设计规模60万吨/日,一期工程20万吨/日,一期投资5亿元。目前,取水、制水、输水三大系统均已经基本建成,年内将全线供水。届时,如皋市乃至海安饮用水质量将得到充分保证。与此同时,在沿江开发过程中,从区域规划到产业布局,均将区域供水水源地保护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严格按照国家水源地保护规定划定保护区,确保各项保护措施得全面实落实。

  建设垃圾热电联产工程。2005年,如皋市成功引进了上海电气集团公司投资建办如皋市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该项目总投资达4.8亿元,占地120亩,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1500吨。项目建成后,年可发电2.37亿度,相当节约标煤9.57万吨。如皋市的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的服务范围涵盖南通、通州、靖江等市。这种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垃圾焚烧资源共享的做法,在江苏省尚属于一大创新。今年6月6日,如皋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1号机组经江苏省厅、经贸委、环保局等49家单位验收,主要工艺设备与配套设施均符合相关调试要求,环保、劳动、安全、卫生、消防措施也按主体要求同期建成。目前,该项目已正式投入试运行。

  深化产业结构优化工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控制污染增量,改善生态环境最根本最关键的措施。近年来,如皋市坚持科学发展和环保优先,坚持规模招商、科技招商、环保招商,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低资源消耗、低环境风险产业,先后组建和培育了以南通神马电力科技、如高高压电器、江苏思源赫兹互感器等高新企业为龙头的南通电力电器设备及配件特色产业基地;以熔盛造船为龙头的新型船业特色产业基地;以元升太阳能为龙头的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以花木大世界为龙头的花卉苗木特色产业基地等,为优化如皋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撑。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从2005年的78家增加到13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5年的43.3亿元增长到11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综合考核排名南通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不仅带动了如皋经济的快速发展,更使结构性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污染排放强度大幅下降,在全市GDP增幅16%以上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内。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jojo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菊花栏目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