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浪: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的研究(图)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规划设计频道理论探索  rss订阅
      高级搜索 
张浪: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的研究(图)
日期:2008-09-17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张浪   我要评论()



 

上海园林局副总工程师张浪在第三届全国青年风景园林师沙龙上发言

上海园林局副总工程师张浪在第三届全国青年风景园林师沙龙上发言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2008年9月13日,第三届全国青年风景园林师沙龙在南京顺利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建设部城建司、南京市政府、江苏省建设厅、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上海园林学会、台湾造园学会、南京市园林局、上海市园林局、许昌市园林局、南京林业大学等有关单位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著名风景园林师等。会议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和南京林业大学主办,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和中国风景园林网(www.chla.com.cn)联合承办。

  本次会议就城市绿地的减灾避难功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下是上海园林局副总工程师张浪的发言:

    我把时间排列了一下子,我带给大家的交流材料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基本的背景和实践,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城市绿地和应急避难场所的结合,由于王院长布置的题目非常清晰,这次的沙龙主要是讨论两者的结合,第三个带来的是上海避难场所的布局规划,第四个是我个人的几点思考和建议。我想主要讲第二个问题。因为第一个问题上午的发言,包括上午下午,已经介绍的非常深入非常生动,这里我也不想多评价,一带而过了。第二部分想主要讲的呢,实际上2007年第五期《中国园林》上有一篇文章,第三上海做的工作,简单浏览一下,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办法讲得非常清楚。第四个谈一点的个人看法。

  应急避难场所,实际上从我们2004年的时候,我刚到上海,到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第一件事情是阅读文件,拜访老同志,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没有发现对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如何落脚,这个项目会后我们展开一些最基本的研究,对于我来说,实际上是一个学习,跟以前读书的时候,工作的时候,每每看到,听到应急避难场所,实际上应急避难场所里面到底要什么,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了解不是很清楚,查来查去,基本概念,外国的资料,尤其是日本的资料,最后是这样的一段话,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内容做了一些概括。

  人类发展到今天,不仅仅去研究如何过的好,实际上回过头来,对人类本身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面随便罗列了几个全人类对城市安全、社区更好的安定的生活提出的一些观点,相关的实践我想国外首推东京,国内首推北京。日本的东京实际上大的地震,像刚才几位专家提到的,大地震不是防灾主体,但是东京把这个方面做的最完善,把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化、等级化,最后由社区的场所扩大到大规模,设施比较全,甚至在应急避难场所能生活一个月以上的这样一些等级形成系统。这是东京的基本的格局,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格局,那么这是一个区域性的场所,进行设施配置,这里面从指挥开始一直到小的基础设施,这个设施里面,上午李树华教授也做了很好的诠释。

  那么北京实际上是我们中间做的最早的,全市的角度做了应急避难场所的专项计划,2005年我们到北京考察学习,北京从全市的中心城的这个角度做了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并且得到市政府的批准,那么北京把这个整个中心城区相关的区域做了一些梳理,首先把资源做了一些梳理,哪些应急避难绿地或者空间能够形成应急避难场所。

  那么从这一张图上可以看到,基本上,最大的是我们的绿地,上午陈司长讲的非常好,我们绿地不能包打天下,不能在有限的空间承载着无数的内容,我们也不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主体,但是我们有个兼容问题,那么这里呢,实际上第一,就是说从比例上看,67%的场所,我统计了一下,实际上通过绿地来完成,这是北京的数据。北京在这次规划当中列出试点项目,这是他最基本的市级的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那么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有两个第一,第一个主体性的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地,就是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再一个,第一个中国的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诞生在北京,实际上这都是标识中间的一些图案。

  比较早的正式编入绿地系统规划的是天津,天津2003年完成了天津市绿化体系规划研究,有专门的章节对避难场所的人均场所做了规定,每个区域做了划分。这是第二个问题。

  那么我想绿地承载,到底应急避难场所需要什么?他们和绿地之间,从布局上、设计上、营造上到底有哪些矛盾的地方、统一的地方?这些也是基本的规划空间的问题,地形的问题,包括交通的问题,包括城市布局的问题,基础设施的问题,设置的问题。这里通过这几张图片可以有一些给大家展示。

  对于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来说,在绿地当中做应急避难场所可以直接利用,也可以调整,也可以增加一些空间,同时还可以建立其他一些机制,包括不同性质空间的设置,这是日本最典型的一个模式,公园绿地和应急避难,从空间叠加,交通组织以及基础设施的配合使用的模式。

  那么实际上后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模式,我们2006年的时候我让我的研究生做了进一步的梳理。这个我们通过比较研究两者找这种差异,实际上可以共用,这个里面的城市绿地到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兼容在城市绿地当中,有一些相互可以共用的地方,这里我不展开了。

  实际上这张图片告诉我们,不仅仅有短期,因为受灾以后,第一个半天是求生的过程,到短期的所谓的一周,三到五天,可能一周以外,两周,三十天左右,中长期的应急避难场所,这个里面非常重要的东西是安全通道,就是通道的建设,这一块在特大城市是最困难的,我们上海,我下面会提到,我们上海最困难的不是场所是网络体系。

  这个金字塔说明了短期到长期的需求的过程,就是我们应急避难场所提供的过程,最浅的需求是生,第二个需求是生存,有食、住、排泄等等,再高一个层次是重建家园,那么这个是我们简单的说几种类型,这几种类型所罗列的功能规模,支持时间,有效避难面积和可依托绿地面积,做了一些梳理,对临时性的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做了一些分析,便于大家操作的时候好理解。

  这是对人在绿地当中活动平面的梳理,实际上这张图就是我们一般的一个绿地,实际上这个绿地也是我们带有游戏性的一种模式,也是我们看到的绿地的基本构图,就是所谓的绿色环保中间的提供的小绿地,那么改造成绿地场所我们所要附加的东西其实并不多,稍加改造就可以提供或者作为应急避难场所。

  作为长期,中长期这一块,不是孤立的,需要出门两百米、三百米可以到短期的避难场所,紧接着到长期、中长期,可以生存一个月或者一周,这是一个网络关系。

  这是需求不同,所以功能不同,更复杂一些,这是中长期的应用,这是日本几个比较典型的,交通路网和救灾道路连接,我们把它稍微模式化了一些,抽象一些,梳理一下。跟城市道路的关系,按照不同的要求提出了不同的模式。

  对植物配植我们提了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实际上,FTP这种模式是从日本来的,李教授发的照片,很符合这个逻辑,地震不可怕,可怕地是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应对火灾提出了这样的模式,这个对中国的绿地改造是完全可以借鉴的。这是一张模式图。

  这个简单的过一下,这个好多图片是元大都,已经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

  这个是上海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这个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已经作为实施规划确定下来,这项工作是2005年提出,2006年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以后,经过多轮的讨论,主要是规划局、绿化局、地震局在应急办的牵头下,当然包括体育、教育系统共同参加。首先对于上海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了分类,实际上不仅仅是分类,对于上海这样的人口密集地区很难设计,对于服务半径、绿地、广场、操场、其他用地的规模等级的划分形成体系,同时提出对不同指标形成共识。

  资源有的可以百分之百进入,有的是打折进入,上海的规划是操场商场百分之百进入。这个简单过一下。

  上海地下空间资源非常丰富,这个是我刚才讲布局结构角度,我刚才讲场所问题,包括服务半径问题,场所规模问题,服务对象距离问题,这两个为基础形成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最难办的,上海规划研究下来以后,我们在多次商量以后,最难办的是通道,疏散系统,因为上海不仅人口高密度,而且建筑高密度,重要的城市道路被高架两侧覆盖,所以作通道很困难,所以这里做了一些应急的处理,因为浦西的情况和浦东的情况是正好相反的,所以做了一些越江的策略。

  这都是疏散通道的一些考虑,简单过一下。

  最后我们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规划做了一次分析,从这两张图可以看到,这张图可以看到,颜色越深等级越高,服务半径越高,基本上能够做到全覆盖,颜色越深的,密度越大,指标越低,就是中心城区这一块,我们大量的小的开放空间,外面可以提供更多的应急疏散的场所。

  这里对每一个区进行了落地规划,每一个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做在什么地方,落实到地块,上海这项工作跟其他城市一样,应该说都是相对落后的,上海是个风水宝地,自然灾害相对较少,除了台风经常光顾,这个台风到上海,经过台湾岛、日本岛、韩国岛过来以后,实际上已经打折,所以上海这个地方灾害并不是很严重很频发的,所以上海对于应对灾害这方面相对是比较薄弱的。根据我们刚才讲的情况,要加强第一个示范性的应急避难公园,这项工作是上海设计院做的。

  那么从思考的角度来说,我们从行业,从国情来看,首先要相关部门组成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我们通过做系统知道我们缺指标缺依据,从规划来看缺经验缺模式。

  第二个上午有的专家已经提出了,我不再赘述了。立法上,以前都是偏重于预报,对于应急避难场所没有的。

  第三个作为城市里面,小范围小社区的考虑应急避难场所是苍白的,必须整体考虑。

  第四要做成试点工程带动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第五是相关的资料系统的建设,同时加大政府投入,不排除社会和个人资金多方筹措加大建设,最后给予抗震救灾减灾应急避难这个角度要加强训练,加强知识普及,增强全民意识。

  我想介绍的就是这么多,时间比较紧,客套话不说了,谢谢大家。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royal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