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动态 |
|
公墓“人文游”引争议
日期:2008-11-14 来源:文汇报 作者: 我要评论()
08年国庆以来,为了给筹划中的公墓旅游项目投石问路,上海的福寿园、滨海古园、海湾寝园、松隐山庄、长安园、玫瑰园6大公墓,首次与周边旅游景点合作,共同推出了“上海现代都市人文游”。不料此举一出,立即引起了争议。 组织者——旅游创新需要引导 公墓何以能辟为旅游景点?组织者表示,上海是一座历史名城,各界名人精英都在这里留下过深深的足迹,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的财富。游客置身在墓园中,可以感悟这里长眠着的历史名人的精神积淀。世界各国的著名陵园,如法国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俄罗斯的新圣女公墓等,无不以其优美的环境、独特的艺术形态,成为国家历史、文化、艺术、人文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坐落在国家级旅游区佘山、天马山和淀山湖间的福寿园,是中国著名的公墓。园内荟萃了500多位中国各界名人精英的纪念碑和艺术雕塑,包括章士钊、蔡元培、陈望道、沈尹默、潘汉年等。滨海古园坐落在杭州湾北畔的奉贤五四农场境内,该园以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建造,已建成的“上海名人之林”内,落成了数十位已故名人墓及艺术雕像,并建有名人文化纪念馆。 福寿园企划部负责人王斓说,“国外的公墓是平时大家旅游散步的地方。中国为什么不行呢?创新的东西是需要引导的。”据介绍,07年福寿园接待40万人次中,30%为全国和世界各地来的纯观光游客,这些中外游客大多是了解了此地名人荟萃的情况后自发前来的,他们对墓园的名人文化陈列馆、名人之林雕塑广场等印象深刻。 反对者——这是一厢情愿违背常理 然而,将公墓开辟为旅游景点,还是引发了部分民众的争议。退休教师王明生认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去公墓总会给人带来些许悲伤,而旅游本来是轻松愉快的事。因此,去公墓旅游是颠覆传统。 律师曲月萍接受采访时一直在摇头。她认为,这是一厢情愿的事,也有违常理,按照目前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是难以接受的。“这是由几千年的传统风俗决定的。” 市民周美英称,到公墓旅游,是匪夷所思的事。“因为公墓毕竟是公墓,那是逝者的家园,与我们活人的活动场所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支持者——能追寻名人思考生命 采访中,也有不少市民和专家认为,去公墓旅游别有一番感觉,公墓具有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可能性。 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会长王宏阶说,其实公墓是一个独特的纪念场所。人们能在这里追寻名人的足迹,思考生命。上海的福寿园、滨海古园、海湾寝园等公墓内有着众多的人文景观。不过,他表示,目前上海的40多家公墓中,并不是所有的公墓都具备条件转变为公园的,“我们提倡有条件的公墓可以进行探索,但必须以节约土地为前提。” 心理学专家江女士则从心理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公墓的环境比较清净、安静,没有都市的嘈杂,人在这样的情境下容易放松,有利于减压。 据了解,争议虽大,但6家公墓已经吸引了数千市民前往旅游。同时,上海一些公墓正在进行试点,悄然转型为纪念公园并申报国家级旅游景点。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相关新闻
旅游景点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