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动态 |
|
“平原林海”鄢陵:如何从卖花木升级到卖生态
日期:2008-11-17 来源:河南商报 作者:胡志强 我要评论()
从“地上无风景、地下无资源”的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鄢陵县造出了面积达50万亩的花木林海。从花木县摇身变成生态旅游县,改革开放30年来,鄢陵县各任“县官”紧紧抓住可持续发展“花木”战略,打造出了令人称奇的“鄢陵模式”。 典型 机关职工不要铁饭碗去种花草 11月10日,鄢陵县城西一个名叫“林海园林园区”的园区内,一位中年男子正在给山楂树浇水,他就是该园区负责人李玉良。 李玉良原是鄢陵县粮食局的一名职工,1995年粮食系统面临改制之前,他就有创业的念头,当时粮食局领导很支持,扶持他资金3万多元,最初承包40亩地。不懂技术,就买资料,请人指导,两年下来,李玉良从一个门外汉转变成为当地的土专家,经济效益也让他尝到了甜头。 2004年,就在他决定甩开膀子大干时,所在单位改制,他主动提出不要工资,完全脱离系统。李玉良的举动,在该县影响不小,单位领导及同事都不很理解,但他决定了:“凭自己一股子实干精神也能创出一条发家之路。”果真,在他的影响下,粮食系统先后有8名职工从事了花卉产业,也都发了财。 但李玉良说他也有苦恼:遇到大客户下的大订单,一个品种的同规格苗木,一家一户满足不了,各家各户规格又差别太大,不少商机往往会溜掉。去年11月,通过土地流转,李玉良承包600多亩园林,经营60多个品种,一下子也成了经营大户。 已在领导岗位工作近10年的鄢陵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兼负责农业的副县长贾付栓介绍,眼下像李玉良这样“变身”的花农全县不下4000人。 历程 20多年不懈努力硬是造出了“平原林海” 鄢陵“地上无风景、地下无资源”,是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但鄢陵人通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造出了面积达50万亩的花木林海。目前,该县的森林覆盖率达50%,达到国家优质空气质量标准,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许多来鄢陵观光的游客,都感叹这样的“平原林海”、“绿色王国”是鄢陵人创造的一大奇迹。 20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将花木产业摆在重要位置来抓,作为特色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了政策上的稳定性、措施上的连续性,使花木产业在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中不断壮大。 贾付栓说,目前,全县花木面积已发展到52万亩,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皮草毯4大系列2300多个品种,年产值2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3%,花木主产区的人均纯收入达到7600元。 穿行在鄢陵县“平原林海”,但见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花都温泉度假区、花都庄园、甲秀花园、中原国际大酒店、甘罗柏、许由墓等,一个个精品景点连珠成串、茶膳酒楼、休闲会所遍布其间。 现状 不只好看还能休闲度假 卖花木升级成了卖生态 凭着由50多万亩花卉苗木形成的独特平原森林生态,鄢陵“中国花木第一县”的牌子越叫越响。 2001年,鄢陵县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原花木博览会;又把2003年确定为“城建旅游年”;第二年,鄢陵县全民争创“河南省优秀旅游强县”一举成功。从“卖花木”到“卖生态”,从“花博会”到“生态旅游节”,鄢陵人对生态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一年一度的中原花博会暨鄢陵生态旅游节,从最初的单一花事活动,逐渐演变成集中展示鄢陵生态魅力、吸引产业投资的招商会。 去年初,鄢陵县又提出建设“特色彰显的花木名县、独具魅力的旅游强县、优势突出的工业大县、环境优美的宜居花城”的三县一城发展目标。为此,今年8月初,鄢陵县开始兴建6万亩的“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 依托生态环境平台,该县还规划建设一批生态服务型村庄,发展“农家游”、“文化游”、“垂钓游”和“采摘游”。 旅游业、会展业和休闲商业支撑起鄢陵县的特色三产。今年春节和“五一”黄金周,花都温泉成为河南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平均每天接待量达800人次,收入达10万元,其中郑州游客占总人数的75%。 生态建设的发展带动旅游服务业兴盛。目前,该县拥有知名景点29处,酒店、宾馆达112家。“花乡农家乐”、樱桃采摘游、秋实打枣游等一系列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活动,为当地聚集了人气、打响了名气、带来了财气。今年以来,该县累计接待外地游客200万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3亿元。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