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经验交流 |
|
改革开放开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日期:2008-11-19 来源:青海新闻网 作者:李清源 我要评论()
青海作为经济社会欠发达而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的省份,在工业文明建设中没能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却可以大有作为。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已经催生了高原生态文明之花,开创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逐渐形成 青海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质、地貌及物种基因,使其在全国甚至全球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突出的战略位置,建设高原生态文明势在必行。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逐步开创了建设生态文明人人有责、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大好局面。如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媒体宣传等形式,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增强了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完善环境保护考核指标,正确衡量发展成果和政府政绩,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开展民族生态伦理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大力弘扬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念,为推动生态文明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环境代价逐步显现,省委、省政府开始从更高的层次审视青海的生态问题,谋求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理念来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立省发展战略的提出,正是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形成的重要认识成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改革开放30年来,青海省十分重视建立健全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尤其注重地方性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从制度层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目前,我省已经颁布了《青海省环境保护条例》、《青海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一批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发布了《青海省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重要文件。此外,相继发布了《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禁牧的命令》、《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等规范性文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地方性环境法制保障。 青海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积极推进环保政策措施的落实,不断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落后产能的整改和淘汰力度,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近十年来,在国家的重点支持下,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治理工程,建立了以江河源区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主体的,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管理高效的自然保护区网络,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我省仅有一个青海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发展到今天已建立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30.21%,远远超过国家平均水平。通过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的实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型循环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由粗放、单一发展向集约、循环发展转变,生态型循环型产业呈现稳步发展态势。一是积极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产业,培育多元化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的循环工业体系,产业链建设正在提速,工业总量不断增大。同时,正在着力培育具有现代化工业技术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为主的生态农畜产品加工业体系;二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和高原民族地方特色生态文化产业,建成了一批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区,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三是大力发展高原生态农牧业,推动了传统种养业增长方式的转化,促进了生态型农牧业循环经济的起步。近年来,着力培育特色农牧业产品,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农牧业发展质量明显趋好,结构调整效应进一步显现。 城乡人居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我省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城乡人居环境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公众在享受经济发展物质成果的同时,享受到现代生态文明带来的和谐生活。长期以来,西宁市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在保护环境中建设城市,在发展城市中保护和重建生态,不断改善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经卫星遥感测定和影映分析,西宁市城区的三大指标都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绿地率34.8%、绿化覆盖率35.12%、人均公共绿地7.43平方米。自2001年以来,西宁市全力打造“中国夏都”品牌,努力塑造文明、开放的城市新形象,实现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