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吹起精神文明建设风 带动环境发展-园林城市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郑州吹起精神文明建设风 带动环境发展
[日期:2008-12-11]  来源:郑州日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寒意渐浓的清晨,56岁的保洁员陈会云像往常一样,穿越花木茂盛的街道,神清气爽地赶往陇海大院,去 看望认识两年的老朋友高新海。在陇海大院,像陈会云这样与高位截瘫的高新海没有亲缘关系、却一如既往照料他的群体,多达10余人,他们携手相传的爱心接力,已经延续32年。

  陇海大院爱心群体,只是郑州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激越30年,古都郑州易容换装,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与之相得益彰的是,全民参与的文明建设行动,更赋予了郑州全新的品质、勃发的力量。

  这种品质和力量经年积聚,已经融入我们这个城市的血液,她流淌在青春迸发的东方古都的每一次呼吸里,活跃在超越自我的中原都会的每一次脉动中。

  古都神韵,由文明熔铸而成,因文明更显魅力。

  一、城乡比翼,文明新风强素质

  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会点上,郑州从未像现在这样,神圣而光荣地触摸文化传承使命。

  始于50年前的考古大发现,揭秘了郑州在中华文明史上曾经拥有的无与伦比的辉煌和荣耀。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王城遗址所在,作为超越人类历史同期城市文明代表巴比伦、摩亨佐达罗的都城,2004年11月,商都郑州被中国古都学会正式确认为中国第八大古都。

  古都的确认过程,恰与郑州改革开放30年的文明进程不谋而合。文明薪火如何代代相传?文明风尚如何发扬光大?

  1978年冬日里的一声惊雷,为中原大地唤来春风,为人民富裕开掘源泉。被改革春风早早吹绿的广袤原野,率先行动,引领风潮。

  文明风生水起,绿野百舸争流。

  巩义林,310国道旁一个曾经很不起眼的小山村,在这场文明竞赛中率先起跑。当年,竹林靠工业起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不良思潮也暗中滋生。居安思危,竹林村毅然擎起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旗,每年年中、年末组织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年终岁尾组织好党员、好职工、好少年、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活动,举行隆重表彰大会,所有获奖者披红戴花,上光荣榜,村里还组织鼓乐队,一路吹打着给好媳妇的娘家送喜报,把文明新风播撒到十里八乡。

  发轫于荥阳的“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激发了农民的荣辱感和上进心。悬挂在各家大门左上方星级牌上的十颗星,分别代表着遵章守纪、移风易俗等十项文明内容,引发了农户之间的明争暗赛,将一股盎然正气播撒在荥阳大地。

  新密市结合实际推出的“三优六好”,一方面实施文明村镇创建,一方面开展“思想道德好、科技致富好、遵纪守法好、团结互助好、优生优育好、文明礼貌好”文明户创建竞赛,既引导农民,又教育干部,把崇尚科学、追求进步的文明之风吹遍城乡。

  惠济区大力推行的“家庭文明代表制”,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每户推选一名文明代表示范带动,倡导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的文明模式,促进了居民素质的提高。

  倡导新风,乡村一马当先,星光璀璨。

  文明创建,城区厚积薄发,大放异彩。

  迎着新千年的曙光,伴随着第一个城市社区的诞生,我市以文明社区建设为重点,创新形式,寓教于乐,着力实现“组建一个居民社区,创建一个文明庭院”的目标。

  文明之旅,重在载体建设。2004年,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李克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以人居环境建设为重点,一年一个目标,每年都有亮点,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

  剑指落后社区,省会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火热拉开大幕。

  一条条社区道路被整修一新,一件件破旧设施得到更换,一个个社区游园竣工投用,一个个新增文化体育场所服务居民。有了基础保障,普法、计划生育宣传、未成年人教育相继开展起来,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更是天天有,月月新。

  短短三年时间,我市一类社区大幅增加,从不足10%迅速升至半数以上。

  文明建设,以人为本。在今年年初的省会创建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强调,举省会之力,聚万众之心,全民动员,全民行动,凝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巨大社会力量。

  从市民生活工作中最基本的事情抓起,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认真吸纳群众建议,省城居民成为文明建设的主体。

  拥有近万户居民、曾以脏乱差闻名的三北社区,百姓自发为施工人员送水送料,积极参与社区设施完善,相继建起了活动室、运动场,偌大的居民院变绿变靓了,住户的言行也越来越美了。

  育古都新风,做文明居民,已从政府主导演化为民众自愿,从典型带动转型为群体自觉。

  与思想道德建设同步,省会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也在逐年提高。1982年,郑州市每10万人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262人,2000年则增加到8267人。2005年,郑州市6岁及以上人口为669.4万人,占总人口的93.5 %,其中10.5%的人接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与2000年相比,接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人口增加20.4万人,增长37.2%,平均每年增长7.4%。

  思想与文化齐头并进,城市与乡村比翼双飞,积蓄了全民性文明建设的巨大能量。郑州,在更大舞台上呈现着立体的文明景观

  二、倾城齐舞,人景共生总相宜

  生活在古都的人们,既是优美环境的享用者,也是和谐环境的营造者。当大家把一种欣赏的眼光投向共有家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文明言行呵护着她,扮美着她。

  如今的郑州,环境因人而更美丽,人因环境而更文明。

  城市环境连年改善,生活环境生态宜居,奠定了优美环境塑造人的厚实基础。通过开展“公厕革命年”、“街景整治年”和“游园建设年”、“城市管理年”活动,我市深入推进“净、绿、亮、美、畅”工程,对道路交通、夜景照明、园林绿化、河湖水系、出入市口等十几个方面进行改造提升,10条精品街路更净、楼更靓、灯光更璀璨,市政设施更完善,熊儿河、东风渠、西北环、郑花路等一批生态景观廊道初步展露芳姿。一座靓丽的中原名城崛起于内陆,让本地人引以为荣,令外来客赞不绝口。

  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着城市家园的优雅步伐,越来越多的郑州人崇尚健康生活方式,共同提升自身素质和文化品位。进入新世纪以来,商都3600年历史文化被深入挖掘,全市相继开展了《古都郑州——郑州历史文化知识教育读本》读书活动、“青春与古都同行”、“商都郑州我的家”、“共建文明邻里、同创和谐社区”等系列活动;2300多所家长学校陆续成立,由50名家教专家组成的家教讲师团,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由老干部、老教师等组成的“五老”报告团,深入学校、社区,举办巡回报告;以全市400多所文明市民学校为阵地的道德规范、文明礼貌教育,每年一次的邻居节活动,营造了与邻为善、与人为亲的良好人际关系和和谐社会氛围;以“自觉遵守‘三德’,争做文明市民”为主题,从2002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月评文明市民”、“十佳公仆”、“职业道德双十佳” 、创建文明行业等评选活动,共评出800余名文明市民、128名“文明市民标兵”、10名“绿城文明使者”。

  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直接影响到城市公共管理机构的为政之道,助推了我市文明进程中的政务环境优化。近年来,我市建立完善了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12345市长电话年均接线率为100%,办结率为94%。2007年,我市政府部门由49个减少到42个,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从2300多项减少到200多项。市里每年还组织社会各界评议市直职能部门和公共单位,实行末位淘汰,大大提高了行政效能。

  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强化了公共服务人员的执政为民意识,一项项便民惠民措施彰显社会公平正义,郑州法制环境渐入佳境。在全国先行一步,郑州于2003年实现110、122、119三台合一,提高了快速接警、综合处警能力。社区治安防范网络立体覆盖,全市每个社区都建有一个警务室,有一支巡防队;开通市、区、街道三级法律服务热线,成立市、区两级法律援助服务中心,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覆盖率达到100%;2006年以来,省综治委两次对我市进行暗访抽查,群众满意度分别达到了93.4%和94%,高于全国多数省会城市。

  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在净化经济环境的同时,也把一种诚信守法的风气引入经济领域,市场环境明显改观。聚拢在 “诚信郑州”建设的旗帜下,“做诚信商户、创信用市场”等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持续深化,“争创诚信商业街”活动持久开展,引导和带动了全市商贸流通领域质量信用、价格信用、服务信用的建立完善,一批以精品商业街区为代表的郑州商业品牌、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名满中原,享誉全国。

  黄河岸边,嵩邙之麓,文明已不再简单呈现为零星的好人好事,而演化为人与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文明的和谐共生,古都郑州在传承厚重文化中彰显现代时尚特征。

  正因为都市人群与所处环境融为一体,才诞生了这一幅幅愈益精美的郑州文明画卷。人与景相伴而出,互为映衬,画卷一路延展开去,铺陈着满眼和谐至美,彰显着一座现代化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蕴。

  三、精神护航,经济建设大跨越

  持之以恒的精神文明建设,发端于维护城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紧随着改革开放鼓动的经济繁荣浪潮,引得花满商都,香溢绿城。

  正是因为承载着这样神圣的历史使命,文明郑州建设在迅速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养的同时,也铸就了护佑经济大跨越的一尊尊思想图腾。

  文明建设,为郑州经济振兴输送了持久动力。30年奋斗历程,郑州既经历过顺风顺水的高速发展季,也遭遇过低谷徘徊的暂时困顿期,但文明建设熔铸的优秀品质,在岁月风雨中经久锻造的“博大、开放、创新、和谐”的城市精神,为郑州巍然矗起精神支柱,为经济建设源源提供强劲动力,让郑州置身顺境时永不自满,处于逆境则从不气馁。因此,无论是在支柱行业、骨干企业和龙头县市领跑中原领先全国的风光年头,还是在国企转制突围、制造业数年不振的艰难岁月,我们的城市和人民一直在奋力拼争,执着前行。

  回望30年艰辛历程,我们骄傲地发现:今天,郑州物流继续辐射四方,郑州制造重新叫响全国;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成长为郑州经济支柱,宇通客车、三全食品等行业新秀领跑同业享誉海外;中原排头兵巩义市继续行进在全国县市综合实力第一方阵,曾经弱势的登封、中牟等县市,已经数年跻身全省排名前列。

  文明建设,为郑州经济发展营造了优越环境。随着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文明,已经成为郑州人的一种共同素养,成为这个城市中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行为指南。近年来,我市强化行风政风建设,大力推行阳光政务、高效政务和便民政务,市直职能部门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设立服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使企事业单位、外来投资者、市民群众都享受到了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郑州的投资环境、发展环境越来越好,沃尔玛、家乐福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纷纷来郑抢滩兴业。

  文明建设,为郑州经济运行提供了品质保证。文明之旅丰富了郑州人的精神内涵,激发了人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引导人们摒弃铺摊子式的粗放发展模式,崇尚集约经营,讲求规模效益,地方经济因此呈现出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态势。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千亿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翻番,2007年达到2486.7亿元,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和27个省会城市位次继续前移,分别排名第16位和第8位,年均增速达到15.5%,财政收入增速更高达31.3%。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竹林镇。肇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巩义市竹林村文明创建活动,意在避免共同富裕的理想止步于小富即安心态,却因此成就了一个贫瘠山村的经济社会飞跃梦想。20多年来,竹林由村变镇,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文明镇和全国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全球人居范例奖。就是站在这一个个文明新起点上,竹林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总体效益的提高,在发展中节约资源,在跨越中保护环境,成为闻名全国的文明建设样板。

  千百个竹林镇接踵走来,汇成了推进郑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浩荡大军,郑州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步伐愈发稳健,成就有口皆碑。

  四、香飘华夏,古都美名播四方

  文明郑州建设,不仅促成了内增素质,也实现了外树形象。

  一个个文明典型,一条条成功经验,在激活郑州自身文明创建工作的同时,也让文明画苑的“郑州模式”花开中原,香飘九州——

  荥阳市创立的“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历经十余年传播推广,在神州大地开花结果,成为全国影响范围最大、受惠群众最多的文明创建形式之一;

  在平凡岗位上涌现出的任长霞、朱和平、吴玲、郭春园、竹卫东等一批郑州先进典型,影响至深,感动全国,在全社会各行业起到了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郑州的优秀社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送变电社区、清华园社区、鑫苑社区等一批“样板”社区先后走向全国,成为响亮的郑州“名片”;

  由郑州市探索构建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被民政部称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被联合国誉为“郑州模式”,先后有300余家国内外政府组织、民间非政府组织前来参观学习,今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国家及时采用了郑州首创的类家庭收养模式,为灾区儿童提供有效救助保护;

  ……

  先进经验扩大了古都影响,郑州形象明显提升,郑州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与日俱增。

  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03中国投资环境报告》中,郑州在全国23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12位;

  在人民网2007年度“市民最满意城市”评选中,郑州市顺利入围,位列第6。

  最近,郑州又被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人民网等21家单位推荐为“全国十佳和谐城市”。

  郑州,并没有满足于业已取得的成绩,她在向往更高的文明境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08年7月,奋力建设“三化两型”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的提出,为郑州的文明建设设定了新坐标,确立了新高度。

  鼓动文明进步双翼,志存高远的郑州,已从古老的中州大地振翅高飞,去领略更加和谐美好的别样景致。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