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开展史上最大规模造绿运动-园林城市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广州海珠开展史上最大规模造绿运动
[日期:2009-12-1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榕荫下的滨江路人行道是市民晨练、休闲的首选地之一。
城市中央公园主打“亲水”文化。

  也许没有人会相信,5年前整个海珠区只有一座大型综合性公园———晓港公园。现如今,遍布海珠的公园、绿地、社区游园已经成为当地居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据统计到2008年底,海珠区绿化覆盖面积1463.5公顷,人均绿地面积9.5平方米,到明年亚运会前,绿化覆盖面积将再增100多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将达到10多平方米。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海珠区东部、广州新中轴线穿越而过的黄金地段,不仅没有想象中的“石屎森林”,反而是多个在建、将建的公园分布其间。拿大量寸土寸金的地块来修建公园,是什么力量促使海珠区这么做?为什么她能够做到?本文试图一一揭开谜底。

  明年再增4个公园4个游园

  众所周知,海珠区坐拥万亩果园,本身绿化底子并不薄。但很少有人知道,从1975年第一座公园晓港公园开放,直到2006年7月庄头公园正式建成,这漫漫30多年间,海珠区只有晓港公园这一座大型综合性公园。

  2006年7月25日,广州老城区最大的免费公园—————庄头公园宣布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弥补了海珠区西南部一直没有公园的遗憾。落成当天,数千民众前往参观,附近一个楼盘的居民甚至还集体买了果篮、花篮到公园里来庆祝。

  庄头公园的建设前后经历了20多年的“难产”过程,但她的诞生却意义重大,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建绿运动”。其后,瀛洲生态公园、北山公园、黄埔古港公园、磨碟沙公园、龙潭果树公园、上冲果树公园,以及滨江西路海天四望绿化小游园、敦丰路绿化小游园、纺织路计生小游园等公园、游园如雨后春笋般建成开放。除此之外,近两年来,随着迎亚运环境综合整饰工程的推进,海珠岛上四通八达的路网上也正在进行绿化建设。仅去年一年,海珠区就实施了27项公园及绿化建设,新增公共绿地面积约74万平方米。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在寸土寸金的广州新中轴线上,海珠区规划建设的不是商务写字楼、居住小区、高级酒店,而是一座座公园和一片片绿地,从北往南数有磨碟沙公园、赤岗塔公园、潘鹤雕塑艺术园、琶洲塔公园、星光大桥桥头公园、东风果树公园等等。

  据介绍,至2010年,海珠区还计划新建4个大型公园和4个小型公园、绿化小游园。分别是琶洲塔公园(22.1万平方米)、赤岗塔公园(2.8万平方米)、新光大桥桥头公园、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公园(11.7万平方米),和三滘公园、南洲路绿化小游园、敦丰路绿化小游园、海印体育公园。

  农田绿地齐开垦果园公园两相宜

  “海珠区有常住人口95万,如果人均绿化面积要提高一个平方,就意味着全区要新增95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相当于新建6个晓港公园,可以想象这有多难!”海珠区建设和市政局副局长、区绿委办、园林办主任林仙煌感慨地说。尽管如此,2006年至2008年的3年间,该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还是稳步上升了3个台阶,从7.07平方米到8.19平方米,再到9.5平方米。

  林仙煌分析认为,主要归功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大对万亩果园的保护。过去万亩果园经营状况不太理想,特别是里面违章建筑很多,后来区委区政府尝试在不改变土地使用功能、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采用政府租地形式建设果树生态公园。这一举措被称为“万亩果林”保护公园建设。它不仅避免了因城市建设的扩展对万亩果林造成蚕食,保护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而且给村里带来了一定的收益。同时结合广州水环境治理,现在万亩果林内外的水环境都得到了有效改善,提升了城市总体环境质量,保护了广州的“南肺”。采访中,不少果农用“一举多得”来形容万亩果林保护公园建设的成果。

  但要动农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果林,把村里的地占用来建公园,如何说服村民同意,是个极有挑战性的任务。在提议建设上涌果树公园(位于瑞宝村)之初,就有不少村民很担心政府把地给糟蹋了。得知这一情况后,区委书记亲自带队去村里开协调会,把建设公园的目的和规划向村民代表一一公布,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看到龙潭果树公园建得这么好,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一位村民代表说。

  据了解,目前万亩果园区域内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公园总面积达到5400亩左右,包括瀛洲生态公园(2000多亩)、龙潭果树公园(两期共约1260亩)、上涌果树公园(两期共2130多亩)。

  昔日历史建筑今变绿化广场

  据介绍,过去万亩果园里有不少临时搭建的建筑,这两年来随着几大公园逐渐建设完善,一些历史建筑明显减少了,现在在公园围墙内的区域已经基本杜绝。

  万亩果园的经验也给海珠区其他地方的拆违提供了借鉴。“拆了违建就不再造房子,只用来建设绿地。”林仙煌说,“通过这种方式,区政府建设了大量社区小游园,改善了旧式居民小区的居住环境。”

  记者在滨江婚育文化园(又名纺织路计生小游园)内看到,沿着蜿蜒的园径,绕过错落的植物,一组组计生主题的雕塑呈现眼前,市民游客或驻足观赏,或闲坐聊天,相当惬意。据介绍,2007年10月完工的这个小游园占地约3000平方米,之前曾是一片仓库和出租屋,临时搭建的违章建筑被依法拆除后,园林绿化部门考虑将其打造成当地居民的后花园,因此便有了这个婚育文化公园。

  与滨江婚育文化园类似的还有海天四望小游园、赤沙小游园、三滘公园等等,甚至连大名鼎鼎的十香园、瀛洲生态公园、上涌果树公园也有部分是拆除违章建筑之后扩建的。“虽然这些小游园面积都不大,但做起来确实很困难,因为大多数都涉及到拆迁,而且面积越小越难设计。”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但因为它们对居民来说很有用,是他们吃完饭就能散步的地方,所以还是下了很大决心来做。”

  城市中央公园主打“亲水”文化

  让海珠区下了很大决心的不止这些星罗棋布的市民公园和社区小游园,在海珠岛上还有一片更具震撼力的生态湿地公园即将现身,那就是海珠湖生态湿地公园,未来这里或许将成为广州的中央生态区,而海珠区也将成为城市的中央大公园。

  打开地图会发现,海珠湖所在区域正是新中轴线南端,并且与东风果树公园同属一个片区,其东西两旁分别是面积达上千亩的上涌果树公园和龙潭果树公园。以如此大手笔的生态作品作为中轴线的底托,无疑是对广州“花城”美誉的又一加码。

  据介绍,原本东风果树公园规划的时候还没有海珠湖这一说,后来有了海珠湖的规划,海珠区曾经考虑对东风果树公园的规划进行修改,但经过多次调研之后,区里还是决定保留东风果树公园,与海珠湖一起打造成中心城区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

  记者发现,海珠区的绿化建设有个特点,几乎所有公园游园都与“水”密切相关,有的水纳其中,有的傍水而建,有的里里外外一水相缠。“本来我们设想所有公园都有一个与水相关的主题,但实际上对于一些地区而言还是有点牵强,所以就不考虑形式上的美化,而是做更多的时机工作,能用到水的就尽量把水设计进去,因为水有灵气嘛。”参与多个公园设计的有关人如是说。

  大观点

  “绿”与“金”和谐共舞

  财富有颜色吗?如果有,那一定是金色。金色的财富与绿色的生态可以和谐共处吗?如果在十年前,答案也许是“不会”。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财富”与“生态”是个典型的零和游戏:“金”意味着大胆地抛弃“绿”,而“绿”则意味着投入的增加。正如迈克尔·波特和克拉斯·范德林德在《环保与竞争力:对峙的终结》一书中指出的,社会上盛行的观点是:在生态和经济之间存在着一个固有的权衡取舍问题。

  但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个权衡取舍的问题被重新思考定位,“财富”与“生态”也被迫跳出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戏,重新归位,然后我们惊讶地发现,“绿”与“金”不仅不相矛盾,甚至可以和谐共舞。

  举个例子吧,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作为广大农民生存来源的万亩果园,虽然是个巨大的金饭碗但并没有为农民提供多少“金”。前几年,当地一些村社和村民为了发展经济,不惜冒着违法的风险擅自改变果园现状,进行非农业建设,万亩果林被蚕食的现象日益严重。但结果如何呢?村民并没有因此而赚到盆满钵满,相反,由于村民对果园疏于管理,果树呈现出渐渐萎缩的状况,使得万亩果园的保护难度越来越大。

  后来,为了有效保护这个无可复制的“南肺”,在不改变土地使用功能、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政府采用租地形式建设果树生态公园,打造一个集旅游休闲、人文景观、农产品开发和农业科研等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旅游观光区。通过租用果农的果林用地进行公园建设,使农民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参与公园经营中获益,既保护了原有的生态资源,发挥了该地区的特色产业优势,又能够扩大当地村民就业,增加经济收入。

  因为成效显著,现在万亩果园区域内的农民对政府的“建绿运动”非常理解与支持,连对拆迁都没有任何的阻挠。这个故事充分说明,绿色行动与经济利益并不是永远的“负相关”,人类最美的未来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但有一点仍需提醒,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任何城市都并非从来就是长袖善舞,即使像“万亩果林”保护公园建设这样众望所归的工程,也难免出现一些反复,大概是因为有些村民心太急了,在还没有建设完善好的果树公园里时不时搭建一个小棚,或者开辟一片临时集市。对于这些归去又来的现象,政府倒是不应该心慈手软,否则“建绿”的路途会显得更加坎坷。

  大变革

  广州唯一的“子公园”

  晓港公园是海珠区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园。1958年,海珠区开始在前进路西南端筹建晓港公园,1975年建成开放,成为海珠区首座大型综合性公园。因园内有古迹小港桥,取其谐音而得名。公园总面积16.7万平方米,其中遍植形态各异的翠竹,故晓港公园又有“竹子公园”之称。

  晓港公园的造园艺术采用我国传统山水园林布局手法,巧妙地把游憩观赏设施与诗情画意景观融为一体。高坡叠山,低台挖池,使山得水而活,水伴山而媚,相映成趣。园内设花卉馆、亭、水榭、花架、桥、景石等景点。遍植竹子、榕树、木棉、紫薇、紫荆、夹竹桃、杜鹃、桂花等上百种乔灌木,其中以竹子种植最多,有黄金间碧玉竹、观音竹、龟甲竹、湘妃竹等100多个品种,为华南地区之最。

  公园中部为岛景区,由堤岸曲线自然分成4个水域,每个水域分别筑有水榭亭台,形成了“葵韵流波”、“层台影绿”、“回栏漫玉”、“椰风挂影”四大景点。在公园的东南面,有一红岩石岗,石岗浪迹斑驳,是沧海变桑田的例证。红岩石岗以西是一片山坡竹林,相传是南汉宫女练骑射箭的遗址,故称走马岗。走马岗旁边是“海珠少年林”,种有木棉、木麻黄、南洋杉等花木

  坐落在晓港公园里的云桂桥,是明代清官何维柏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所建,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之一。该桥横跨海珠涌,用青色花岗岩石砌成,全长32.2米、宽3.38米,桥墩和桥面两边的石栏石柱造型简练、古朴典雅。现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针对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后人流激增、活动场地严重不足等问题,今年年底前,晓港公园将启动综合维修工程,公园东南部将扩建部分活动场地,园内还将增设避雨檐廊以及公共厕所等设施。

  ?记者点评“造绿运动”,百姓满意吗?

  虽然海珠区有万亩果园,本身绿化不薄,但果园属于农田,跟常规意义上的公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更关键的在于,市民会经常去逛公园,但不能经常逛果园。

  海珠之所以要下大决心进行“建绿运动”,归根结底就是要给百姓提供必要的绿化空间,就像那位技术人员说的,“它们对于居民来说很有用,是吃完饭就能来散步的地方”。在这一点上,海珠区过去可以说是历史欠账很多。拿人均绿化面积来说,在全市已突破10平方米的时候,海珠区还在7平方米以下徘徊。

  但现在不一样了,采访中每到一个公园,其管理人员都很有底气地跟记者说,“现在我们海珠区的园林绿化建设在全市来说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当然,这种底气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区绿委办、园林办的同志给记者提供了大量数据以证明这一点。这里还是以绿化面积来说事,仅2008、2009两年间,海珠区新增绿化面积就超过200万平方米,这么一说,海珠区绿化建设的速度和加速度确实都很惊人。

  再说绿化建设的成果,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百姓的满意度方面,正如上涌村那些村民所说,“我们看到龙潭果树公园建得这么好,(对于上涌果树公园)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这一语双关,道出了他们对龙潭、上涌两个公园都很满意。而这种满意的态度就像润滑剂一样,会让“建绿运动”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

  ■他山之石

  淮安市在2002年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时,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仅为22.13%、20.1%、3.87平方米。针对四水穿城、水资源丰富、人文厚重的特点,淮安市集中有限财力,在古黄河、钵池山、柳树湾等处打造绿水园林景观,先后实施了古黄河生态修复工程、钵池山公园建设工程、柳树湾景区建设工程、盐河风光带建设工程等项目,到2005年,该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8.3%、35.1%、9.12平方米。

  杭州市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以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历史文脉为主要内容,自2002年开始,连续对西湖环湖一带及部分老景点进行了保护整治,累计拆除违法、有碍观瞻和无保留价值的建筑45万多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100余公顷,恢复水面90公顷。

  在西溪湿地保护工程中,通过对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和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三大区块的建设,建成了国内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充分发挥了湿地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

编辑:just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