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锻造海上20公里“绿色长城”-园林城市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汕头锻造海上20公里“绿色长城”
[日期:2011-02-11]  来源:汕头都市报  作者:林彦恂 陈碧霜   发表评论(0)打印



  核心提示

  30年栉风沐雨,30年难忘历程,30年而立当歌。

  从1981年至2011年,汕头经济特区走过了30个春秋。这段闪光的岁月,让汕头完成了从一座滨海小城到现代化都市的蜕变,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成就了无数可圈可点的风流人物。特区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汕头人的辛勤付出,特区的变化,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汕头人的生活、事业乃至命运。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纪念汕头经济特区设立3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变化等等方面,回顾30年特区成长之路,讲述30年特区人的故事,诠释汕头人身上的特区烙印。

  数字看变化

  每人享有一个房间的绿地

  绿化覆盖率从6.97%到36.88%,30年来汕头越来越青翠

  回首汕头经济特区走过的30年,汕头市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城市环境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最直观的,是城市变绿了。

  1978年,汕头市区建成区面积仅有7平方公里,市区绿化面积155.73公顷,绿化覆盖率6.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71平方米。公共绿地主要以中山公园、人民广场为主,其中公园面积20.16公顷,广场面积11公顷,不多的道路绿化就集中在外马路和小公园周边。

  30年来,汕头致力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依托依山傍海的自然优势,“见缝插绿”。目前市区绿地面积4119.99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6.8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85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房间的面积。如今回头再看外马路与小公园周边,早已被其它区域赶超了“风头”。

  2010年2月份,汕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声音

  老园林人:

  中山路绿化折射特区发展

  2010年,当汕头经过11年的艰辛努力获得“国家级园林城市”的称号,老园林人钟乃和说,“作为一个园林人,我很自豪!”

  74岁高龄的钟乃和1959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和生产技术工作,直至退休。他见证了改革开放前后汕头园林绿化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钟乃和回忆,1980年前,汕头只有一处公园,一处风景区,一处广场,道路绿化寥寥无几,树种单调、杂乱,大小参差不齐,城市景观平淡无奇。在那个“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年代,对绿化是不重视的,当时唯一的中山公园绿地被改为种菜、养猪的场所。

  经济特区的成立,让汕头城市绿化也焕然一新。钟乃和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山路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只有金凤坛至汕樟路段的中山西路有少许绿化;改革开放初,汕樟路至金环路段种上了扁桃等单一的树种;近几年,中山东路大力改造,道路拓宽了,绿化带种上绿化树开花植物,一年四季繁花锦簇,城市绿化质量、档次逐步提高。

  乘坐飞机抵达汕头的人,在降落前只要透过舷窗留意一下地面,总会发现,在韩江的出海口处,有一大片刺眼的绿色延绵不断。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条绿带的名称却与“绿”无关——它们叫做“红树林”。

  冬日的下午,莲上镇滩涂的红树林沐浴在金黄色的阳光里,不时有一群白鹭掠起,给这个绿色的世界增添几分动感和惊艳。这片绵延20公里的“绿色长城”,是全国红树林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区域,被认为是汕头林业绿化的一张“名片”。

  绿树白鹭构成唯美画面

  张坤槐,澄海区林业局的林业专家,十几年来,他的工作、他的追求、他的热爱,都和这片红树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看着每一棵树从当初如同襁褓中“婴儿”,长成如今的“壮汉”,张坤槐总会露出一丝幸福的微笑。尽管红树林已经“长大成人”,无须再操多大的心,但他有事没事总还会来这里走走看看,回忆起十几年来水中种树的艰辛。

  在张坤槐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莲上镇滩涂红树林保护区。一棵棵高约10米,胸径达30、40厘米的无瓣海桑根部深扎海里,树干有一半浸没在海水中,露出水面的一端枝繁茂。站在堤上举目眺望,红树林上空蓝天白云,树下鱼群穿梭。

  沿着刚退潮露出的湿滑土路,来到红树林的中央,绵延不绝的鸟类鸣叫声环绕于耳,仔细辨认,可看见树上筑着一个个黑灰色的窝。突然传来一声响,顷刻间,茂密的丛林中成百上千的白鹭振翅跃起翱翔,让人仿佛置身万鸟云集的“候鸟天堂”,眼前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唯美画面。

  如今,像这样的红树林贯穿了澄海区沿海六个镇,澄海的绿化覆盖率从以前的11.4%提高到13.6%。

  光脚丫踩海泥举步维艰

  澄海人工种植红树林行动的发起、研究、论证,再到试种、推广,张坤槐参加了整个过程。

  “太难了,在海里种树,和在陆地上种树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试种和推广人工种植红树林,是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对此,张坤槐深有感触。

  种植红树林,水位是首当其冲的制约因素,要海水退潮露出泥层时才能种植,而受潮汐影响,一天只有两三个小时适宜种植;其次是受水流冲击,刚种下的红树林可能会倾斜甚至覆倒;天气影响也不小,第一批无瓣海桑种下不久遭遇台风,一下子就损失了两三百棵。“种红树林要光着脚丫踩在海泥中进行,一脚下去,淤泥最浅的到小腿,最长的深至大腿,举步维艰,”张坤槐说,“当年参加试种时,双脚经常被夹在泥土中的玻璃片、瓦砾刮伤流血。”

  红树林种下第一年极为关键。试种第一批无瓣海桑时,张坤槐天天都要来这里“上班”。每次潮水都会带来大量的水葫芦和海底垃圾,退潮时水葫芦庞大的根系将红树林幼苗整株盖住,涨潮时又整株拔起,对幼苗造成严重的破坏。在海水退潮时,他就率领30多名工作人员将覆盖在幼苗上的水葫芦去除,通过人工护苗,保证树苗的成活率。

  截止目前,澄海区累计种植红树林面积1.5万亩,成林面积1万亩。

  莅汕“落地”前的绿色体验

  对于许多汕头人来说,“红树林究竟有什么用处?”仍然一知半解。

  “红树生海底,绿叶连天边。”连接成片的红树林为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简单的说——红树林的作用就是保护堤围、净化水质、促淤造绿。

  的确,汕头种植红树林10多年来,不仅给鱼、虾提供憩息场所,附近滩涂再没发生过赤潮。优越的湿地生态环境成为鸟类赖以生存的“乐土”,每年往来的候鸟达数十万只,种类有100多种,其中不乏黑脸琵琶鹭等珍稀动物。同时吸引众多鸟类前来觅食栖息,成就了都市里一道令人叹为观止的生态景观。

  如今,周末总有市民带着一家老小前来莲上镇的这片滩涂观赏红树林和候鸟景观。看着渐入佳境的红树林,张坤槐心里相当欣慰:“这是一道水中的绿色长城。飞抵汕头的飞机降落前,澄海这一片片红树林一览无遗。让我感到自豪的不仅有红树林的壮观、自己的亲身参与,还有就是外地游客尚未踏上汕头土地,就能感受到汕头良好的生态环境!”

 

编辑:anna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