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的特质

2012-07-06 07:54:00    作者:杨文丰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浏览次数:

  生态文学能教会人们如何明智地生活,通过生态文学的潜移默化,在人们的思想上建立一种抵御物质文明侵犯的绿色缓冲区,乃至抗争地——

  本文以生态文学创作最为活跃的美国自然文学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概括、论证,提出了生态文学具有文学性、表现自然性、生态意识性等特质。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具有现实意义。

  文学性

  文学性是生态文学最重要的特质之一。表现和承载生态文学文学性的作品,以散文作品居多,这是由散文文体之特质所决定的。散文,是承载最本色的感悟和知性的艺术容器。散文这一以心灵之真为基点的文学形式,多以第一人称行文,作家与读者的距离贴得更近。散文也更适合充分地包容和表现自然的属性和美、表达和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长于抒情,长于解释式描述,离散而自由,能议能叙,启智启美。“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面对自然环境,通过散文形式,作家的喜怒哀乐,乃至个性的表现必将更加淋漓尽致。更为重要的是,散文的特点,决定了其对绿色知识,比其他任何一种文学形式,有更多、更强、更好的表现和包容功能。美国的自然文学作品,影响深远的散文作品很多。亨利·梭罗被称为美国最有影响的自然文学作家,他因自然文学散文作品成为美国文化的偶像,他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所列的“十大构成美国人格的书”中,位列榜首。此外,自然文学杰作如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奥斯汀的《少雨的土地》、艾比的《大漠孤行》、迪拉德的《汀克溪的朝圣者》等,皆是长篇散文或散文作品集。

  表现自然性

  生态文学表现自然性的特质,主要通过以下方面体现:

  着力展示客观自然的原态美。自然美是丰富多彩、复合芜杂的,除具有不易描述性和不确定性外,还具有或正或反的双重性,如同美学上的既有审美,也有审丑。即便是伟大的作家,也会深感展示自然之原态美不易。自然知音型作家梭罗亦说过:“能鉴赏大地之美的人是如此稀少啊!……自然界有着巨大且多样的人格,我们永远无法透视她的任何一面。”但作为生态文学,却有了展示客体自然原态美的使命和宿命。

  表现自然规律美。生态文学所表现的自然规律美,是带有艺术层面和“人气”的自然规律之美。如:“我观察过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或疏松的蜂房状,高耸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只黑色花朵;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苇岸:《大地上的事情》)。

  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新世纪日益严峻的主题。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普遍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美国评论家亨利·纳什·史密斯指出:“能对美利坚帝国的特征下定义的不是过去的一系列影响,不是某个文化传统,也不是它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女地》)1904年,当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站在著名生态文学家、思想家爱默生的故乡康科德河畔时,曾感叹:“撒落在我身上的不是红叶,而是爱默生的精神。”梭罗认为:“人,是自然的居民,而不是社会的一员。”其实,是否重视和能否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生态文学能否存在的大前提。

  表现业经写作主体化的大自然,即作家心中的大自然。每一个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皆是经由了他个人独特“人气”灌渗了的大自然,因此每个作家心中的大自然皆不尽相同。如梭罗眼中的大自然,是一个静美、恬淡、纯净、悠闲、自由的大自然,是一种深深地寄寓了灵与肉的简朴、简单而且富有的生活方式。而爱默生心中的大自然,却是一种理性的、抽象的、被升华了的,甚至蒙上了说教性的大自然。

  生态意识性

  生态文学中的生态意识,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忧患、护卫、使命意识和朝圣情节。

  人类的生存依赖自然。面对现代文明、现代人对自然的扩张、掳掠、损毁,富有责任感的人会产生对人类未来和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忧虑意识,能够真正认识到“那种以摧毁仅存不多的野性的、原始的自然为代价的文明,实际上是切断了文明与其根基的联系,背叛了文明本身的原则的行径”。

  对自然的护卫意识的产生,基于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关系”。作为人的成功标准,诚如美国文学家谢尔曼·保罗在著作《为了热爱这个世界》中的诠释:“我停下手中的铁锹,眺望湖面。此时,天色渐暗,飞云疾驶,芦苇轻摇,我领悟到我所成就的必须顺应和属于眼前的这一片组合。”

  朝圣是绿色意识深厚至接近忘我的意识,具有自然崇拜、自然至高无上、灵与肉寄寓自然的意味。梭罗,以其行为和散文,成为了自然(瓦尔登湖)的朝圣者。惠特曼身体力行,“要赋予美国的地理、自然生活、河流与湖泊以具体的形体,”可说已接近了朝圣境界。对自然的朝圣境界,并非每一个作家皆可进入。

  献身生态文学的使命意识是清醒的,时刻明确重任在肩的意识。具有这种意识的作家,必能化忧患为动力,将护卫为行动,“以笔为旗”为建立一种有影响力的、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而献身。

  立体视角与多元文化性

  生态文化之所以具有立体视角与多元文化性的特质,是由多方因素决定的。首先是由生态文学创作所涉及的层面之丰富、复杂和宽广所造成。生态文学所审视的对象和反思的热点乃是任何题材,如体育文学、特区文学、明星文学、打工文学等文学品种所不能媲美的。其二是由自然内涵之变化所决定。今天的自然,已不再是爱默生、梭罗时期的纯粹的自然,今天的自然,已或多或少地包含着高科技的投影和多种文化的含量。现代自然,已是一种人文自然。因此,生态文学不可避免地具有人类学、生态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多视角的思维的渗透。其三,是生态文学中的矛盾冲突属多种视角、多元文化对待自然之矛盾冲突。人类面对自然的利益观、生存观,最终还是由文化观所决定的。生态文学所涉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是一种横向极广、纵向极深的关系。其四是杰出的现代绿色作品,皆应是立体视角和多元文化的产物。迪拉德在《汀克溪边的朝圣者》这一杰作中发现了美、思想和精神,进行着梭罗一般的朝圣,认识到自然是多样的:有混乱,有升华,也有毁灭,美丽与恐怖并存,貌似简单中有复杂,人与动植物有着扯不断的联系,人类文化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生态效应性

  生态文学除具有文学的一般效应外,还具有生态效应。这主要体现在:帮助人们建立和强化生态思维,打破有悖于生态思维的定式,提高和强化绿色意识。认识到“荒野才能保护这个世界”。生态文学能教会人们如何明智地生活,通过生态文学的潜移默化,在人们的思想上建立一种抵御物质文明侵犯的绿色缓冲区,乃至抗争地;帮助人们更好地提高欣赏自然的美学自觉性,建立和增强绿色审美意识,懂得自然的美学价值,钟情大自然;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净化和静化价值。确实,这世界上尚存一些较为纯净的自然,对于现代人,可以纯洁争斗不休的心灵,静化躁动不安的心绪,缓和难解难分的矛盾,淡化物欲,简化生活,使人活得更纯粹;帮助人类不断地校正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行动,保护自然,与自然“共存共荣”。

  永恒性

  美国文学评论家约翰·A·默里在《自然文学丛书》的前言中写道:“自从1970年第一个地球日以来,一个鲜为人知的散文体——自然文学日益稳定地发展并渐得人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一流作家,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群。到1992年,可以说,它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主要流派。”还有美国文学评论家认为自然文学是“最令人激动的领域”。生态文学在全世界的发展,将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只要自然与人类存在一天,生态问题就必然会如同爱情一样,成为文学的永恒话题。事实上,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必将出现许多新的课题,产生许多新的矛盾,这些,皆可作为生态文学创作发展的“新生活”。此外,随着人类所掌握知识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人类必将更加深刻地反思和体悟自然与人的关系。所有这一切,皆为生态文学走向永恒,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生态文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详细】

南宁投40亿元打造生态文化共享特色园博会

  由国家住建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南宁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住建局等联合承办的【详细】

云南:普洱澜沧森林公园变身为国家级

日前,普洱市澜沧县森林公园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专家组评审,正式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详细】

重庆新增5个全国生态文化村

19日,记者从重庆市林业局获悉,重庆市九龙坡区金凤镇九凤村、开县满月乡马营村、梁平县新盛镇银新村等5个行政村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至此,重庆市全国生态文化村达到19个,位居全国前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