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朱兵 FLA梵瑞国际执行董事、设计总监
FLA梵瑞国际的设计总监朱兵,是一位拥有15年设计经验的全能型建筑师。面对浮躁与虚荣的中国建筑行业市场,朱兵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学习、满怀热情地创作,以实践洞悉着不同城市的建筑灵魂。近日,我们的专题栏目恰赶上不久前刚刚结束欧洲考察之行的他,对于“城市建筑文化”这个主题,朱兵无疑是行业中最有发言权的建筑师之一。
《建筑中国周刊》:一个时代一种建筑,您如何看待和总结这个时代的建筑文化特色?
朱兵:这个命题非常大,很难用“总结”这两个字。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里,中国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出色的建筑师,在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西方文化的吸收方面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十多年前,在中国还是一提到“传承”就想到大屋顶,于是杭州火车站搞了个大坡顶,北京西站像个大城墙。而中国的房地产项目很多是抄一些欧洲古典的符号,有很强的崇洋文化现象。后来就有一些西方的建筑师纷纷到中国来淘金。我们姑且不论这些西方建筑师的作品是否好坏,但他们在建筑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的确强烈震撼了国人的视野,也迫使中国的建筑师在传承和创新方面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最近这些年我们有不少好的作品问世,比如说刚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王澍,在运用传统建筑材料并创造出诗意的建筑空间方面,可以说为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做了很好的阐述。一些建筑师在形式、空间、光线和材料的组织方面独具匠心,做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例如大舍在嘉定做的幼儿园。
从大规模的房地产项目看,万科、绿城等开发商已经逐渐重视起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创新,万科第五园应该算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但是,大量肤浅的产品还是充斥着我们的周围,这有待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曾经有个报道,青岛批准了某个标志性建筑方案,造型和法国的德方斯巨门很像,很明显低劣的抄袭。可见政府在这方面的观念也比较肤浅。所以说我们这个时代在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已经有一些好的成果,但整体环境在这方面还是很不够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建筑中国周刊》:为了历史文化传承,老的建筑要保留;为了经济增长需求,新的建筑要盖起。但用地只有这么多,我们要如何才能权衡好这之间的矛盾?
朱兵:应该说在大多数的城市里,纯粹为了历史传承而需要保留的建筑其实并不多,不会对城市用地造成很大影响。现在很多问题是被拆除或即将拆除老建筑本身也是相对新的建筑,很多才盖了不到十年。因为房地产地皮价格的上涨,于是敲掉重新建成一个更高容积率的建筑。我在外地看见过一个高校,政府在城郊划了三千亩把它从城里搬过去。因为土地置换出来搞房地产,政府收益会更高,但很多还很新的教学楼就拆掉了。类似的事情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在上演。开发商要挣钱,政府要城市建设,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于是大规模的破坏旧建筑,破坏原有的城市肌理,然后打造一个个新城。
客观地说,中国这些年的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和中国房地产的快速发展还是密不可分的。但这是一种严重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而且是建立在了对传统的无视的基础上。新的大道建成了,两边是光彩照人的摩天大楼。但是我们的传统生活空间正在消失,很多社会形态和结构遭到破坏,新的社会结构尚未建立完备。所以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和老人有些迷茫,找不到自己在城市中的安全感和在社会中的定位,这个和我们过快的城市发展很有关系。
《建筑中国周刊》:前面谈的是用地矛盾,另外一种矛盾在于设计机构。现在往往一些重要建筑都是由相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资事务所主导,国内机构负责施工,您怎么看待这种搭配?
朱兵:这个是一个过程。客观的说,中国建筑师的整体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师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因此,有一些重要建筑出现了由外资事务所主导的局面,我觉得是正常现象。国外的设计市场相对成熟,创意能力强于国内,所以合理采用优秀设计方案会提高国内的建筑水准。国内的机构也有一个配合中学习的过程,有利于自生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即使在发达国家,国外建筑师通过国际竞赛或其他方式获得项目也是很多的。密特朗还专门请美国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改造卢浮宫呢。
实际上我们的一些优秀建筑师最近几年也开始在本土外崭露头角。如马岩松就通过国际竞标拿到了加拿大的梦露大厦项目。而朱锫接到古根海姆基金会的邀请参加阿布扎比古根海姆艺术馆的设计。所以说现在出现一些国外事务所主导项目的设计我认为很正常,而且对国内很多建筑师来说也的确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要我们进步了,我们一样可以把好的作品带到国外去。
《建筑中国周刊》:您认为我国哪座城市在传承历史这方面做得最好、最值得学习呢,您个人最喜爱哪座城市?
朱兵:国内的城市我去过很多,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城市以前对历史传承这方面做得不太好,和西方国家差距比较大。在西方很多国家,新建筑能够很好地尊重传统的城市肌理和周围环境,而不是过分的张扬和冲突。这是个文化观念问题,得逐步提升城市公民的素养,这里其实还包括我们政府在这方面的素质。
如果说相对做得比较好的城市,我觉得应该还是上海。城市的传承不是把建筑原封不动,而是需要有新的生活方式去注入新的活力,否则就变成了不能使用的历史文物了。这方面上海真的做得不错,而且走在中国的前面。我们的新天地和八号桥都改造得很成功。外滩经过这么多年改造,最近又把亚洲第一湾给拆了,老码头做了改建,总的来说是一次比一次好。
《建筑中国周刊》:可否结合一个FLA的项目案例向大家介绍一下,FLA是如何将传统融入现代建筑中的?
朱兵:我们最近有两个项目,一个是在苏南城市郊区的休闲会所,设计做成新中式的风格,比较强调中式庭院空间的意境。我们借用中国古代园林空间的对景和借景、藏与露等手法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和推敲,营造出宁静雅致的休闲空间,希望体现中国文人骨子里的味道,让传统文化的韵味在现代建筑中再生。
另外一个是上海的旧厂区改造项目,甲方要求建成休闲美食文化广场。我们提炼上海传统的商业街道的城市肌理,加以整合。建筑以两三层的为主,小体量曲折布置,形成一些曲折的步行商业街,就有点像老镇的街巷,建筑形体也试图体现传统建筑的文化特点,包括外墙材质和某些建筑符号的运用。我们努力在文化传承和建筑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新中有旧,旧中有新,让传统和旧的建筑焕发新的光彩,融入现代生活,使之更有生命力。
《建筑中国周刊》:彰显城市个性与魅力是我们当下共同面临的课题,可否请您大胆预测一下十年后我国的大城市会是什么样的风貌?
朱兵:我们的大城市目前严重缺乏个性。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学术交流,一位规划的教授把几张城市照片投影,然后询问大家哪张照片在哪个城市,大家费了很长时间也没能确认出来。这说明我们中国的城市特色已经严重消失。所以你刚才说彰显城市个性与魅力是我们当下共同面临的课题,这的确非常对。很难预测十年后中国大城市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是现在不仅是学术界,政府也很关心城市特色,因为这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个方面。
相信将来中国的城市会不断挖掘自己的城市历史和文化内涵,提升自己的城市魅力。另外,对中国来说,鉴于中国目前的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集约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这方面大家都在努力探索。相信未来的中国城市会更舒适更生态,更富有城市的独特魅力,就像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一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编辑:zhangh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
地方品质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至关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