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玮:城市规划治本 交通工程治标
举个例子,东京的公共交通很方便,地下一层地铁,空中一层国铁,地面还有一层普通公共交通,(机动车有空中的快速路和地面道路的服务)这样形成了一个方便的、有层次感、功能有所不同的、有快速的服务和方便的服务的体系。所以在东京,上下班坐公共交通的比例占70%,相当高,而且交通并不拥挤,其方便的程度到了两条轨道线最近的距离仅有160米,我们北京就做不到,如果能提供160米甚至250米间距这种公共交通的服务,大家就会觉得很方便。杭州市原来的交通不方便,公交线路在主干路上走,老百姓感觉不方便,都骑自行车,公共交通乘客量不大,亏本。后来他们把公共交通开到次干路上、开到支路上、开到小区门口,结果大量的杭州市民把自行车扔了,坐公共汽车走了,道路上的自行车交通量小了,公共汽车赚钱了,这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经验。
我们中国的城市交通机动化伴随着大量的非机动交通自行车的存在,欧美国家在机动车发展的过程当中伴随的是非机动车的消逝,在他们的城市道路上就比较单纯,而中国就比较复杂,人流量多自行车辆多,所以对机动车交通的通行影响比较大,而且安全隐患比较大。如果公共交通提供了很方便的服务,大家都坐公交,自行车的数量就会大大减少,行人的数量也会大大减少,再加上低票价的制度,加上公交服务水平的提高,准点率提高,拥挤程度大大下降,就可以使道路上的人流量、车流量大大减少,转移到公共汽车里面来,然后再搞一些换乘枢纽,把普通线路和快速线路很好地联系,形成一个好的换乘关系,这样城市里会形成一个以换乘枢纽为中心、以公交快线为骨干、以普通公交线路为基础的配合良好的系统,既可以满足居民快速的公共交通的服务的要求,又可以达到市民比较满意的方便的要求,这就是现代化的公共交通系统。不能认为地铁线修了以后就不需要普通公共交通了,这是错误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要促使城市道路系统的现代化,道路系统的现代化实际上有三点:
一是城市道路要功能分工。疏通性道路解决城市疏通交通问题,服务性道路解决为城市用地问题,同样是一个快速的服务要求和一个方便的服务要求。
二是城市道路的现代化还包括道路网结构和衔接关系比较顺畅。现在有些人提出城市中支路很少,要修很多支路,如果说一条交通性比较强的道路与很多支路相交,一会一个路口这条路还能畅通吗?所以支路是到处布置,也不能穿过主干路的,这就是一种衔接关系。快速路本来是一种封闭的机动车专用路,非要有很多路接上去这条路还能快速吗?再加上快速路两旁有很多非机动车交通和慢车交通,这条快速路还是快不了。二环路和三环路都是这样,快速路应该是组团间布置的一种纯粹通行机动车,不受任何干扰的城市道路,通过立交与其他常速道路相联系。
三是道路和道路两旁用地的关系要协调。明明是一条疏通性的道路两旁放了很多电影院、商场、大量的居住用地,很多人、车往里面跑,道路就通畅不了。现在很多城市强调商业经济的发展,每条道路两侧都在搞商业,搞娱乐文化商业设施,结果每条道路都通畅不了,城市道路处于一种效率非常低的半瘫痪状态。所以,城市疏通性道路的两侧,要么绿化隔离什么车都不要进来,要么在保证快速通道的情况下,两旁提供一些为用地有限的服务,就是说道路的组合要中间是快速车道,两旁是慢车道,实际上就相当于现在二环路这样一种断面形式,但是绝不是两旁土地高强度使用的状况。如果不做到这一点,道路系统不现代化,不能满足现代机动交通发展的需要,仍然会一团糟。
我们讲了两个现代化,一个是公共交通的现代化一个是道路系统的现代化。还有第三个现代化;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城市交通管理现代化在理念上也要变革。我们的交通管理部门要保证交通秩序良好,要保证交通安全,这都是对的,但是交通管理最根本的原因是提高整个路网的交通效率,那就必须按照交通规律去做事情,同时使交通安全和秩序良好。如果是只考虑交通秩序、交通安全的话,路上没车的秩序最好、交通最安全。客观事实道路上就是要有很多的交通,而且还是在不断的增加,我们怎么样来解决交通问题、来分散交通、引导交通到别的地方去,比如说将公共交通转移到地下去,为小汽车布置快速畅通的道路,普通道路的交通压力就会大大下降。
另外,每个交叉口的效率决定了整个路网的效率,交叉口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红绿灯的灯制。在英国由于没有非机动车,红绿灯周期是一分钟,意味着红灯的时间最多半分钟,平均红灯时间是15秒,车开过来了平均等15秒就可以走了,或者说排队就平均排15秒的队,然后绿灯开了就可以过去了,等候时间短了,能耗消耗就少,废气排放少了,污染就少了。我们城市过去单向位红绿灯的周期大概是两分钟,等红灯的时间大约是一分钟,平均等候时间是30秒,无论是等红灯的时间还是排队的时间都是英国的两倍,污染也是两倍,能耗也是两倍。我们现在多向位红绿灯周期是四分钟,意味着有三分钟是红灯,三分钟平均等候时间是90秒,排队也是90秒,是英国的6倍,简单的一个算术就能算出来,四分钟一个周期灯制的车辆延误、耗能、污染是英国的六分之一,这样会加剧交叉口的拥挤状况,在路网上形成更多的拥堵点,造成整个路网的效率下降。有人认为解决红绿灯问题只要多放几个车道就可以了,那么四分钟可以多放几个车道,两分钟也可以多放几个车道,所以多放几个车道同灯制没关系,不是多放了几个车道效率就提高了,不是这样的情况,当然如果有交通民警指挥,效率会提高。所以,城市交通管理也需要现代化。搞好科学的交通管理,还有一种方法,在每个交叉口前放一些感应的仪器,来一个车就知道来一个车,来两个车就知道来两个车,来多少车频率多少,交通量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红绿灯就可以调配最好的配时方案。当然,这都是一种理论性的东西,做起来要费很多劲,而且交叉口是四个方向的,四个方向都要同时满足就很困难,就要判断哪个是主要道路、哪个是次要道路,哪边来的车多一点,哪边来的车少一点,两边都来的时候怎么样使效率更高一点,这就很复杂,所以讲交通智能化管理,方向是好的,做起来太难了。
有人说城市中要搞公交交通走廊,就是把很多公共交通集中到一条路上,那其它道路上就没有公共汽车了,就不方便了。公共交通有个“公交线网密度”问题,线网密度大了大家坐车方便,线网密度小了大家坐车不方便。如果一条道路上集中了过多的公交线路,过多公共汽车进进出出,占用道路面积也大,对道路交通的影响非常大。所以那一年中央电视台播了一个公共交通拥挤的节目,就是这个问题,后来没有能解决,实际上有办法解决,第一个我们现在公共交通这种运营体制要改,公共交通线路网要由城市规划决定,不是我这公司想开什么线就开什么线,同样一条线路好几家公司都开就不对了,对道路交通影响非常大。然后就是线网密度分配的问题,每条道路上不能超过多少条公共交通线路,每隔一段道路都有公共交通的服务,这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能说通的。归根结底还是城市规划,所以城市规划是治本,交通工程方法是治标,标本要兼治,但是要以治本为主,就是说从科学的角度来对待规划问题,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就能取到一个好的效果。
现在北京大搞BRT,什么叫BRT?在美国在为了解决城市郊区化以后郊区分散建设的问题提出了一个TOD模式,通过开设轨道公交线路,建设有吸引力的服务性集中社区,以改变分散建设和低土地使用效率的状况。在美国也只是在大城市的郊区进行了试验,并没在中心城区运用。TOD模式是一种轴向的交通模式带动轴向的土地使用的一种模式,而我们在中心城是双向的交通模式,双向的土地使用,从理论上来说就与TOD模式的概念不同。在巴西城市库里蒂巴,城市沿五条放射轴发展,在发展轴上布置了按地铁模式管理的公共汽车Matro-bus(就是现在所说的BRT),其两侧是高强度的土地使用,再外侧是其他机动车主路,可以看出,其土地使用模式和交通使用是一致的,把公共汽车和其它的车分开,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互不影响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中国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双向土地使用和交通都很强,没法解决两个方向谁优先的问题,如果再把BRT和其它的车辆都放在一条道路上就会互相干扰,交通通行规律改变了,就容易造成道路通行效率的下降。如果是在旧城区里,道路本来很窄,再给BRT专用道,就是人为的把道路的空间给压缩了,那就会非常拥挤,就会出问题。像杭州老百姓就坚决要求把贯穿旧城的B2线路取消。北京的道路还宽一点,已建设的B1、B2、 B3线是从旧城边的永定门、朝阳门和安定门向外放射的线路,比杭州的B2线合理一些。但是BRT存在着很多问题:从道路使用效率上,可以明显地观察到,BRT专用道上空荡荡的没车,两旁车道挤的要命,实际上是BRT对道路资源使用的效率降低,为什么形成这样的情况呢,我们红绿灯是四分钟一个周期,所以BRT线路也是四分钟一班车,那就是说红绿灯之间整个车道上只会有一辆车在通行,如果两辆车通行就成串车了。从目前客运量上说,BRT四分钟一班车,一个小时只有十五班车,一班车以二百人计,十五班只有三千人,每小时为三千人的运量,而普通公共汽车由于一分钟一班车、两分钟一班车,可以达到每小时五千到八千的运量。从运行速度上说,北京的BRT平均为每小时二十二公里左右,东西长安街的公交车速度可以超过二十公里,如果大站快车可以达到三十公里,走快速路的直达车可以达到五十公里,BRT的优势并不明显。有人说BRT的造价低,是地铁造价的十分之一,是轻轨造价的四分之一,但是地铁和轻轨把道路上的客流量拿到专用通道上,解放了道路的生产力,是值得的,而BRT的造价是普通公共交通线路的十倍(BRT线路一个车站一百万,一个普通公共交通车站两三万,贵了三十倍到五十倍,一辆汽车二百万到三百多万,普通公共汽车三十万到六十万),也就是说建一条BRT可以建十条普通公交线路,两条普通公交线路就超过BRT的运量,如果把十条公共交通线路分散到城市当中,让大家都能更方便的乘坐公共汽车的话,不是更能体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精神了吗?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修这种不经济的公共交通线路呢?
很多搞交通的人都在说:我们的交通设施的建设赶不上交通的发展。我可以告诉他永远赶不上,为什么永远赶不上,如果你用一种非常僵硬的思想去考虑,永远也赶不上。马克思主义有一句著名的名言,叫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这就是非常科学的东西,我可以给你看一张照片,是在工业革命不久西方城市的交通状况,比现在拥挤多了。为什么?交通工具很落后,大量的农民进城以后在一个非常拥挤的环境里进行生产和居住。城市的发展要求城市的道路系统要不断变革,交通工具要不断变革,居住的布局、工业的布局要不断变革,这些都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只有变革了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不但适应城市的发展,还能促进城市更快、更好地发展,这就是革命。革命不是说把谁推翻了我来当官叫革命,而这种变革要往好的方面变革。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要进城,这条道路堵得要命,那条道路很松,我肯定走这松的道路,这就是一种选择性。比如说在原来一个非常堵得地方住,在那里工作我忍受不了了,我就会选择到一个比较松快的地方去工作、去居住;我在这个城市我生活不下去了、我就会到别的城市去生活。所以,城市绝对不是无限制的发展,城市交通也不是无限制的发展,必然到了一定的程度要么变革、要命停滞。城市发展的曲线是由开始的低速,然后是一个快速的发展,然后趋于平衡,平衡到一定程度甚至要往下去,这样一个发展规律。要一直发展下去,那只有建立体城市了,在北京盖一千层的大楼,上面工作的、居住的、服务的什么都有,就在这楼里生活就可以了,交通也缓解了,但是这样的城市不是宜居的,人们也不会愿意生存在这样的城市中。
所以,不要把城市交通的发展当作洪水猛兽,而要看到城市交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社会繁荣的一种表现,包括小汽车的增加是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问题就是我们要正视它、面对它,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才是科学的态度,而不是整天在那发牢骚。
都市世界网:现在城市规划过程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您如何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待中国的城市化的问题?
文教授:城市不能搞非常大。当初面对北京城市的发展有过这个讨论,有些人认为北京是应该控制,有些人认为不应该控制,不应该控制的原因是“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你不能不让别人来北京”。但是,北京虽然是全国人民的北京,但北京就这么大,能够把13亿人都放到北京来吗,北京对13亿人有一个领导的功能和有一个服务的功能,同样13亿人也要为北京服务,人在全国的分布有一个客观规律和客观的需求,北京的人口规模应该从北京的资源来考虑,包括我也是从外地来的,如果需要你在这工作,你可以在这工作,如果不需要你在这工作,你和别人竞争,把别人挤走也可以,但是如果不需要你在这里工作,你来了又不能把别人挤走,你在这吃啊喝的,增加城市的负担,你来干什么?人多了交通就多了,城市拥挤了,住房需要就多了,房价就往上涨了,不但房价往上涨,物价也往上涨,你们愿意生活在一个非常昂贵又不方便的城市吗?
法国巴黎住在市中心的老百姓可能一间房子就够了,有个小厕所,有个小厨房,楼里有个小电梯,只能装两个人。他们认为这个生活条件够了,能忍受就住在中心城里,忍受不了的、钱多一点的就去城外住了,自己盖个别墅,这就解决问题了。为什么有人要住在城里,因为上班在这,这在有一份好工作舍不得离开,另外在城里坐地铁坐公交都很方便,工资也不低,就是工资低点,在这方便,也愿意住在这里。实际上有很多非常复杂的关系在里面。
比如说公共服务设施的问题,什么地方缺幼儿园了,什么地方缺好的幼儿园了,什么地方缺学校了,什么地方缺好的学校了,这不是城市规划问题,城市规划安排的小学和幼儿园都是包含在居住用地里的。一个居住小区必须要布置有若干个幼儿园和至少一所小学,一个居住区至少布置一所到两所中学,这些设施都是在城市规划当中就安排好的,但是建不建,城市规划没有权利管,城市规划只是画蓝图,对建设进行规划管理。具体建设安排是其他部门管,不是城市规划管。你就是建了学校、建了幼儿园,教师从哪来是教育局的事。这个学校里老师差,教学质量差,学生不愿意来;那个学校有好多有名教师,人家都愿意去,所以就在这些学校的门口堆着好多汽车,接送孩子上下学,对城市交通造成影响。所以,从城市规划的观点来看,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应该是就近上学,最大的好处就是安全,上学不需要穿过马路,也不会因为孩子上学形成一个拥堵点。教育部门有责任把幼儿园、小学的水平提高。比如说在一个范围里有若干个小学,其中一个小学教学水平非常好,那么这个小学就应负责带动周围学校的教学水平提高,提高不了就惩罚,明确告诉家长,每个学校都有高级教师,水平是相同的,这样就不会来回跑了,开着车从南城到北城来上学。再说商业。城市规划当中商业服务设施是分等级的,小区级的商业、居住区的商业、组团级的商业、市级的商业服务设施,具体应该由商业部门来配置商业网点,什么地方要放书店、什么地方放电影院、什么地方放超市、什么地方放百货公司等等。商业部门如此,卫生部门、文化部门等等也是如此,各行业的安排要符合城市规划的总体安排,不是说城市规划做完了他们就没事了,他们还他们本身行业的规划,这些方面如果出问题就是他们具体部门的问题,而不是城市规划的问题了。
编辑:royal
相关阅读
辽宁沈阳:世界最大泵道公园开园
沈阳国际泵道公园总投资约1亿元,总占地面积4.58万平方米,其中核心泵道场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共设置平地练习区、入门波浪道、小型初级道、大型初级道、标准泵道、腾跃道、自由式场地、碗池共9个赛道【详细】
京城最大绿肺温榆河公园18条道路“瘦身曲化”
在京城最大“绿肺”——温榆河公园,18条市政道路眼下正开展设计建设。近日,由北京城市规划院、园林古建院、市水利设计院、弘都院、林业大学等专业团队组建的规划技术工作营,已经完成了【详细】
《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施行
《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今年5月1日起施行。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制定实施的有关情况,提出将扎实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全力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详细】
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女生留学归来后当厨师
有人问小迪,985毕业做厨师不会感觉亏了吗?小迪说“标签也许可以带给人暂时的光环,但它不该定义你。”小迪说她喜欢做料理,因为看到吃了自己做的食物感到幸福的食客会觉得很幸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