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徐文辉:绿道规划的中国之道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绿道"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代城市规划政策下的广泛实践;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绿道作为城市文明和道德发展的重要推进者,在超越其自身地域范围、更加宏观的层面上接受着重重考验。
本期话题,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专访国内绿道系统研究专家、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徐文辉教授,共同探讨"绿道之道"。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徐文辉
人物介绍
徐文辉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园林规划设计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浙江农林大学城乡园林规划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城乡园林系统性规划研究以及乡村绿道(ruralgreenway)发展模式的创建规划研究,主要科研实践工作为:城乡园林、城市绿地系统、旅游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规划设计。承担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园林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大众行为与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教学工作。
绿道的本质内涵是反割裂、反破碎
中国风景园林网:您有着非常丰富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经验,在如此多的项目规划经验中,您怎么看待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空间中具体功能和意义?
徐文辉:城市绿地系统在我们城市中主要是解决如何合理的、科学的安排城市各类绿地。近几年,城市绿地系统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意识到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系统中的战略地位。从功能上来说,首先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包括净化水体,吸附粉尘等减少城市污染;其次对提升城市景观形象,城市绿地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例如各个城市的景观大道、中心广场、综合公园、标志物、滨河绿地等都是构成城市景观重要名片,许多绿地景观记载着历史痕迹,对提高市民的生活情趣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在城市绿地系统构成中,公园绿地是五大类绿地中的主角,公园绿地反映了当地社会福利水平,对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有着现实意义。
中国风景园林网:也就是从认识上也应有所提高,比如过去大家可能说起"绿地"就想到了一块草地?
徐文辉:实际上,研究范围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绿地概念。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较大尺度分析城市所在区域的生态景观格局,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的生物空间存在的意义,因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绿色开放空间规划,拓展了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范围。对比现有的有关国家规划标准和编制依据,在绿地系统规划中,有必要增加生物空间或生物栖息地规划,来进一步实现绿地系统规划在景观生态层面上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风景园林网:您对于"绿道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能否介绍一下您的理论思想?
徐文辉:我在2010年7月结合国内实际,和自己8年的科学研究和硕士论文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关于绿道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专著。在这本专著中首次提出了乡村绿道的概念,这是在研究欧美绿道规划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因此在某些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也是绿道规划设计理论在国内的发展。绿道的本质内涵是反割裂、反破碎,在区域尺度上,对连接破碎自然景观有重要作用;在市域尺度上,附属于道路、铁路、市政设施的绿道建设还可以弥补城市集中性绿地的不足,在场所层次,他又为人类的游憩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
中国风景园林网:绿道理论由西方传入中国,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如何在中国体现它的先进性和价值特征?
徐文辉:绿道在欧美国家已经有30多年发展历史了,经过多年的实践深入,各个国家都深刻意识到绿道规划关系到国家的百年大计。针对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实施绿道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体现在防止野生地割裂、保护水资源、保护遗产廊道、提供游憩机会等;当前可以结合我国的高速公路、道路等线状绿地空间,实施绿道规划建设,对提升各类绿带的生态价值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深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施乡村游憩型、生态型、乡土文化型、产业型等绿道建设对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和协调发展,以及把乡村的生态环境和城市的人造自然景观进行有机连接,保护城乡区域内生态安全格局也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风景园林网:对于"绿道"这一概念,我们能较容易地理解"绿",那么"道"又该如何理解?它应该有哪些构成部分?
徐文辉:对于"绿道"这一概念,不管是许多政府部门的负责人,还是一些园林规划设计师,都容易理解成道路绿化、滨河绿化等线状绿地,对于目前已建的这些线状绿,更多是小尺度,小范围单一的绿化、美化层面,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道。真正意义上的绿道,它是依托于植物、河流、山川等一些自然元素所组成的具有景观生态意义或游憩价值的有机连接,因此一般绿道都有3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绿道建设一头;第二部分是连接形式,如结合道路、山脊、滨河等,这种连接形式,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第三部分是绿道主题内容,就象绿道的分类,生态型绿道,游憩型绿道。还有一些文化型绿道。
规划是对土地使用性质对确定,设计是土地性质的形态表现
中国风景园林网:面对城市环境差、绿色开放空间少、河流水域污染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展绿道规划呢?这种规划有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徐文辉:当前我国城市林业的三网建设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即水网、路网、林网,结合三网建设绿道既有一定的基础,也是在城市中实施绿道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当然各个城市三网的比例是不一样的,浙江等东部地区水网偏多一些,河南等中部平原地带路网会多一些,山区地带则是林网会多一些,但都具备了建设绿道的一定绿化条件,如路网的两侧林带,结合地域指示物种特点,进行林网改造;水网地带则要改变"水利化建设"趋势,"截弯取直,垂直式驳岸"做法都是和绿道理论技术相违背的,要恢复河流河道的自然形态;林网主要是发挥生物的廊道作用,以改造林相为主,加强切割地段的有机连接等为主。当然在实施这样的理念规划,会有一些冲突和矛盾,这与政府相关部门、民众、开发商关于绿道规划建设的意识有密切关系,同时我国还缺乏一些关于绿道规划建设的法律法规,以及受制于绿道规划技术的不成熟,有待研发。
中国风景园林网:当前中国的城市公园设计中,似乎比较强调"设计",而规划则相对谈得少一些。您怎么看待"规划"与"设计"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徐文辉:广义上来说,规划与设计是不可分的,规划中有设计的成分,设计中也有规划的成分。我们广义上说的景观设计,包括很多规划内容,在设计中布局与布置本来就有规划的含义,所以强调规划或强调设计都是不对的。从狭义层面上说,规划和设计中属于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规划本质内涵对土地使用性质确定,设计则是土地性质的形态表现,是实现这种性质的具体技术和措施,所以有的园林专家说,规划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结合社会或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土地的使用作出计划安排,作出开发与保护的科学计划;而设计是根据计划对各类空间进行形态营造,是"无中生有"。
中国风景园林网:当您着手去做一个公园的规划项目,您首要考虑的关键点会是哪些?也可以结合您的重要规划作品案例说明一下这个思考的过程。
徐文辉:这是一种习惯,当然,不同的设计师有不同的思维习惯。对于我个人来说,首先分析公园所在地与周边用地的关系,从周边用地关系中往往可以找到公园规划的切入点,包括公园的出入口、服务对象、布局形式、甚至公园的景观表现风格,以追求公园用地与周边用地的"无缝焊接"。其次,重点考虑红线范围内内容和设施的时空布局,近几年完成的一个江南名镇的公园规划项目,较好的反映了我的规划思路,该公园位于该镇工业区内,四周与城市干道连接,因此,公园入口的选择,结合了城市干道人流方向进行有机安排。在公园内容上,以体现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为主;在风格上,体现具有现代园林简洁明快、色彩变化丰富的特征;在内涵寓意上,体现了工业区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精神面貌,从而较快地获得业主单位对方案的认可和论证的通过。
西方国家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公众意识,"长官意识"现象在国外很少发生
中国风景园林网:说到城市公园,目前在您看来,中国城市对公园的规划设计理念同西方相比,是否存在差距?如果有,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文辉:当前来说,我国大型研究机构的规划设计理论同西方国家相比,没有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西方。某些方面的超越,得益于中国传统的造园理论,如空间营造。所谓的差距,就是国外利用各类先进科学技术用于规划设计实践中,如生态技术。其次,西方国家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公众意识,国内的"长官意识"现象在国外很少发生。第三,在我国,同样的一块山地,可以是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也可以是旅游度假区,他们分别有自己的规范或标准,较易引起混乱和矛盾,而在国外,这些都叫做国家公园。第四,"长官意识"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设计行业缺乏理念的创新。第五,好的设计往往缺少优质的施工单位,使很多优秀的设计理念在国内无法通过技术工程手段得到实现,施工单位缺乏懂技术的管理人才,这造成了很多工程的粗质滥造。
中国风景园林网:在教学中,您是如何将自己的理论应用在您指导的设计课程中的呢?您认为这对于在毕业后即将进入专业领域工作的学生们的重要指导意义在于何处?
徐文辉:园林专业是一门应用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出的园林人才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人文艺术功底,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上园林设计课一般不能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年教学经历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互动小组式"的学习方法有着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互动小组是将一个班分为若干小组、师生互动、组组互动、组内互动,相互促进、互相学习。,这样做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发挥每个同学的优点,促进同学间相互学习及沟通交流的能力。同一问题在不同组之间会有不同观点,这促进了组与组之间的相互竞争与相互学习。
(2)通过不同专题让教师明晰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程度,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学生喜欢经验丰富,参加过各类规划设计案例的专业老师,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近几年来一直重视年轻老师的社会实践规划设计工作,对提升老师的专业素质,使课堂生动、活泼、形象,提高了专业的教学效果,试想一个不懂规划设计的老师如何能上好设计课呢?
(3)有益于学生理解本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设计不是简单的"1+1=2",答案具有唯一性,它只有更合理,更科学,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对今后就业工作也有较好启发作用。
分析各价值主体的取向,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找到各方的妥协点
中国风景园林网: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科指导教授,您认为一个年轻的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重要能力或品质?
徐文辉:首先,加强风景园林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各类制图软件的应用,植物造景应用,工程材料应用等。
其次,要加强这类专业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现实中,曾经碰到许多很好的作品,但不会表达,在社会上是很吃亏的。我们专业,学科本身要求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一个协调者,在业务上也需要一定的谈判技巧和团队意识。
最后,要重视设计的过程,设计的平面图、效果图、鸟瞰图等是"果",而设计基地的现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资源的评价等构成了"因",某些同学需改变只注重果的表现,而不注重过程。同时重视过程也是一种专业品质的要求。
中国风景园林网: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认为比较成功的公园案例并简单说明?
徐文辉:在我自己看来,在江南历史文化名镇规划一个体现其历史风貌的带状公园是一个相对比较成功的案例,这个城镇带状公园规划使我深刻体会到,设计师是各方矛盾、利益的协调者。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对这条滨河绿带有着自己的建设要求,即重视历史景观方面的表达;滨河绿带的开发商则更多注重商业价值的实现;水利部门更多从防洪要求对驳岸提出建设要求;而广大市民更多的考虑到游憩设施的配设。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着眼点不一样,有一定的矛盾冲突,也是规划设计需要克服的难点,如防洪与生态驳岸;传统风格与现代商业建筑等。在分析各价值主体的取向之后,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找到各方的妥协点显得尤为关键。如结合开发商的需求,把整段划分历史地段和现代地段;结合防洪要求,在河中岸边设置水缸等种植水生植物等,取得各主体的基本认可,使方案顺利通过。
编辑:jade
相关阅读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和实施的战略方法
2013年,绿色基础设施欧洲战略被采用,并明确地涉及到城市空间。在欧盟层面,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已经根植于欧盟生物多样性战略中,因而明确地提到自然保护。在我们的理解中,城市自然保护包括物种和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详细】
健康规划:英国绿色基础设施(GI)规划原则
亲近大自然对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举足轻重。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在英国,积极应用规划手段,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逐渐成为规划机构及各类自然保护团体的【详细】
推进建设弹性城市 解决交通问题要靠规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一论断对我们推进【详细】
湖南永州将再添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今天,从国家林业局传来喜讯,祁阳县创建太白峰国家级森林公园通过评审,这意味着永州将再添一个国家森林公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