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公共空间的非公共性转移

2011-07-13 09:12:04    作者:林选泉     来源:风景园林杂志     浏览次数:

      最近,故宫因为一系列负面消息,成了媒体上的高频词,其中之一就是故宫内的建福宫被曝成了“全球富豪顶级私人会所”。顾名思义,参加者非一般普通大众,这些人据报道说是“拥有尊荣地位的高端人群”,入会需要“十亿资产”。虽然目前公众进入故宫博物馆需要购买门票,但并没有改变其作为公众服务机构的性质,也并不妨碍其具有公共空间的特性。然而“公共空间”怎么就变成了“非公共性”?其实,不仅仅是建福宫,在全国各地的城市或多或少都存在“公共空间的非公共性转移”的现象,实在值得我们警惕。

  比如,身处的上海,例子就有好多。先说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清末民初前,碧波荡漾,鱼虾成群,到了20世纪80-90年代以“黑臭”闻名,自1997年开始政府花巨资开始整治,誓要“还绿于民”。世博前开通了“苏州河水上游览路线”,游客乘座“水上巴士”从“莫干山路码头到丹巴路码头”水上游览,能欣赏到苏州河独有的“九曲十八弯”。从我实际感受来看,整治后环境较先前确实有很大改观,而且水路畅通,但沿岸的著名遗迹,像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造币博物馆、上海啤酒厂、上海灯泡厂、商标火花博物馆(上海火柴厂)等只能掩映在河岸林立的居住区高楼中。原本应为公共空间的滨河沿岸却被许多“商业楼盘”、“单位”和“学校”阻隔,公共空间的“公共”便打了折扣,“还绿于民”还需努力。

  模仿纽约中央公园而建的上海世纪公园,至今还收10元门票不说,公园在特定的区域设置了“高尔夫球场”、“高档酒店”,进入这些“区域”是要有“条件”的。上海另一条有名的“张家浜”滨河绿地(曾获得过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上海科技馆段,破绿建了“逸飞创意街”,本意挺好,可现在一家创意设计公司也没入住,倒是成了“西餐酒吧一条街”……

  “公共空间”还是“公共空间”,只是这个“公共空间”成了针对少数“特权人士”的公共空间,一般大众是不能享受的,要么是因为收入不够,要么是身份不够。

  美国著名风景园林师约翰-O-西蒙兹(John. O. SIMONDS)说 “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人们规划的是一种体验” ,由此看,规划师规划的何止是物质空间,也是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结构,他应该规划出社会的和谐与融合,而非分化。好的公共空间首先必定姓“公”,其次要给置于其间的人们提供不一样的体验,使你愉悦、兴奋、感悟……但是,如果“公共空间”已经“不公共”了,人都无法入内,那么,“体验”又从何说起呢?

编辑:jo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努力提升公共空间意识

  所谓公共空间,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体育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共绿地以及公共图书馆等,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的资源。公共空间意识则是指人们对于公共【详细】

公共空间,触手可及的生活之美

  喜欢一个城市,是需要有理由的。有的人喜欢这个城市的诗意,从望江楼到浣花溪,从万里桥到武侯祠,脚下每走一步,都有诗人吟诵的回响。有的人喜欢这个城市的美食,从春熙路到宽窄巷,从玉林小区到抚琴小区,有格调非凡的精致筵【详细】

北京地下群租房的华变增加公共空间有效供给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启动了城市环境与安全的专项治理工作,为了减少火宅、减少公共安全隐患,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城市地下室、群租房、违规公寓等进行了认真清理。使得社会城市面貌和城市安全得到了极大提高。然而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