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百家言(十)风景的性灵

2011-07-13 11:17:05    作者:弗朗索瓦-朱立安     来源:风景园林     浏览次数:

  山水百家言(十)风景的性灵

  撰文 (法)弗朗索瓦-朱立安

  导读

  吴欣

  弗朗索瓦-朱立安是一位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和汉学家。现任巴黎第七(迪特罗)大学教授,当代思潮研究中心和葛兰言研究中心主任。学术生涯致力于对中国和欧洲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他以其信条“借道中国迂回到希腊”而闻名;提倡不要将中国文化简单地看作西方文化的“他者”,而是将其放在重新思考西方思潮的背景下来讨论。他著书20多本,半数以上已翻成英文,与专栏主题紧密相关的包括:《大象无形,或绘画中的非客体性》(2009),《不可能之裸:中国艺术与西方美学》(2007),《平淡赞:从中国意向和美学出发》(2004),《效用读本:于中西思维之间》(2004),《迂回与到达:中国与希腊的意义策略》(2000),等等。

  本期专栏文章“风景的性灵”选自《大象无形,或绘画中的非客体性》(英文翻译简-玛莉-托德,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9)。在此,朱立安教授通过与西方概念“landscape”的比较来省视中国文化中的风景概念——“山水”——的真谛。文章指出:

  第一,中国的风景概念中的双重动态结构“山水”/“林泉”,与西方概念中对土地的视觉性(land-scape,地景)和领域性的依赖,截然不同。西方风景画注重于特定土地的视图;而中国的山水艺术,不论是绘画还是园林,是关于天地间万物的互动。第二,西方思维将风景客体化为视觉图像和土地属性。中国的山水传统则从不分离主体和客体(或内在自我和外在世界)。因为山水将人与道相连,山水艺术是睿智之途。第三,西方将自然本质化,由科学/技术/宗教出发将自然视为认识/征服/崇拜的对象;中国理念中的“大自然”不是一个超验的个体而是世间万物之一(人、山水、动物、植物、事物、家庭、社会等等同属万物)。第四,西方艺术将风景看作有特定造型的客体。而中国思维中山水的非客体性导致了对艺术形式的理解超越材料和物体。中国艺术家将山水视为有情有气的平等伙伴,不存在被观察的客体和观察的主体之分,而是相关交流。第五,中国的山水观不是基于知识自然而是基于呼吸与共:相信万物的气和世界的流转。美和德在中国的山水观中合一;而西方现代艺术将两者分离,注重于视觉美学。

  那么,如何将这篇文章的论述与中国当代设计相关联呢?很简单,在创作中与山水文化衔接,再定义“形”的概念,考虑人的活动,激活“情”和“气”。

 

编辑:jad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危机四伏的美国国家公园

冰川消退、极端炎热和海洋酸化正在改变美国的风景,遍布全美国的412座国家公园和历史古迹也受到威胁,其中12座公园已被列入濒危名单。除了全球变暖,国家公园还面临资金短缺、游客群体单一等更多的问题,它们能否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中生存下去?【详细】

宁波东钱湖:一湖碧水成就一片美丽风景

东钱湖的黄昏,细碎的阳光洒射在湖岸上,风袭湖面,微波荡漾,听湖水拍岸,看青山含黛,油然生出世外桃源般的意境。【详细】

山东省风景名胜区条例8月1日起施行

自今年8月1日起,存在严重问题整改不力的风景名胜区将被强制退出,风景名胜区内禁止违规建宾馆疗养院等,同时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接纳游客,以防止发生游客人身伤害事故【详细】

美式原乡 极致风景

「北京 · 延庆 · 奥伦达部落」春日温暖的气息随清风而来宁静的小镇焕发出斑斓色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