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到“城市”
人类社会何去何从,建筑师无能为力。但建筑师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利用不断发展的专业理论和科技成果,将人类美好的理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质空间环境,同时解决与行业相关的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必然经历的自然进程,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党中央把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统筹城乡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国家发展战略。
我国己进入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1996年我国城镇化率达30.48%;2009年末城镇人口达6.22亿,城镇化率达46.68%。未来15年,中国城镇化将进入最快发展期,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2%左右,2030年将达到65%左右。
过快的城镇化具有负面影响。2010年中国社科院城市蓝皮书指出:中国的城镇化缺乏质量,特大城市、大城市过度膨胀,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不足,城市品质较低。另外,人均GDP处于1000至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是经济增长容易失调、社会运行容易失序、公民心理容易失衡、城乡发展容易失调、充满重重危机的特殊时期。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对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劳动力素质偏低,建筑文化方向迷茫,许多城市特色消失。作为一个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大国,面临诸多矛盾冲突和严峻挑战。我国只能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紧凑、与新型工业化相互促进的和谐的城镇化道路。
二、中式建筑文化与城市文明正在崛起
纵观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无不与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近代中国经济、科技的长期落后,古老的东方建筑文化没有在世界上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一些学者积极探索“中国风”,但相当部分仍具有猎奇性质,并没有较为深入地了解东方文化的真谛,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东方建筑的本来形象。
城镇化为中国建筑科技文化崛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未来30年,城镇化率将超过70%,城镇人口超10亿。近些年来,中国建筑师在高度开放的建筑市场上与国外建筑师同台竞技,不断走向成熟,东方建筑群星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在世界的东方徐徐升起。21世纪将是中国建筑文化和城市文明在世界崛起的世纪,但眼下形势却并不乐观,存在许多挑战。是抄袭东、西方建筑的“表皮”还是挖掘、传承和发展地域建筑文化内涵;是盲目无序和被动的城镇化还是理性有序、健康和谐的城镇化;是走资源消耗的老路还是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新路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而重大的课题。
(一)文化是城市和建筑之魂
近些年来,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铺天盖地而来,使人眼花缭乱。尽管房子建设了不少,城市规模数倍增长,但“千城一面”、文化缺失、环境恶化的问题日渐突出。一些未经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原有城市的文脉与肌理。一些开发商漠视建筑的文化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肆意破坏城市生态和人文环境,热衷于“怪”、“奇”的建筑外表,不顾其功能价值与文化内涵。于是,一幢幢不讲究功能、不讲究结构、不讲究文化的所谓“标志性”建筑在各地拔地而起。中国的一些城市就这么成了外国建筑师“标新立异”的实验场。然而这些建筑除了视觉震撼外,不会有别的感觉,它们只是没有灵魂的“怪体”。建筑和城市之魂是文化。
建筑和城市如何体现文化的精髓?我们必须强调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现代交通和通讯手段致使多样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现在更艰巨的课题是挖掘文化传统的精髓,找回失落的“魂’。旧城改造不应当是大拆大改,而是“有机更新”。吴良镛院士所作的菊儿胡同改造,形成“类四合院”,既与传统文脉相承,又结合现代功能与技术要求,古朴典雅的建筑与园林交相辉映,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二)建筑师不仅要盖房子,更要塑造城市,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21世纪的建筑师不仅是盖房子,更是建城市,塑造未来的城乡宜居环境。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健康、和谐、安全,让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悦的城市环境。这就要求中国的建筑师要加强规划修养,积极参与规划研究。
近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建筑学的观念也越来越窄了。建筑师的主要业务范围退缩于单幢的建筑设计中,甚至只热衷于对立面的刻意追求。长期以来,传统建筑学与城市研究相割裂,这是严重的萎缩和缺陷,造成建筑专业的单纯与空虚,必将使建筑学的应用与发展受到阻碍。广义建筑学观要求把建筑与城市联系起来观察,建筑师不应仅仅就建筑论建筑,而是通过聚居、地区、文化、科技、经济、艺术、政策法规、业务、教育以至哲学方法论来论建筑,从而将建筑的研究从房屋引向街道,从街道到城镇,最后到更广阔的区域规划。
对城镇住区来说,应将规划建设、新建筑的设计、历史环境的保护、一般建筑的维修与改建、古旧建筑的合理使用、城市和地区的整治、更新与重建以及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等,都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这样才会“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三)提高文化素养,应对市场竞争
面对城镇化的浪潮和不少外来建筑事务所纷纷在中国“抢滩”的现状,中国建筑师如何应对?
外来公司占领了我国从策划、规划到景观、建筑方案等整个设计领域的高端市场;相反,本地公司只是以较低收费去争得市场的低端,靠单一的施工图设计维持基本的经营,使建筑师的创新思维受限,创作能力萎缩,成了“画图机器”。并非中国建筑师无能,而是失之于方向不明、体制制约和不公平竞争。建筑的精神要义在于文化传统。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除列入保护名册的历史名城与历史地段外,可以借题发挥大做文章的城市、地段比比皆是,关键在于如何去发挥创造。建筑师一旦有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就会顿生慧眼。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但有了李、杜题韵,东坡记游,立即光彩照人。
当今到处“欧陆风”盛行,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反映出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中国有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在吸取世界先进技术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对文化多样性进行必要的保护、发掘、提炼、继承和弘扬。弘扬中华文化,并不排斥世界人类文明。“中西之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中西之学是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相得益彰的。中国学者要想对祖国有所作为,对世界建筑文化有所贡献,就必须中西之学两者并进。当今世界,一个成功的建筑师从来就不是拘泥于国际式的现代建筑的樊笼,美国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就是一个证明。美国建筑师在设计这一大厦时显然融合了中国传统塔型的构造,将传统建筑手法与现代材料结合,单纯但不单调,是靠着完美比例关系的层断,挑起观者视线的波澜,让建筑有一种成长运动的感觉。
三、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随着快速城镇化发展,中国建筑师的责任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从狭义的建筑转向城市,转向解决制约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社会矛盾和问题。当前,土地、资源紧缺与发展需求的矛盾,能源危机与能源需求的矛盾,城乡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恶化的矛盾,大城市、小城镇、农村发展不协调与不和谐等问题,都是当代建筑师不可回避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解决城镇化发展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
城镇化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无情地占据了气候条件最好、农耕条件最优越的有限空间。坚守18亿亩“红线”与经济及民生项目“落地”正发生着严重冲突,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除集约利用土地和下决心保护农用地外,还要向地下、空中、海底开发要空间,拓宽开发利用土地的渠道。随着科技进步、“嫦娥奔月”神话的实现,未来海上城市、太空城市、海底城市有朝一日都将成为现实。笔者面对中国人口多、土地少的严峻现实,提出了“零占地社区”、“零占地建筑”的设计理念,并积极研究配套法规,向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提出建议,把发展城乡屋顶玻璃温室高效农业作为国家战略,不计层数、不计容积率,享受土地增减挂奖励政策和节能建筑奖励政策。引导空中农业开发,避免硬走“拆迁”这条“窄胡同”。这一土地开发利用渠道,既必要又可行,符合我国国情。
我国资源稀缺日益加剧。城市这部世界上最庞大的”机器”,正以历史上最快的速度吞食各类资源。中国城镇人口多、资源少,必须下决心节约和储备不可再生资源,发展可再生、可循环的材料和能源。发展经济林、速生林,利用光合作用,建立大地园林系统,逐步恢复和发展中国传统木结构体系,在村镇逐步发展起木结构、钢结构等绿色建筑结构体系和绿色维护体系。
(二)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解决村镇社区面临的热源贫乏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建筑总能耗占比逐年增加,能源紧缺与能源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剧。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热能缺乏就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有广阔的前景。太阳能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应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光电、太阳能空调、太阳能建筑;地源(水源)热泵是解决社区、医院、办公、宾馆、商场等公共场所供暖与空调的有效方式;在社区建设大型沼气池、秸秆气化站可就近为社区提供生活燃料,社区的生活垃圾、树叶进入沼气池,沼渣沼液用于屋顶和庭院高效农业和林业种植,实现社区“循环经济”和垃圾“零排放”;每个县建一座生物质发电厂,既可消除农村柴草堆,解决脏乱差问题,又能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产生清洁能源,增加财政收入,一举多得;还要逐步加大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因地制宜地采用与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先进技术与适宜技术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技术集成。一些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做法与现代技术结合,仍可实现“古为今用”。
(三)控制城市规模极限,防止“大城市综合症”
由于城市发展方式的偏离和城市规模“崇拜症”的流行,导致“大城市综合症”日趋严重。用地规模极度扩张,人口规模迅速增加,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不足,住房价格暴涨,交通拥堵严重,城市环境恶化,城市肌理与特色消失,城市的宜居性降低。我们迫切需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从量的简单增长转向质的提升,提高城市的内涵与品位,科学预测和有效控制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极限,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多中心”而非“同心圆”式的大城市空间布局。实行小城镇优先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严控特大城市规模的城镇发展方针。把城镇发展质量、品位、内涵、特色放在首位,真正建设宜居城市、和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走出一条健康有序、高度文明的中国式的城镇化道路。
编辑:wenweihua
相关阅读
韩国光教 Galleria 百货公司大楼
2020 年 3 月 25 日 – 由 OMA/克里斯·范杜恩(Chris van Duijn)设计的 Galleria 百货公司在首尔南部的新市镇光教正式开幕。 Galleria 光教店位于这新城市发展区的中心,周围被高层住宅包围着,石块般的外形赋予其自然气质,使之成为光教居民生活的一个焦点。【详细】
从建筑看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工作,其意义和影响不言而喻。虽属文化问题,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则遍布于经济社会的诸多领域。建筑文化就是其重要形式之一。建筑和城市规划【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