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园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再认识
——学者纵谈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北京历史名园
话题嘉宾
孟兆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舒 乙: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
赵大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胡德平:全国政协常委
刘秀晨:国务院参事、园林文化专家
张宝章:北京传统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
刘晓明: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北京历史名园,作为历史名城保护的重要对象之一,对于首都城市建设至关重要。在历史名园的保护水平上,北京与世界其他发达城市尚有不小的差距,一批历史遗留问题还长期困扰着这些名园,需要系统梳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近日,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办的“历史名城与历史名园,世界城市与世界名园”的论坛,就历史名园的利用和保护以及在世界城市中的作用等问题展开探讨。本文对论坛专家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挖掘,以飨读者。
一、“山水为命”、“景物因人成胜概”的历史名园,塑造了北京独特的城市风貌与气质
主持人: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中,留下了大量的建筑艺术和园林文化。怎样看待北京历史园林的特色以及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
孟兆祯:兴造业所涵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创作之源都是环境。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天人合一”,主张“以自然为本”,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此前提下发挥“人杰地灵”的影响,见诸于风景园林便是“景物因人成胜概”。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以及800多年的建都史,借山水之地宜开辟了大量的风景名胜区、皇家宫苑和园林寺庙等。北京古今园林多“因水成园”、“顺藤结瓜”,形成了以“三山五园”为骨干的风景园林系统。
舒乙:北京名园虽然是人工的,是人为的,是精心做出来的,但是必须以山水为依托,是摆在自然之中的,是以强烈的中国哲学理念为指导的。这个理念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就是崇尚大自然,就是必须有山有水有树有草有花有飞禽有走兽。
北京的皇家名园是随形的,依地势而起伏,第一要务是一定有山有水,没有山要堆一座山,没有水要挖一池水。而且水的岸是坡形的,没有齐上齐下直立的岸,甚至是伸到水里的土坡,岸边长满芦苇水草,岸上是垂柳。
北京名园立在山水之间,大部分分布在临近西山的西郊,那里有水源,有山,自然环境极佳,从而使北京名园构成了一种新的模式,这个模式既不同于欧美的名园,也不同于江南的名园。它是一种纯新的模式,它的核心是并不模仿自然,而是长在自然之中,从而把中国人的审美天性发挥到了极致。
刘晓明:北京的历史名园体系塑造了北京城市特有的风貌和迷人的气质。北京城中的北海、中山公园、景山、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为城中的重要历史文化活动场所,与内城的历史名园遥相呼应的是外城的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畅春园、圆明园等“三山五园”,它们形成了北京的绿色护心干网,再加上西山寺庙园林就形成一个绿色的网络,从西北维护北京,为北京所在的太行山冲积平原保持水土、减少冲刷、降低气温,同时也提供了赏心悦目的休闲游览场所。加上南有南苑行宫,西有潭柘寺、戒台寺,北有十三陵园林寝宫,以历史名园为骨干形成了从北、西、南三面维护北京城的护心网,也成为保护北京的重要生态屏障。历史名园作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出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由此形成了北京特有的城市布局方式和城市发展的特殊气质,也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所具有的特殊的优势和强大的吸引力。
编辑:gloria
相关阅读
园林中阳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阴影中的草坪
对于花园的道路来说,观赏草可以构成令人喜悦的道路边缘,但是,这样的边缘需要很精心的维护,否则景观也许会不尽如人意。为了边缘草坪的修剪,宽阔的草坪上可以用剪草机来修剪;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用于沿道路两旁的缓坡地形【详细】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6月9日是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文化【详细】
园林水系池岸景观设计
近来,环境景观越来越注重水体,无水不灵;有的房地产公司还提出户户开门临水的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上,水面边岸则是易被忽视且不易设计、施工好的项目。其所占投资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讨。【详细】
中国园林发展脉络与概述
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