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把民生幸福放在首位

2011-11-14 09:43:12         来源:大众日报     浏览次数:

      建国初期,全国范围内的工业化建设急需大量矿物能源和原材料,资源型城市由此而生,并发展迅速。这种“企业城市”的发展模式,先生产后生活,快速形成了生产力,但城市功能单一、生活单一,忽视生态环境和城市整体基础设施配套。

  伴随着城市产业的转型,市民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把民生幸福放在转型首位,成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修复生态

  “现在城市里最贵的房地产不在闹市区,也不在教育、就医方便的地方,而是在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继吃、住、行之后,生态成为城市居民最大的消费。”淄博市发改委主任李树民告诉记者。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传统老工业城市,淄博的产业转型始于“九五”,“十五”开始偏向城市功能转型,而“十一五”期间第一位的转型努力直指城市生态环境修复。

  四宝山是淄博水泥企业最集中的区域,有100多家小矿山开采企业和水泥厂,每天有成百上千辆小拖拉机满载水泥矿石,在漫天尘土中鱼贯而出,附近的居民一年四季门窗紧闭。深受生态恶化之苦的不仅仅是普通百姓:因环境容量严重超载,大项目、好项目根本就不来,好不容易来个客商,急匆匆谈完后捂着鼻子“落荒而逃”——依靠拼资源和能耗、牺牲环境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淄博,幸福指数大大降低。继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淄博又提出建设“生态淄博”的战略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他们以雷霆手段关闭4000多家污染企业之后,又于今年初吹响了企业搬迁“集结号”:到今年底,处于中心城区的新华制药、大成农药、东大化工、民基化工四大化工企业将搬进新建的张店东部化工园区。同时,淄博投资数十亿元对四宝山等重点区域以及孝妇河、淄河、猪龙河等8条主要河流进行了高标准的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大规模推进城乡绿化和城市园林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4%,主要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恢复鱼类生长要求,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生态建设目标日益成为现实,这座城市重新显现出应有的魅力。

  环境也是生产力。修复生态环境不仅保护了自然生产力,而且强化了城市承载力,有效保护了各种现代城市要素的社会生产力。因此,各转型城市无不把修复生态放在重要地位来考虑、来实施。

  莱芜通过生态环境修复,空气质量优良率由以前的每年不足17天达到现在的85%,改善率居全省前列,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重点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率均为100%,95%以上的荒山得到绿化,城乡绿化覆盖率达到33.9%。凭借良好的生态,莱芜正在建设面积2000多亩的雪野生态软件园,让济南的软件工程师们坐在高楼办公室,就能看到窗外的美丽湖景,在青山绿水间触发灵感。济宁在作出城市转型发展战略决定的同时,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维护专项资金投资额逐年递增;2008至2010年投入达11.9亿元。今年9月,济宁接受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检查验收,专家组在结论中这样描述他们眼中的济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常和谐美丽,到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现代化城市。

  解决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证大多数居民有工可做、有业可从成为一个城市稳定兴旺的主要标准,更是检验城市转型成败的最主要标志。”枣庄市发改委副主任梁家和说。

  枣庄产业转型的主战场是煤化工,但新上一个投资100亿元的煤化工项目,只能解决1000人的就业。枣庄对煤化工的投资将达500多亿元,最多只能安排不到6000人就业,而枣庄目前有14万下岗职工,随着一些矿井的陆续关闭,未来还将有20万人需要转岗。为此,枣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以文化旅游为龙头,带动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和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1.3%,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2.6亿元,增长17%,全市商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业完成地税收入17.4亿元,增长29.6%,占全部地税收入的42.1%。

  莱芜把扶持就业创业、增加群众收入摆在首位,大规模开展免费创业就业培训,每年安排17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政府花钱买服务、向群众发放培训券的方式,免费对城乡有培训愿望的人员进行分类培训,目前已培训5.8万人,参训学员80%以上实现了多途径就业创业。

  济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制定实施了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和房地产“五大服务业”振兴规划,突出打好“孔子文化品牌”“运河物流品牌”,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提升,201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57.14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2.56%。

  淄博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物流业、金融业、科技信息业、商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五年来帮助28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同城效应

  城市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保持城市持续发展,除实现产业转型、保障民生外,还得向同城化即全域城市化要动力。    莱芜市委书记于建成认为,全域城市化过程表面上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实质上是经济重新布局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更是突出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功能由生产型向居住型、并逐步向服务型功能转变的过程,是要素资源向城市集聚和向农村扩散的双向流动过程,是实现城市全域现代化的过程,从而使得转型城市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双轮驱动下,带动城市经济能量加快释放。

  莱芜市明确“全域莱芜”的理念,把全市224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统筹考虑,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他们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着力发展“三大产业板块”:在北部,发挥山水生态资源优势,以雪野旅游区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板块;在中西部,发挥姜蒜产业优势,以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重点,加快发展姜蒜加工储运板块;在南部,发挥钢铁产业优势,以服务配套莱钢为重点,加快发展钢铁加工物流板块。目前,“三大产业板块”以占全市48%的面积,集聚了全市80%以上的经济总量。

  枣庄作为组团型城市,新老城区相距较远,人口规模相对都不大,由于人流难以聚集,消费群体难以扩大,造成商业业态无法升级,自然就影响到同城效应的有效发挥,缩短新老城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成为同城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8月1日正式开通的枣台BRT,使得“复活”的运河名城——台儿庄古城与枣庄市中区、京沪高铁枣庄站完成对接,盘活了枣庄的快速交通体系,再加上原有的BRT快速公交线路,将枣庄市各城区有机连接起来,促进了同城化发展。现在从台儿庄前往京沪高铁枣庄站、新城、市中区、薛城区实现BRT一线到达,33公里的路程票价仅两元,运行以来日均客流2万人次。不仅如此,枣庄正在谋划让台儿庄跟相邻的临沂、济宁、徐州互通公交车,让台儿庄成为临沂的台儿庄、济宁的台儿庄、徐州的台儿庄。

  不仅是转型城市,对我省大中型城市来说,同城化刚刚破题,对其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与持续动力,我们无法估计。

 

编辑:hongfe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山东12个县(市)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

  近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对2018年省级园林城市(县城)评价情况的通报》。   根据《山东省城市(县城)园林绿化评价办法》(鲁建城建字〔2017〕18号)要求,我厅组织开展了2018年省级园林城市(县城)评价工作,现【详细】

山东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印发 损害古树重罚

  近日,山东省日前印发《山东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规定,有损害古树名木正常生长行为,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详细】

评论:以“双修”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