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能(图)
一座公共建筑改变一个城市命运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著名的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所设计的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让原本无名的小城中旧城区变成了一道钢筋水泥的人造奇观,从此毕尔巴鄂一夜成名,游客如织,每年到访的游客有400万人次,带动相关收入则占到全市财政收入的20%以上。一座公共建筑改变了城市落后的原貌,改变整个城市人的生活。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一座公共建筑的成功,势必是建筑师、政府和市民三赢的结果,它的意义并不仅仅彰显在建筑美学、工艺上的精妙高卓,更体现在对城市现代化产生的意义,体现在城市市民生活的联系上。
而如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球体的建筑主体周围环绕水池,让建筑本身仿佛水上之城。与此同时,这些水池与周围的绿植区域,平日里吸引了许多游客、市民聚集来此休憩、活动。就建筑设计本身来看,确实是平衡了建筑美学、功能以及公共活动空间。只是在运营后,由于长安街不允许停车,驱车前来往往要从封闭的南门绕往北门入口,原本的水池、绿化区域就阻碍了人们通行,这一定是建筑师在设计时所没有料想到的。也因此,公共空间的营造,是需要全社会的力量。
公共空间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
冯博一
著名策展人、文化艺术评论家。致力于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策划、评论、编辑等工作。撰写有几十万字的论文、评论文章。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谈到“公共空间”的概念时,强调咖啡馆、酒吧的重要意义。在西方,人们往往在咖啡馆、酒吧中谈论政治、社会,进行讨论,从而形成公共舆论,以影响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进程。而在国内,公共空间并不特别发达,同时也不具备哈贝马斯提到的作用。如博物馆、美术馆,用纳税人的资金建立起来,理所应当为大众服务,而在国内,博物馆和美术馆作为公共空间,其功能的不健全在于艺术文化等方面对公众起到的作用非常微不足道。也因此,尽管许多城市都在兴建博物馆,但往往这些博物馆有了硬件却软件匮乏。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公众其实已经意识到公共空间与艺术机构的作用,包括北京的798艺术工厂,也属于新兴的第三空间(第一空间是家,第二空间是办公室或者教室等等)。原来中国没有这类性质的艺术区。博物馆、美术馆也属于第三空间,这种空间的位移和扩大在中国正逐步的实现,但它所发挥的作用还存在着若干问题:像中国美术馆,其实不能够被称为美术馆,而是中国美术展览馆对于艺术本身的好坏,很少在考虑范围中。真正的艺术机构,应该是多元的,有着自己的运营方向、口味,或者注重历史性,或者注重大众文化,或者可以注重设计性等等。
对于博物馆、艺术机构等公共建筑,根本还是在于沟通和管理上,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肯定考虑到了最基本的建筑空间、建筑设计的试验性和便利因素,但建筑投入运营后,各种具体的客观问题就出现了。就如同国家大剧院的例子,行政的因素被建筑运营者放置在考量的首位,这或许是建筑师最初料想不到的。这就需要不断地交涉、沟通,才可能把冲突减少到最低。而一些民间的机构,像当下办的越来越活跃的今日美术馆,把公告空间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限制,包括经费、运作和对展览的要求,为全民服务,也将越来越受公众的欢迎。
“公共空间”绝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物理空间,是很多方面构成的,同时也涉及到艺术机构的管理机制。也因此,博物馆、艺术机构作为公共建筑,必须要囊括一定的文化氛围,吸引公众进入这个空间内,来参与、来对话、来互动,具备这样职能的空间才能称之为公共空间。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车公庄19号院景观改造
设计师既是场地修缮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谋共建的方式,以生态、健康、友好作为核心手段,修复大院环境,创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区环境大幅度提升,社区邻里互识,温暖度开始回升,成为绿色创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项目【详细】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