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城市留给我们留下了哪些记忆
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首次超过了50%,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城市作为人们的家,城市的病痛、城市的改造、城市的新生等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2011年对于城市来说,注定有其特殊的意义。多年快速城市化发展,城市的隐疾日益凸显:今年6月,暴雨侵袭多个城市,短短数小时“道路成河车成舟”;入冬以来,多个城市被大雾笼罩,一时间,整个城市陷入在一片朦胧之中。
城市病症的显现,也加快了城市改造的步伐。在今年颁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确定将氮氧化物纳入减排指标,机动车成为氮氧化物减排的主战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二次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它最大的亮点是以保护公众健康为最主要目标,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这些可喜的变化,也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可以变得更美好的迹象。
余秋雨曾经在谈及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时说过:“(城市)发达不发达不是上天所赐,也不由自然条件所左右,而是完全取决于文化心态。”认真看看这一年里我们与城市问题展开的较量,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我们的城市之所以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多不都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偏颇的发展理念埋下的种子?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人类怎么对它,它也将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人类,城市病的病灶就是我们自己。城市与我们不是你战胜我、我战胜你,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依存。
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树立人与城市相互和谐的理念,才能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未来几年城市问题依然会集中显现,但是,只要心中存有彼岸,路就不再遥远。
驱散灰霾谁能作壁上观?
今年冬天,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无法绕开的一个词就是灰霾。
北京、南京、济南、上海……今年冬天,灰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多个城市撒下了天罗地网,让人们深陷于一片灰暗中。
而灰霾天气带来的恶果,远不止遮天蔽日那么简单。人们的健康在灰霾的笼罩下变得日益脆弱,憋气、咳嗽等症状或多或少存在着。灰霾将取代吸烟,成为肺癌的头号杀手。
让人欣慰的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后,即将与公众见面。二次征求意见稿的最大调整是将可吸入颗粒物(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这将对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点评:灰霾,对于一些城市来说,是今冬一场难忘的遭遇。专家介绍,灰霾天气的始作俑者可吸入颗粒物,来自机动车尾气、建筑水泥尘等。
近几年来,很多城市在花大力气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但是机动车快速增长,人口不断膨胀,资源和能源消耗量迅速增多,都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环境治理的效果。
美国学者威利斯·哈曼博士曾发出这样的警示:“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灰霾的受害者,同时也可能是灰霾的制造者。我们在享受城市现代化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种下了空气质量恶化的苦果。
治理大气污染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的事情,也不是环保局自己的事情,是所有的人汇集在一起,每一个人都去努力才能够解决。因为,在这场与空气污染的较量中,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我们做不到暴雨不湿鞋?
今年入夏以来,很多城市发生多年不遇的罕见暴雨,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内涝,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城。
在北京,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使得城区积水严重,部分道路中断,多条地铁线路运营受阻,大批航班被取消或延误。积水最深处,一度达到两米,多辆车深陷水中。暴雨中,有两人掉进排水井被冲走。
在成都,市区部分道路和低洼易淹区出现积水,6个下穿隧道交通一度受阻。内涝成灾,大量车辆被堵于路途中。
点评:城市内涝早已不是新鲜话题,近些年来,政府、媒体、公众年年关注,但问题却有越发严重的趋势。为什么我国很多城市一遇暴雨就积水,而国外城市则暴雨不湿鞋?不可否认,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设计标准、设计方法、基础数据都还存在差距,但从根本上说,我们欠缺的是一种人与城市相依相存的发展理念。
城市内涝是城市片面发展隐疾的一次集中暴发。“重地表、轻地下”,城市管理者们热衷于高楼大厦、广场马路的建设,对于城市地下工程却不闻不问。“重眼前,轻长远”,在每一次内涝发作时,城市决策者往往以应急代替了长期的工程建设。“重局部,轻整体”,城市问题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却未从整体上建立蓄水排涝一体的城市排涝体系。
城市下水道,如同一张试纸,试出了城市建设的顽疾,更折射出某些城市决策者急功近利的发展观与政绩观。
希望今夏酣畅淋漓的暴雨能够使人清醒过来,城市建设不能只有一日千里的热情,更应具备“一管百年”的思维。
赛会展会带来哪些变化?
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后,今年,深圳大运会、西安世园会纷纷举办。为了迎接来自各地的游人,各城市进行集中环境整治,环境质量大幅提高。
西安采取增加空气质量流动监测车、严格控制世园周边施工等措施,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为改善大运环境,深圳投入了4.4亿元作为大运会环境保障资金。深圳市民这样说道:“赛会期间像欧洲,天天可以见到蓝天白云”。
点评:赛会展会已成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有力助推。整治之后的城市环境明显改善,但它们对于城市环境改善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大型的国际活动如同一颗绿色的种子,将人们对于蓝天碧水的向往留在了心底。
赛会展会让人们对环境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如同一缕阳光,给人们信心和力量。人们发现,只要认真对待城市环境问题,采取合适的方法,我们的天可以更蓝,水可以更清。而改善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要从自身做起。
大型国际活动虽然结束,但它们宣扬的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将以另一种方式生根发芽,为城市环境的改善加速助力。
城市何必行色匆匆?
今年以来,我国很多城市将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纳入城市交通建设当中。
在《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修改版中,长沙将加强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作为这次规划修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江苏省无锡首个区域性慢行系统规划“太湖新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基本敲定,并于今年启动建设。
同时,浙江省温州市完成了《温州城市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规划》。《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规划》正式获海口市政府批复。
点评:所谓慢行系统又称慢行交通,就是在“公交优先”的前提下,通过慢行系统网络,实现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轻轨等公共交通的无缝对接,实现低碳环保的绿色出行模式。
中国曾经是自行车王国,很多城市建有以自行车道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慢行系统网络。但是,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长,很多自行车道甚至人行道变成了停车场,有的甚至直接被机动车道挤占。
要解决城市交通道路拥堵、汽车尾气污染、停车难等机动车问题,首先要改变现在以机动车为中心的交通建设观念。构筑绿色交通系统,是倡导人们绿色出行的前提。
交通领域减排重点何在?
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交通首次被纳入减排领域,氮氧化物首次成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控制指标。交通领域氮氧化物排放量目前已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1/3,有些城市甚至达到60%以上。
氮氧化物减排不容乐观。今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4个减排指标中,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交通领域尤其是机动车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点评:将交通纳入减排领域,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意义重大。那么,机动车减排的突破口在哪里?答案就是“黄标车”。一辆“黄标车”污染物的排放量相当于28辆国Ⅳ汽车的排放水平。
“黄标车”若能强制淘汰,是短期实现大幅度减排的最高效途径。然而,国家是否有严格的机动车报废的相关标准呢?令人遗憾的是,2006年,商务部首次就《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征求意见,可惜迟迟没有后文。一直到今年9月,商务部再次就《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业内认为有望今年年底前出台。然而,直到今天,离2012年只有9天时间,新标准仍然没有出台。看来,我们只有把期待的目光投向2012年了。
巢湖区划调整,岂止治理受益?
8月22日,安徽省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4县行政区划进行相应调整,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3市管辖。
此次撤销的地级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因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得名,下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4县和居巢区。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撤销地级巢湖市。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
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此次区划调整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安徽现有行政区划是在沿袭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几经调整,但中心城市规模偏小,政区规模差距较大,划江而治等问题比较突出,水系特别是巢湖的管理体制不顺,对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形成很大制约。
点评:黄梅戏里关于巢湖的“一网鱼虾一网粮”的歌谣,不再属于巢湖市。因为巢湖市被一分为三,巢湖正式变为合肥的“内湖”。
这次行政区划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加强巢湖流域综合治理,统一规划,以促进巢湖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水系管理。长期以来,由于巢湖跨合肥、巢湖两市,没有统一的流域管理机构,治理和保护难度很大。理顺行政区划,对于巢湖治理意义重大。
将巢湖一分为三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安徽走的一招妙棋,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意义深远。
分拆巢湖之后,合肥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新合肥告别了“10公里辐射圈”,空前扩展了其产业经济辐射半径,同时也将发挥其省内龙头作用,带动安徽经济发展。
三分巢湖也使合肥、芜湖、马鞍山实现无缝对接,加强了三座城市在钢铁、汽车、家电产业上的互补优势。同时,3座城市将以一个整体承接产业转移,在吸引沿海产业转移方面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保护好西湖,我们就保住了什么?
今年6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通过了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的申请。
为什么西湖能够作为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杭州西湖申遗文本中写着:“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十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9世纪~1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
西湖为何要申遗?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西湖申遗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说,西湖申遗的目的是保护西湖、造福后代、让西湖再活一个2000年。
杭州市方面表示,杭州将以西湖成功申遗为新的起点,严格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的要求,自觉遵守世界遗产保护公约,制定执行《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组织实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为民族和人类保管好西湖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笔宝贵财富。
点评: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述,文化景观代表的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西湖,正是自然与人类共同创造的代表。正是为了限制捕捞,才有了“三潭印月”,正是为了疏浚水道,才有了苏堤、白堤。人类珍视西湖、爱护西湖,西湖也以千年胜景不衰回馈人类。西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湖泊,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例。
因此,我们在为西湖成功申遗喝彩的时候,更应该反思当今我们与自然的相处方式。改造自然,不如融入自然。凌驾于自然不如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许,这正是西湖带给我们的另一重馈赠。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出炉
记者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获悉,由该研究委员会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详细】
特色小镇建设:三大问题及应对之策
自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以来,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苗头和认识偏差,这需要我们及时理清和调整。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三大问题:以招商引【详细】
治理“城市病” 郑州市开出“双修药方”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详细】
徐林:城市化是中国未来最重要结构性改革
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城市化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过程中是农业劳动力像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居住,以及整个社会不断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我特别关注后面这句话,"整个社会不断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