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以创新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2012-02-21 09:57:39    作者:王建鸣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黄石是我国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和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具有3000多年的开发史、100多年的开放史和60多年的建市史。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矿冶之火,铸就了黄石“青铜古都”的辉煌。但矿产资源的日渐枯竭和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城市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近年来,我们以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条以“理念、功能、项目、创新、民生”五位一体、全方位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初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转型,黄石被评为“中国十大经济转型示范城市”。

  一、坚持理念为魂,用创新的思路引领转型。理念是行动的灵魂、先导、指南。推进城市转型发展,首要就是理念转型。黄石过去长期高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方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和资源情结,这成为转型的最大障碍。在转型之初,我市坚持着眼于从战略高度确立黄石转型的总体定位和发展思路,结合黄石历史方位和转型实际,适时提出并实施了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三大战略”,有效破解制约黄石转型的产业基础、发展空间、城市功能等瓶颈问题,努力探索科学转型的新路径。在转型过程中,着眼于千方百计汇集一切有利于转型发展的“新资源”,坚持“借助外力、凝聚内力”,对外抓机遇、争政策,三年先后争取到9个国家级试点,广泛汇集各类资源破解发展制约;虽然我们矿产资源日益枯竭,但我们坚持“精神资源永不枯竭”,对内聚合力、强信心,成功举办“双迎”活动,有力彰显了“包容、创新、唯实、自强”的黄石精神,并将悠久的矿冶文化转化为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黄石的精神动力。在未来五年转型发展中,我们提出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强化港口辐射、产业聚集、示范引领、生态宜居“四大功能”,打造现代产业名城、生态宜居名城、创新创富名城、矿冶文化名城、和谐幸福名城“五大名城”的奋斗目标,努力开创资源枯竭型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二、坚持功能为要,用创新的方式推进转型。功能化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底力、底气,也是城市转型的坐标、方向。黄石“依矿建厂、依厂建市”,长期以大中型工矿企业主导城市发展的思路,导致城市在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服务功能、生态环境等方面要素缺失、功能不健全的矛盾十分突出。对此,我市结合自身产业、区位、交通物流等特点,努力在加快城市功能化建设上下功夫。强化港口辐射功能,全面加快大交通、大港口、大物流建设,努力将黄石建设成辐射范围广、集散能力强、水陆公铁“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强化产业聚集功能,全力推进产业高新化、集群化、低碳化“三化并举”,投资、消费、出口“三轮驱动”和工业、园区、县域经济“三量倍增”。努力打造“三基地一中心”(全国重要特钢精深加工基地、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辐射鄂东、皖西、赣北现代物流中心)。强化示范引领功能,扎实推进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试点,着力在体制创新、产业发展、民生建设、生态治理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承担试点探索使命。强化生态宜居功能,实施了一批重大节能减排、生态修复、园林绿化、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全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连续三年达到320天以上,先后荣获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三、坚持项目为体,用创新的举措支撑转型。转型发展的关键点和支撑点是项目,一切战略目标和政策机遇,只有项目化,实施项目化管理,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市始终坚持把政策争取、战略落实、实绩考核项目化作为抓落实、抓具体的重要手段,不断强化城市转型的支撑和载体。

  一是政策争取项目化。以武汉城市圈被列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为契机,切实把握政策机遇与黄石转型发展的结合点,将机遇转化成政策、将政策转化为方案、将方案转化成项目,在国家和省里的支持下,成功实施一批重大环境治理、产业升级、功能设施项目。二是战略落实项目化。围绕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分别制定了大产业发展、大园区开发和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采取“倒逼”机制推进项目建设,连续三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保持40%左右。三是实绩考核项目化。坚持明确导向、建立机制、严格奖惩,引导和促进各级干部创造性地推进项目建设、抓好招商引资。我们通过运筹项目、策划项目,不仅抓住了机遇,而且引领了政策,创造了机遇。我市根据自身实际设计的城乡建设用地和工矿废弃地与建设用地增减两挂钩政策,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率先探索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工矿废弃地治理开发的现实路径。

  四、坚持创新为力,用创新的机制助推转型。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金钥匙”,也是黄石转型振兴的“原动力”。我们围绕建设“效率最高、收费最低、环境最优”的“三最”城市,全方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向改革创新要资源、要空间、要动力。一是横向推进“大部制”。围绕行政审批“流程最优、时间最短、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目标,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两集中一代办”改革,减少行政审批项目154项,减少审批环节1200多个,平均压缩审批时限11天。二是纵向推进“扁平化”。围绕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成本,在全市所有城区推进和深化“撤街办、合社区、并机构”的市区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和“小管理、大服务”的格局。按照“扁平、网格、便民、长效”的思路,实施了撤销城区派出所,实行联勤连责、一警多能“队建制”的警务改革,一线执勤警力从47.7%跃升至86.29%。三是全局推进资源整合。围绕建立高效统一的指挥协调系统和服务系统,合并市、县(市)区两级党委、政府总值班室,整合县(市)区委党校成立市委联合党校,构建全市统一、动态更新、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1+X”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全方位、大力度的改革创新,破除了发展束缚,凝聚了发展力量,增强了发展活力。

  五、坚持以民生为本,用创新的成果考量转型。民生是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转型的落脚点。针对老工业基地历史包袱重、民生欠账多的实际,我们积极从制度安排上破解民生难题、健全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建立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机制,积极抢抓全国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的机遇,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创业培训、项目选择、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信贷支持、政策落实、跟踪服务等“七个接力棒”的全过程帮扶机制,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专业性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机制,积极抢抓全国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房试点城市的机遇,初步探索建立了广覆盖、促公平、可持续的“五个一”(多项产品一个篮子归并,多股力量一个平台汇集,多类群体一个口子保障,多种需求一个通道转换,多种标准一个杠杆调节)住房保障模式,“十二五”期间将基本完成73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和132万平方米的保障房建设任务,努力使棚户区困难户在住房保障上一步“奔小康”。建立完善社会事业投入保障机制,坚持加大财政投入、争取政策投入、吸引金融投入、鼓励社会投入多措并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社会服务能级,努力将黄石建成鄂东南科教中心、医疗卫生中心和体育文化中心。建立完善群众合理诉求保障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县(市)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建立了信访、综治、维稳、司法、民政等部门联动的“大信访、大综治、大稳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作者为湖北黄石市委书记)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评论:以“双修”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详细】

看宁夏海原生态之美(多图)

如今,生活在宁夏海原的人无不感受到海原的发展变化,变得更美、更漂亮了!这主要得益于近几年海原县全面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步伐,着力打造生态宜居新县城所取得的成效。【详细】

园博园将打造古生物科普教育基地

14日上午,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五次理事会议暨2017化石战略研讨会在我市召开。会议透露,园博园二期工程即将开建,打造古生物科普教育基地。【详细】

首届湖北园博会26日于黄石开幕

经过紧张筹备,9月26日上午,2016年湖北省(黄石)园林博览会在黄石市大冶湖生态新区拉开序幕,以“凤鸣楚天。梦圆荆州”为主题,以“吉祥、圆满、和谐”为设计理念的荆州园惊艳亮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