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东营 湿地之城

2012-03-07 12:49:33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龙腾盛世,大地回春。

  拥有着石油之城、湿地之城、生态之城美誉的山东省东营市,在新春之际又增添了一块“国家园林城市”的金字招牌!

  这块金字招牌,凝聚着城市建设者的辛勤汗水,寄托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景,也是东营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送上的一份优秀民生答卷。

  誓让山东“北大荒”变模样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现辖东营、河口两个区和广饶、垦利、利津3个县。

  由于地处滨海盐碱之地,1983年建市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多风、少绿、盐碱、荒凉成为东营最显著的特征,被人们称为山东的“北大荒”。“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鸟无枝头栖,人无树乘凉”成为东营建市之初的真实写照。

  海拔较低,地理条件差,造林绿化特别是园林城市建设难度极大,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平均17‰以上的土壤含盐量,使东营一度被列为“绿化禁区”。

  播绿山东“北大荒”,誓让荒滩变模样,东营的每一届领导班子都把植树造林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他们提出了建设“油洲”加“绿洲”的规划设想,把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作为事关东营长远发展的战略工程。面对盐碱地绿化这一世界性难题,东营市始终把科技兴绿作为园林绿化的基础和先导,成立了园林科研机构,先后与中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全国盐碱地绿化研讨会,为滨海盐碱地绿化积累了经验。

  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他们初步掌握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并在实践中利用城区纵横贯通的环城水系,在绿化带和绿地中设置黄河原水浇灌管网和排碱暗管,形成健全的排灌系统,有效降低了地下盐碱水位和土壤含盐量。

  他们编制完成了《东营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规划》,在广泛使用乡土树种的基础上,注重生物改碱技术的应用,积极引种、驯化耐盐植物,将城市绿化植物由建市初期的10余种增加到566种,成功培育出“元蜡一号”等适应性强的树种,在抗盐碱性方面实现了质的突破,极大地丰富了全市的绿地生态类型和植物物种。《滨海盐碱地草坪草引种建植管理技术研究》等1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30多项科研课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东营市积极开展节约型园林建设研究,通过栽植乡土适生树种、收集雨水或直接取用原水灌溉、推广生态养护、开发新能源利用技术等措施节约管养成本。其中,探索建设的雨水收集灌溉系统实际效果相当于将年平均降雨量由原来的600毫米增加至1800毫米;逐步推广城市绿化原水灌溉系统工程,建设原水管道31.4公里,使自来水用量降低50%以上;在提高养护标准、降低养护成本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园林绿化数字化管养新模式,开发建成了山东省首个城市园林绿化移动管理信息系统。

  东营以精卫填海的执着,让绿色在这片荒芜的土地渐成燎原之势。

  科技兴绿的园林绿化新路子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也是生机的昭示。东营市注重以城市绿化为重点,全面提升园林景观水平。

  东营市在绿色实践道路上,逐步探索出滨海盐碱地城市绿化的新路。他们注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到大环境绿化与城区绿化相结合、公共绿化与庭院绿化相结合、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促进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以道路、河渠绿化为框架,公共绿化为重点,庭院绿化为基础,乔、灌、花、草合理搭配,把绿地扩展到城市的每一个区域和每一个角落,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城市大绿地系统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人居环境以及“大绿地、大空间、大水面”的城市风貌特色。以城市绿化为重点,抓城市公园建设、道路绿化、单位(小区)绿化、城市大环境绿化和城区建设改造,实施了广利河综合治理和文化公园、体育公园、科技公园、清风湖景区等建设工程,新增绿地26.4万平方米。

  东营市围绕建设滨水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目标,认真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积极推进生态绿化项目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截至2011年年底,东营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51%,绿化覆盖率达39.10%,人均公园绿地17.45平方米,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生态环境、景观环境、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尤其是2011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累计投资16.6亿元,实施了一大批道路改造暨园林绿化景观提升工程。中心城完成了府前大街、黄河路、辽河路等29条道路绿化升级改造,新建改建了文化广场、松林广场等50余处街头游园和绿地。其中,府前大街绿化提升工程改造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沿途着力打造包括松林广场、胶州路路口、钻井广场、边检广场、联通绿地等在内的主要节点,彻底改变了府前街延续了20年的旧貌,塑造了自然起伏的地形,群落式植物配置丰富了城市天际线,园路铺装、座椅花架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雕塑小品提升了城市品位,一条崭新的府前大街呈现在市民面前。为了配合国际马拉松比赛的进行,对黄河路两侧原来较单调且又封闭、密实的种植方式进行调整,突出生态特色,融入体育元素,打造了具有东营特色的国际马拉松景观大道。

  东营人珍爱先辈们留下的瑰宝,对孙武祠、华八井等一批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景点进行了有效保护,对全市46株古树逐一登记编制“户口”,组织乡土画家将这虬干新枝留驻纸上,成为黄河口沧桑的不朽见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营市还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市政公用设施全面达标。目前,东营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污水处理率88.34%,住房保障率100%,绿色节能建筑65%以上,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36.18%以上,道路完好率98.68%以上,城市管理渐入佳境。

  打造生态立市的“东营模式”

  生态立市,是东营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治市理念,更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和追求。勇当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排头兵,成为东营建设者的不二选择。

  打造湿地之城、生态之城,成为东营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的重中之重。东营的绿色总是与水密不可分,陆地和水体绿化相映成趣、互为呼应,形成了东营独具魅力的城市绿色风景线。东营市湿地资源丰富,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城区内及周围大大小小的水库、常年积水的低洼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态湿地,“湿地之中有城市,城市之中有湿地”成为城市的一大特色。

  2011年,东营市将东八路周边2.1万亩湿地纳入国家湿地保护规划,突出湿地保护与城市建设的融合,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打造生态卓越的湿地之城。

  东营的快速健康发展在全国引起了关注,生态立市的“东营模式”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1月,东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顺利通过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初评。

  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过程中,东营市委、市政府以责任制为抓手,始终紧紧抓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这个龙头,突出“黄河、水系、湿地、文化”特色,多元投入,全民发动,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东营已从一片被称作“不毛之地”的盐碱滩,发展成为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美丽城市。黄河文化、海洋文化、石油文化、孙子文化、吕剧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汇聚融合,交相辉映。人们在优美、安全的环境中,享受到自然和谐、物质丰裕的幸福生活。

  盐碱滩上的惊艳蝶变

  东营,这座建立在盐碱滩上的石油之城,正以世人瞩目的华丽转身演绎一场惊艳绝俗的蝶变之旅。

  2011年9月18日至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专家考察组到东营市就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进行现场考察。专家考察组一致认为,东营市在盐碱地绿化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创造了盐碱地绿化的奇迹,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必将成为全国盐碱地绿化的典范。而龙年的新春刚过,东营就收到了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的喜讯,这是对东营人民的极大奖励。

  眼下的东营虽仍春寒料峭,但春天的脚步已早早地在这座年轻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撒下绿的韵律,向为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忙碌在各自岗位的东营市人民传送春天的消息。

  绿色,已成为与东营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符号。目前,东营市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95.8%,达标率89.5%,林荫道推广率77.6%;已建成花园式小区81个,占小区总数的41%;花园式单位160个,占单位总数的33%;城市主干道沿街单位90%以上拆墙透绿,实现了绿地资源共享。

  改善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正在实施的金湖银河生态工程是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大手笔、大制作。金湖工程包括东湖、西湖和中央湖,总规划面积2887公顷,其中开发建设用地面积1036公顷;银河工程包括水源工程、东三路河工程和七干河工程;生态工程包括东三路河生态廊道、七干河生态廊道、东八路湿地、东城郊野公园和东城水系内循环工程,东三路道路工程北起永馆路、南至北二路,长度约12965米。

  金湖银河生态工程是东营市加快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水城、进一步彰显“大海大湖大河相连、绿洲湖泊鱼鸟共生”的水城特色的关键性一步。各项工程建成之后,金湖银河生态工程将给市民展现别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位于飞机场西南、东八路两侧的东湖,位于北二路以北、东三路两侧的西湖和由辛安水库改建成的中央湖将成为市民出游的好去处;依托东三路河和七干河建设的绿色林带,将形成集旅游与休憩于一体的生态廊道;银河工程达到引水条件后,东三路河和七干河引入东城水系,沿河建设11座水工建筑物,将形成东城的水系循环,工程所涉及的湿地、林带、公园等绿化,也将极大地改善东营市整体的生态环境。

  如今,“国家园林城市”实至名归,“东方湿地之城”初现端倪。未来5年,东营将着力建设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生态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社会建设管理明显加强、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生态宜居之城,基本构筑起森林环抱、湿地相间、水系环绕、绿茵棋布的生态系统,形成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的优美环境,彰显生态城市的独特魅力。

  国家园林城市,是东营人民的骄傲,更是“生态山东”的亮点。东营市也必将以此为起点,乘势而上,在黄蓝战略实施中独立潮头,书写更加恢宏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编辑:dong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赵泰东:韩国江陵市镜浦湿地修复计划和现状

赵泰东:韩国江陵市镜浦湿地修复计划和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镜浦湿地进行了大范围的农耕地开垦,居民对镜浦湖进行了围湖造田,湖水面积也越来越小。随着世界上对于湿地修复的重视,在镜浦湿地也开始进行了修复的进程【详细】

安徽5年新增湿地17万公顷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加强安徽省湿地保护地体系管理有效性项目(GEF项目)终期评估会上获悉,自2013年12月以来,安徽新增湿地面积17.53万多公顷,湿地总面积达104.18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7.47%。【详细】

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保护区

  高原出平湖,难能可贵,于是人们习惯性地把这些大湖大河称为“海”。知名的丽江拉市海,不是海却有比海景还要美的海景。【详细】

海口:湿地入城美如画

  近年来,海口市用生态修复的方法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一体化生态修复。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消除黑臭水体面积逾720万平方米,建成区32条水体中31条告别黑臭。据介绍,海口生态修复带动湿地入城,不仅改善水体水质,增强生态自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