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植物园植物“吃”污水 黑河涌变清澈

2012-05-09 10:06:00    作者:蒋隽     来源:信息时报     浏览次数:

  华南植物园里的一条河涌,昔日河水臭黑、污泥深厚,边岸崩塌破碎,不过,在经过植物园的科学家特选6种植物种植人工湿地之后,如今河岸清晰、水质完全没了臭味,两岸植被郁郁葱葱,空气河水都得到了净化。

  记者看到,这条河涌靠近植物园的宿舍区,住在旁边的刘先生说,“河涌种植人工湿地之前,臭味熏人,直接能看到河底的污泥,游人和园里教职员工路过时都捂着鼻子快速走过,要是在夏天,经太阳一晒,更是恶臭。如今治理之后,河水明显变清亮了,臭味没有了,河边的植物也长得好看了,我们天天住在这里也舒服多了。”

  华南植物园副主任、研究员任海介绍,河涌中的污水经过人工湿地后,出水水质全部指标均达国家二级以上标准,这个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能达到甚至优于传统二级生化处理厂效果。

  而且人工湿地的成本和运行费用简直就是“白菜价”:对生活污水的总处理能力为0.1~0.3吨/平方米·日,可以使用30年,总运行成本约0.05元/吨·日。

  “吃”污秘诀

  通过根茎吸收水里毒素

  湿地“吃”进污水“吐”清水的秘诀,在于种植的6种植物及其沉淀和过滤系统。这6种植物分别是薏苡、象草、白姜花、黄苞蝎尾蕉、叠穗莎草、黄花蔺,它们可是从190多种植物中精选出来的。“这些植物,花卉颜色等都各有不同,单独或组合在一起都很好看,而且都是广州本地植被,不贵而且容易获得。例如薏苡,就是我们常煲汤的薏米;它们吸收有害物质的能力都很强,而且方便管理。”任海说这种湿地可以净化河涌,绿化小区,还可以驱避蚊虫。

  记者看到,植物下面是1米深的沙、20厘米厚的砂砾,还有管道,污水经过过滤,滤掉大块垃圾后进入第一块湿地,从上到下慢慢渗透,污水中的氮、磷、有机物等就逐渐沉淀被沙石吸收;水流入第二块湿地,水从下往上渗透,再次沉淀吸收。

  6种植物通过根茎把各种毒素“吃到”身体里面,而且它们各自有“杀手锏”。有的“爱吃”细菌,有的偏好“吃”磷,有的则是“全能选手”。“随着植物不断长高长壮,它们身体里面也积蓄了越来越多毒害物质。而经过这些环节,污水就被净化了。”任海介绍,植物每半年收割一次,净化后的清水,含氮化合物的去除率为40%;总磷的去除率是80%;细菌总数、真菌总数、放线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的去除率均达到99%以上,其中总大肠菌群去除率高达99.9%以上。

  据介绍,近三年来,这种“吃”污水的人工湿地,已经运用到广州市程界东涌河岸、荔湾区C涌、新河浦涌河、北部水系整治“白云湖”等湿地工程以及高明市市政工程等项目中,还远达深圳市石岩河、坪山河、凤塘河等湿地工程。

编辑:dad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赵泰东:韩国江陵市镜浦湿地修复计划和现状

赵泰东:韩国江陵市镜浦湿地修复计划和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镜浦湿地进行了大范围的农耕地开垦,居民对镜浦湖进行了围湖造田,湖水面积也越来越小。随着世界上对于湿地修复的重视,在镜浦湿地也开始进行了修复的进程【详细】

安徽5年新增湿地17万公顷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加强安徽省湿地保护地体系管理有效性项目(GEF项目)终期评估会上获悉,自2013年12月以来,安徽新增湿地面积17.53万多公顷,湿地总面积达104.18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7.47%。【详细】

英研究人员首次在植物中发现稀有矿物

  近日,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一些虎耳草属(Saxifraga)高山植物的叶片可以产生稀有矿物球霰石,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植物志》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