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面推进垃圾处理 让绿色宜居名副其实

2012-06-11 10:13:52    作者:杨丽琼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近年来,一场从源头上让垃圾减量、资源化和无害化的革命正在北京稳步推进。方方面面的行动和举措,都指向同一个目标:突破日益严重的垃圾“围城”困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

  城市已被垃圾“七环”包围

  一直由政府主导在全市范围推进垃圾分类,凸显出北京“垃圾围城”的严峻形势。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北京城市化的发展,北京的垃圾量持续快速上升,占据了城市周边的大量土地,污染着土壤和地下水,甚至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北京二至六环路以外的“七环”。据北京市政管委固废处副处长邓俊透露,2009年,北京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已达到了1.83万吨,如果用载重2.5吨、车长7米的卡车来装,所需车辆能把47.8千米的北京三环路停满。他说:“过去垃圾里的包装物很少,现在却充斥各种各样的包装材料,长期采用的填埋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运送垃圾出城的距离原来也就十来公里,现在却需运到50公里以外了。”而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已接近饱和,计划新建的焚烧场,几乎无一例外遭到周边居民的反对。

  其实,北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垃圾分类”的城市,早在1957年10月,北京日报就曾报道过当时北京各城区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和试点的情况。可惜,北京的垃圾分类没能坚持下来。几十年过去,虽然分类垃圾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北京街头,却形同虚设,在一位环卫工人看来,人们能把垃圾好好扔进垃圾桶里、没抛撒在桶外就不错了。

  围城的垃圾迫使社会各方再次把目光投向垃圾分类,2009年4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市中率先就垃圾处理下发文件。这份文件吸取了以往垃圾分类虽“分类投放”却没有“分类运输和处理”,导致先分后混、居民分类垃圾积极性受到打击的教训,提出要实现垃圾分类后的收集、运输、贮存、处理等环节全部衔接的目标。北京财政用于垃圾的资金,也从过去主要投在运输、填埋、焚烧等后端处理,转向主要投入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处理。

  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要达标

  3年前,“垃圾分类达标试点”的报道,出现在北京的大小媒体上。

  参加首批试点的居民小区有600个,约占北京全市4000余个居民小区的15%。试点小区里的每户居民,都可免费领到3个颜色各异的分类垃圾桶;小区里的分类垃圾大桶及建造垃圾转运站的资金,也都由市政拨款。政府相关部门每年对试点小区进行达标考核,考核项目包括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过程,具体到分类收集容器、车辆、贮存房、废品回收点的配置数量,运输、分拣、末端处理的单位及其责任人、设施设备等,都要一一验收。

  配合达标试点,北京大范围展开了垃圾分类的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向居民发放了上百万册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宣传读本;组织几十批居民到垃圾分类处理场和资源回收再利用企业参观;开展“周四垃圾减量日”和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再生资源回收日”活动;在全市提倡尽量不用一次性用品、纸张双面写、外出就餐适量点餐、不买过度包装的商品、自带环保购物袋等。

  在一些新建的大型小区里,则引进外地来京废品收购人员,给他们提供地下室居住,对他们进行培训,安排回收站点,由他们包下整个社区的垃圾分类和回收。

  2011年,北京扩大了垃圾分类达标试点,新增1200个居民小区、1200个行政村和50个乡镇。今年,试点小区再增600个,至此已有超过一半的居民小区加入到了垃圾分类达标试点的行列。学校、机关、餐饮街、农村也开展了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宣传活动,

  推进垃圾分类的举措立见成效。2008年以前的10年,北京生活垃圾总量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而从2009年开始,连续3年下降,2010年比2009年平均每天下降了900吨,2011年又比2010年下降了1%。北京已提出,到2015年,全市80%的居住小区都要实现垃圾分类达标,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也要实现规范化。

  全面推进垃圾零填埋

  和我国大多数城市一样,从古至今,北京的垃圾处理一直主要采取填埋的方法,垃圾虽然从城里人的眼前消失了,却只是从城里搬运到了城外。2009年4月,北京在建城3000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宣布要“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同时还提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时间表:城区是2012年,全市范围是2015年。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北京的常住人口已达2018.6万人,瞬间人口曾超过3000万。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压力下,怎样在短短五六年间实现全市范围原生垃圾零填埋?北京的做法是多管齐下,多方位综合应对,让垃圾在减量的基础上变废为宝。

  在北京的西北和东部,修建了两个采用生化技术处理垃圾的餐厨垃圾处理站,其中已投入运营的“高安屯”处理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餐厨垃圾处理站,餐厨垃圾运来后,倒入密闭的料仓里加入微生物菌剂并加温发酵,就会变成优质的有机肥料。另一个即将落成的“西二旗”处理站,屋顶有草坪,周围绿树环绕,从外观上很难看出它与垃圾有关系。

  垃圾焚烧也是北京实现“零填埋”的重要举措之一。按照2009年的规划,2012、2015年全市垃圾焚烧比例要分别达到20%和40%。但垃圾焚烧厂的选址非常困难,无论选在哪里,周围居民都强烈抵制,原来规划“十一五”期间完成4家垃圾焚烧厂的建设,最后只有1家建成。但北京市没有放弃建设垃圾焚烧厂的努力,通过市政相关负责人和居民对话、邀请居民代表参加政府的考察团出国考察垃圾焚烧等多种沟通方式,让居民了解垃圾焚烧完全可以做到无毒无害。北京垃圾焚烧厂的建设虽然放缓了脚步,还将继续往前推进。

  “垃圾处理是一场生活的革命!”尽管北京完全突破垃圾围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通过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垃圾这种几十年来放错地方的宝贵资源,将会回到正确的归宿,还人们洁净健康的生活环境。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出炉

  记者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获悉,由该研究委员会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详细】

特色小镇建设:三大问题及应对之策

  自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以来,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苗头和认识偏差,这需要我们及时理清和调整。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三大问题:以招商引【详细】

徐林:城市化是中国未来最重要结构性改革

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城市化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过程中是农业劳动力像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居住,以及整个社会不断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我特别关注后面这句话,"整个社会不断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详细】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阶级分析

城市化就是从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各阶层不断重组、分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