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毁掉城市的根
投资8个亿,使用了不到10年的沈阳绿岛体育中心日前已被爆破拆除。这座曾被冠以“豪华、地标、最大”等字样的体育场,在投入使用后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被拆除之后,它的旧址将用于商业地产开发——这似乎也是短命建筑屡见不鲜的根本原因:既然拆除的收益比不拆除大得多,相关部门自然不会考虑背后的巨额浪费。短命建筑,有些是建筑质量的原因,有些是规划的原因,有些是不当决策的原因。但归根结底,都与权力的不正当原因相关。决策失误追究制缺失
短命”建筑,根子何在?这固然与“一届领导一套规划”、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及某些建筑的质量不过关等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相关决策者往往没有为此付出相应代价,不仅如此,他们还因此获得了经济数字及形象工程上的“好看”,政绩颇丰。可见,该“炮轰”的不是“短命建筑”,而是“炮制”短命建筑的决策及制度。
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七五”到“九五”期间,我国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亿至5000亿元,西方发达国家却只有5%左右。按照全社会投资成功率70%计,每年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在1200亿元。对比之下,决策性失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比腐败严重得多。设计通则挡不住爆破之风
八亿元投入,只为刹那的虚荣,不到十年便灰飞烟灭。
按照《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100年,但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在25年~30年。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132年。豪华体育场就这样“英年早逝”,无疑不正常。
公共设计的普适性和前瞻性,正是当前公共决策过程中极度欠缺的理念。对于公共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什么时候能够摆脱这种粗糙和随意,绿岛体育中心的短命现象才不会重演。
“短命建筑”在短短几日间就成为了网络乃至街头的热词,但是其存在的事件却更加的长久,时下,一些城市在谋转型,而建筑对于塑造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老建筑散发出的历史感,还是摩天大楼营造出的热力感,都会影响一座城市的形象。而“随拆随建”之风,并不能塑造出城市的形象,只会在历史和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一个模糊、灰色的影子。建筑的短命,毁掉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还有城市的文化与形象。
编辑:dongjing
相关阅读
每年短命建筑浪费超4600亿 需源头处理祸根
天津“全国第一拆”、西安市118米高楼被爆破拆除、郑州2010年建成天桥被整体拆卸,短短两月内,就有3起成本巨大的地标性建筑“倒下”。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估测,“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导致的“短命建筑”浪费就超4600亿元。【详细】
管住“短命建筑”背后的权力任性
近日有媒体报道,郑州一座花费数百万元建设的天桥仅使用5年就被拆除。笔者梳理媒体报道发现,近些年类似的“短命建筑”颇为多见。如果这些建筑质量有问题,被拆除情有可原,但很多建筑恰是在“青壮年”被拆除。如此折腾,劳民伤财,损害政府部门形象。【详细】
"短命建筑"频出 城市建设应多些"融合思维"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短命建筑”频繁出现。比如,刚修好不久的道路,却要重新翻修;刚投入巨资打造的大厦,却因为新的规划而要拆除。相关部门的盲目决策以及不科学、不合理的规划,使劳民伤财的事情接连发生。【详细】
评论:城市规划杜绝"指手画脚"
近年来,“短命建筑”层出不穷。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85.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过“短命建筑”。长官意志是其一。《城乡规划法》规定,规划一旦实施就不能随意更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