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稚:“半城市化”不是健康的城市化
尹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今年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数的50%。城市化作为一个关乎城市发展未来、国家发展未来的问题,涉及经济、思想、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中国并不是第一个走上城市化道路的国家,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却是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人口迁移,城乡二元化的制度设计注定了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人会成为时代中最为失落的人群。这一正在发展变化着的历史能够获得个人视角的何种解读?笔者采访了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尹稚教授。
记者:目前,在一些偏远村落,留守儿童正在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在一些村小学,出现了一个年级100%留守儿童的现象,偏远地区基层社会在儿童安全、公共卫生和教育方面存在巨大缺陷,如果不进行改善,儿童在成年后可能还会延续其父辈的命运。您对此如何看待?
尹稚:之所以中国有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是中国“半截子城市化”现象造成的。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半截子城市化”进程,从物质环境建设看,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让人产生一种幻觉,似乎中国与发达国家已无区别,但从人口迁移角度看其实有根本性区别。
从全球范围内看,各地域的城市化都是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和角色转换中完成的,国际上称这类迁移人口为new-comer(新移民),而在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和城市建设实践中,最主要的关注是,这些新移民如何以比较低的门槛进入城市,能够在城市中随着就业形式的转换,实现财富的积累,完成生活方式的变化,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代际转换。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城市建设规模扩张、建设形态日益立体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人的生活环境改善、可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是人的现代化过程。而这一过程会通过城乡互通最终惠及全体国民,实现民族振兴。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城乡二元分治结构的长期坚守人为制造城乡阻隔,不断迟滞重建城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资源流动的正常途径,导致物质空间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脱节,形成所谓“半截子”城市化现象。
在1949年后,中国的工业化积累并没有完成,又远离了资源外掠夺的时代,这些原始积累在哪些人身上获得?政府第一个看到的是农业中农副产品的剩余价值,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统购统销开始,社会把农副产品上榨取的剩余价值转移到工业化的财富积累中来,史称“剪刀差”。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化的积累进程和城市化进程重叠,城市对农村的掠夺又多了两重含义——“农民工”和“农村劳动集体所有制”的土地。
一方面,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糟糕的词语“农民工”,这个词本身带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和政治歧视色彩。用一种“农民工”不算人的态度榨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造红利。另一方面更为彻底,中国爆发式的城市化进程及其财富积累很大程度上以土地作价获得,城市政府将农村的土地以几十、几百元一亩的价钱拿来,翻整后直接投入市场,获取数倍至数十倍的利益。“剪刀”从一把变成了三把,基本剪掉了农业人口的生活转型的可能,正常的、勤劳致富的农民日益变成赤裸裸的流动贫民,除了自己的体力、血汗和手艺,不拥有任何可靠的生产资料,甚至失去家园。
编辑:xiujuan
相关阅读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出炉
记者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获悉,由该研究委员会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详细】
特色小镇建设:三大问题及应对之策
自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以来,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苗头和认识偏差,这需要我们及时理清和调整。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三大问题:以招商引【详细】
徐林:城市化是中国未来最重要结构性改革
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城市化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过程中是农业劳动力像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居住,以及整个社会不断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我特别关注后面这句话,"整个社会不断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详细】
西安明年底全面展开海绵城市建设
2016年7月24日晚,一场暴雨降临西安,小寨等部分城区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当天暴雨造成西安市政管辖范围39处路段出现短时严重积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在那场大雨过后,西安市制定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