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商业和利益裹胁世界遗产的救赎之道
截至目前,中国已有43项世界遗产,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 澄江化石地、元上都遗址两个申报项目都通过审议,无疑是中国之荣耀。各国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在让世界看到一个国家古老文明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中国此前成功申遗的世界遗产也不例外。(7月3日《中国青年报》)
世界遗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我国有着鲜明的力争,并且有些地方申遗本身就是奔着经济目标而去的。 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二年,旅游门票收入就从18万元增加到了500多万元;黄山成为世界遗产后,旅游收入由数百万元猛增到两亿元。这当然是好事,但是,由于利益追逐和商业化的过度,我们看到了一种尴尬的景象,有些世界遗产似乎忘记了自身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世界遗产决不仅仅只有制造经济利益一个目标,但在不少管理者眼中,除了商业和利益,不见其他,由此就出现了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因存在大量粗制滥造的人工建筑,被联合国遗产委员会作出黄牌警告的尴尬。
那么,在“中国已有43项世界遗产,位列世界第三”的信息面前,我们除了荣耀,恐怕也要反思吧?世界遗产不仅可以带动地区的旅游、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发展,更是科研和教育的基地,是探究人类智慧、文明轨迹和自然奥秘的知识源泉。世界遗产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科学、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但由于目前我国保护经费的不足,以及现行体制把世界遗产的管理权分散到地方政府各部门,在获得保护经费及旅游利益的驱动下,部分遗产地出现了过度开发现象,使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
现实观察可知,当前遗产保护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管理者的认识错位上。一是功能错位,世界遗产的功能主要是文化精神功能,而不是经济功能;二是性质错位,将世界遗产等同于一般旅游资源;三是空间开发错位,在保护区内大搞经济开发、旅游开发。这是导致申遗趋之若鹜但成功之后陷入“建设性破坏”的原因所在。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宁可牺牲本地区潜在的旅游经济价值而放任某些开发集团以破坏为代价的掠夺式经营活动如大搞直接赚钱的人工建设项目等。
这让笔者想到了世界遗产除名制。根据有关规定,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世界遗产,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最终将有可能被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因此,世界遗产并非终身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就意味着对全人类共同财产的责任和义务。截止到目前,对于世界遗产的除名,世界范围内只有两例。一是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它于 1994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在入选世遗之后,当地的保护措施并不理想,在第 31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将阿拉伯羚羊保护区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第二个被除名的是德国德累斯顿的易北河谷,2004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当地政府以缓解交通为由,建造一条长635 米的四车道大桥,世界遗产组织在2009 年的第 33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该遗产被正式除名。和我国一些世界遗产受到警告和破坏的现实相联系,可以发现,面对世界遗产,我们缺少起码的尊重,除了看到附着其身的商业利益外,世界遗产本身的价值倒被忽略了。这不是一种嘲弄吗?在除名制面前,谁应清醒起来呢?
商业和利益裹胁世界遗产的救赎之道在哪里?新闻说的好,“监督机制固然重要,如何让其行之有效仍需做更多考量,关键是我们何时能摆脱经济利益的枷锁,只将保护文明当作一次朝圣。”让我们用朝圣的心态取代功利和投机的选择吧。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国内外专家建言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
11月1日-2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对话会以【详细】
曾是不知名小村庄后逆袭成为国家公园
去意大利旅游的朋友,大都不会错过有着【详细】
住建部:国家级风景区和世界遗产整治违建
据住建部网站消息,住建部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详细】
申遗成功四年新疆天山绝美风景绽放
6月10日是全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疆各地(州)、县(市)举办以“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的110项系列活动,掀起了展示和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高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