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复兴大武汉奠定坚实基础

2012-07-11 08:41:41         来源:长江日报     浏览次数:

  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复兴大武汉奠定坚实基础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大武汉新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既展示了武汉创新发展的豪情与壮志,又顺应了全市人民的美好追求和共同期待。实现这一目标,科技创新是动力、以人为本是核心。

  武汉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大市,拥有58名两院院士,58万科技工作者,100多万在校大学生。中部地区崛起、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国家战略聚焦武汉,武汉已进入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人力资源支撑。如何切实把科技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培育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城市整体创新能力,推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复兴大武汉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工程。

  首先,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城市发展实现新跨越提供科技支撑。未来五年,全市主要工作任务是实现综合经济实力、改革创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城市形态布局和功能、城市国际化水平、文化发展、社会管理创新七大跨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营造科学发展环境,为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服务,应当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除建设创新型城市外,中央和国务院还相继部署了“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两型城市”、“学习型城市”等现代城市创建活动,这些也都要以全民具有较高科学素质为支撑。

  其次,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激发创新创造培植肥沃土壤。国家创新中心建设需要最大限度释放全民的创新活力,需要大量的高科学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作支撑。“水深则载者重,土厚则植者藩”。没有庞大的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力资源基础,科技创新将缺乏持久动力,科技创新成果将难以得到应用,民众也将难以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进步和实惠。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内容,公民的素质决定了城市的文明水平。要让全社会都来履行科普的义务,以此保障公民科学素质提高,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力资源基础。

  第三,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打造人民幸福品质生活增添动力。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民生的幸福。幸福首先必须安全、健康。武汉市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表明,我市公民首先关注的是安全问题,其次为经济发展、文化与教育等问题。“一个科学普及的民族,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机、有希望的民族”。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阶段,只有广大市民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培育理性平和健康的社会心态,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全民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科学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让市民幸福享受品质生活。

  “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养成具备较高科学素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最实在的是让全体公民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满足和幸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新内涵、新要求,充分认识到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促进城市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紧密联系,深入把握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满足全体市民追求幸福康乐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使命,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必须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形成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放在战略位置来考虑的政治环境;必须提高广大劳动者科学素质,形成创新型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必须通过开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形成全民参与、激励创新的人文环境。

  科协组织作为科普的主要社会力量,肩负着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职责,在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实践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重要的作用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我们将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要求,抢抓机遇、完善机制、扎实推进,全面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推动建立完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长效机制,形成更加有利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政策环境。公民科学素质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持续性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和责任单位加强联合协作,共同推进。市科协将以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为契机,认真履行职责,把科协各项工作集成到《科学素质纲要》框架之内,积极完成科协牵头承担的各项任务,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加强工作沟通和配合,推动建立完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长效机制,会同有关方面共同担负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历史使命。全力推进公民科学素质立法工作,为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深入推进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努力带动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实践证明,实施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市科协要坚持以重点人群为突破口,继续开展科学素质行动,使公民科学素质进入全国同类城市领先行列。一是要面向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素质教育,着力打造院士专家进校园、青少年科普国际夏令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特色活动品牌,增强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爱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要以实施“科普助推幸福社区行动计划”为抓手,增强城区科普能力建设,提升城区居民科学素质,使其生活和工作方式更加科学。三是要大力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让科普报告会走上干部教育名家讲坛,成为我市干部教育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意识和科学管理的能力。

  3.大力开展主题科普活动,把科学素质工作渗透到社会生活。开展主题科普活动是增强科学素质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近五年来,市科协围绕“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等主题,举办了“百万市民学科学”科学家与公众面对面、“谁是节能王”电视大赛,策划了“2009国际天文年暨中国武汉日全食观测系列活动”、武汉市核科技知识科普报告会等重点活动逾2000场次,科普报告会、各类科普展览3600多场次,参与公众逾600万人次,取得良好社会效应。市科协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主题科普活动为载体,突出品牌带动,不断扩大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等大型活动的辐射面,提升“百万市民学科学”品牌科普活动的影响力。积极探索动员社会力量、结合社会热点开展科普活动的渠道和机制,把优质高效的科普服务送到千家万户。

  4.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把科学素质工作融入企业科学生产。创新是多层次的,不仅需要科研院所的原始性创新,还需要企业和广大职工开展的群众性创新。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是创新型人才培育和成长的群众基础。市科协要以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为着力点,围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组织科技专家开展“四技”服务,持续举办创新理论培训,为企业职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搭建平台,推动企业创新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强化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共建,密切科技人才、科研成果、科技资金等要素的有效结合,努力推动科学知识普及和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深入探索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发挥作用的良性运行机制,发展建设一批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5.积极开展科普惠农助农,把科学素质工作融入新农村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角,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在农民群众中广泛传播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理念,把新的科技革命与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培养和造就重科技、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科技队伍,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生产就业能力,服务农村科学发展。市科协要注重将更多的社会科技资源引向农村,结合农村群众对科技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开展送科技下乡,组织农村科普带头人常年为农民传授科学生产方法和实用技术,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加大“科普助推都市农业行动计划”实施力度,培育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提高农民依靠科技创业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

  6.推动创新资源整合和学会科普交流,充分发挥学会在科技普及推广中的媒介作用。学会学术交流是产生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不仅能为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不同创新主体的成员提供交流平台,还能够帮助其获取市场需求信息,迅速地将新兴技术推向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并及时获得这些技术在应用中的反馈信息,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科普工作是学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衡量学会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要方面。市科协要积极探索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学会在创新资源整合,科学技术的产生、传播、应用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及广泛联系各界科技工作者的优势,一方面要调动学会发挥联系和协调创新资源的特殊功能,汇集产业需求和科研成果的信息,促进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要支持学会组织开展各类科普交流活动,面向更多的社会公众开展科学传播,展示创新成果,面向市场一线开展技术推广服务,为劳动者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机会和途径,充分展现学会在推动科技普及中的媒介作用。

  7.积极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基础建设,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优质科普资源是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要前提,注重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是科协科普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市科协要以整合社会科普资源为重点,集成武汉科普资源,扎实推进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优质科普资源集成共享,探索建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参与科普资源开发,进一步完善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推动更多的在汉科研机构、高校、大型国有企业实验室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鼓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力量从事科普公益事业,实现科普资源、科普活动、新闻媒体的有效对接,努力把武汉科技馆新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普展教中心、优质科普资源研发中心和集成共享中心。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长期坚守的重要事业。“十二五”期间,市科协将秉承“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继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提升,把科协组织的优势转化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推动力,为实现大武汉复兴奠定最深厚、最持久、最坚实的基础。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凝聚创新智慧

  服务科学决策

  一是“借智”高端促进战略谋划。履行湖北(武汉)院士咨询服务(活动)中心、“两型”社会建设专家委员会联络处职责,组织院士专家圆满完成了武汉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总体规划、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年发展规划、大梁子湖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等重大项目院士专家咨询,承办了中国工程院“国家工程科学思想库建设研究”项目座谈会,举办了促进武汉船舶(游艇、游船)制造业发展院士专家座谈会,为省市重大战略项目决策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是立足行业助力科学决策。组织市激光、土木建筑、交通、纺织、老科协等学(协)会开展重大工程项目论证、行业技术标准制定和科技评价等,其中重点科技咨询项目达200多项,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三是建言献策服务决策参考。编印《科技工作者建议》、《院士专家建议》近20期,院士专家咨询活动文集6册,组织科技专家提供重要决策咨询报告500余篇,多次获得各级领导批示。协助市政府完成的《关于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开发专项建议》获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李克强批示,由地方建议上升为国家发展决策。注重发挥人大、政协中科协界别的作用,在市区“两会”提交重点议提案达53件。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助力企业科学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率28位院士专家出席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年发展规划院士专家咨询会

  一是“创新”培训促进行业科技进步。组织开展“掌握创新方法,提高创新效率”专题培训,面向企业深入开展各类科技服务。依托全市各级学会,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500多期,参训人员5万多人次,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

  二是“院士专家企业行”破解企业发展难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组织市属学会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咨询服务工作指导,帮助企业技术攻关,培育科技创新团队,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成立了武钢院士工作站等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了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三是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组织企业深入实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1020项,“金桥工程” 167项,实现经济效益近16亿元。组织科技专家开展“四技”服务,签订完成“四技”合同3087项,实现合同金额逾3亿元。

  四是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与培训直接助力“两型”建设。全市64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率先编制《武汉市清洁生产白皮书》,为我市乃至城市圈开展清洁生产工作提供权威性的实施指南。开展年度企业科技创新论坛暨科技创新示范企业、企业家系列推评活动,努力营造“企业争创新、社会促创新”的良好氛围。

  20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受大会表彰

  “送科技下乡”深受农民朋友欢迎

  青少年参加科普活动

  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促进科技人才成长和提高

  一是“双向沟通”搭建联系平台。定期走访拜望科技工作者,开展院士节(生)日慰问。举办三八、五四、中秋座谈会,认真听取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搭建党委政府与科技工作者的沟通平台。

  二是宣传表彰激发创新热情。组织实施了两届武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奖、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评选。积极推荐优秀科技工作者参与其他表彰活动。4人新增选为两院院士,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入选武汉杰出人才奖、3人入选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9年,首发《江城院士风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题写书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题词,时任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邓楠作序,给武汉科技界极大鼓舞。

  三是竭诚服务优化成长环境。实施“武汉市青年科技朝阳计划”,资助20名优秀科技工作者首次出国参加科技交流。组织近300名科技人员进行休养,扩大了交流,促进了合作。开设维权专线,聘请专业律师提供法律咨询,接待科技工作者90人次;办理科技事务司法鉴定162件,法医鉴定3700余件。完成了科技工作者心理状况、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查,为党和政府制定科技人才政策提供依据。

  繁荣活跃学术交流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学术年会聚焦创新发展。围绕武汉“两区”建设、中部率先崛起战略实施和“两型”社会建设等主题,相继成功举办武汉市第三、四届学术年会,着力把年会办成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科技界重大活动。据统计,两届年会共举办学术交流活动108场次,参会人数达17000多人,受到了科技界广泛好评。

  二是高端论坛促进转型升级。依托湖北(武汉)院士中心,相继举办自主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院士论坛、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武汉湖泊的管理与保护”专题论坛、中部地区崛起与城市群发展论坛等活动,为推动城市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理论依据。

  三是学术研讨启迪创新思维。围绕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内外高端前沿技术,市科协及所属学会举办了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中俄、中法、中德激光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等不同领域的学术交流和专门研讨2000多场次,促进了学术交流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紧密结合。
 

编辑:dong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着眼“新”的特质抓好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加大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研究力度,着眼【详细】

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下)

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详细】